查看原文
其他

在流动的时间中,找寻张掖的“性格”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4-09-21
如果城市有性格,
张掖的关键词应该是沧桑、多元与融合


八千年的漫长时光,这是张掖文明的长度。

神话中西王母走下神山昆仑,在弱水畔带领上古先民建立强大部落时,西王母为“戴胜,虎齿,豹尾”之貌。这是遥远的人类童年,远到人尚不是“人”的模样。

距今4100-3600年历史的西城驿遗址中,挖掘出了原产自阿富汗的绿松石。那时河西的人们就在这条走廊中与外来的人们进行着物与物的交换。
千年后的丝绸之路也许可以说只是这“玉石之路”的延伸。

|航拍昆仑山脉 图源/视觉中国

在文明的交流中,张掖从来便是不可或缺的。
祁连南依,北望合黎、龙首,在这群山之间的绿洲张掖是自足完满的,但大山庇护之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主动交流外,战乱和政权更替带来的火花也碰撞出了复杂的美好。

这份美好,也透在生长在这里的滨河九粮液里。
在好酒地理局长达一周的考察调研中,我们探索着“九”带来的美妙和这背后极致繁复的数量、配比、工艺,他们交汇糅合却不杂乱,反而更有归真之美。

|晴天时滨河集团的生产车间,天花板透出阳光,在暗与光之间形成微妙的和谐。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滨河的如此特征必然有迹可循,是藏在特殊下的集体文化根基。那么如果城市的文化有性格,张掖的关键词该是沧桑、多元与融合。
沧桑因而厚重、多元所以复杂、融合于是多彩,这就是多文明、多民族、多宗教的魅力。
01|“更能消,几番风雨”
一个人的过去经历会成为今后成长的养分,一个民族或城市也不例外。张掖文化的形成从雏形到成熟是漫长且曲折的,历史在蹉跎中演变。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东、西灰山遗址的核心——农耕文明是张掖文化的根基,而从五凉时期开始,各种少数民族掌权形成的游牧文化逐渐占据半壁江山。
这之后,儒释道宗教文化、异邦西域文化等等的交汇重整才真正塑造了张掖鲜明的地域特色。

|此原为先民生活聚落地,因居住时间长,生活垃圾堆积成“灰山”而得名。遗址表层有大量的陶片、打磨制石器等。东灰山遗址出土的砷青铜器及锻造加工特点为四坝文化铜器所独有,完全不同于我国其它地方发现的早期铜器。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张掖的历史走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在血脉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汇聚多民族的特征?
为了找到答案,让我们踏上回望历史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民乐县六坝考古发掘东、西灰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牛羊猪等牲畜的齿骨以及刻录纪事所留下的骨片。在洪水河、大都麻河古道两岸生活的先民已经在从事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这从遗址文化灰土层中发现的大量粮食作物(大麦、小麦、高粱、粟、稷)可以看出。
这里于是成为中国种植小麦、高粱等最早的地区之一,千年前埋下的作物种子在这片土地一直生长,促成后世酿酒业的旺盛发展。

|四坝遗址中的碳化作物,这是第一次在一个遗址中发现五种碳化作物。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普通栽培小麦、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地之一。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商朝时期气候变化使得水源枯竭,先民被迫迁徙,在之后的西周到秦朝逐渐与周围的月氏、乌孙等少数民族共生,融合初显端倪。

为追回西汉初年被匈奴占据的河西地区,霍去病携万骑西行,剑锋直指焉支山,大破匈奴。
紧接着的移民戍边政策令河西地区人口大涨,人们带着成熟的农业科技和礼法、宗教、文学、歌舞等文化在河西生活扎根。

|汉朝政府先后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通称河西四郡。从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著名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汇集地,中外贸易的中转站与贸易中心之一。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后为巩固大汉王朝对河西的统治,朝廷在敦煌以西设立阳关和玉门关,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成为丝绸之路畅通和工农商业发展的强有力后盾,四郡之一的张掖成为中国版图上闪耀的明珠。

即使期间匈奴不断侵扰、甚至王莽作乱,据《后汉书·孔奋传》记:“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友好“握手”,彼此交融吸收,河西文化走向了它的黄金时代——“五凉”。
|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的长城遗址,这记录着古代河西军事重镇的地位。 图源/视觉中国
西晋后期十六国割据,此时的河西走廊在五凉政权的统治下“秩序安定……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
中原乱世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得以保存和继承,典籍著述等在河西与内地间传播交流。

更重要的是,古代汉文化的精髓——儒家礼教在西域也起到了一定教化作用,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礼仪修养,更有利于两方的和平交流。反过来异域的文化尤其是佛教等随着文化往来得以广传,为佛教中国化贡献重要推力。

在代际相传中,张掖人集河西文化之大成,将西域、儒家、游牧、农耕等不同样态的文化整合。
至此,在辗转千年沉浮后,张掖的融合“性格”水落石出。
|屹立在市中心的镇远楼,仿佛诉说着几千年来,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在血汗交织的分裂战争中磨砺融会的故事,诉说着激昂与热烈,凛冽与彪悍的永恒主旋律。 图源/视觉中国
直至今天,河西大地血液中的交流、融合与创新还在影响着一代代的张掖人。
滨河集团在酿酒科研中为了寻找最优的粮食配比,进行过七粮、八粮、甚至十三粮的实验,针对各个工艺流程的钻研也从未停止。

粮食种类的增加带来的工作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加之多曲、多轮、多工艺,其间的影响因素是几何倍数增长的。
高温堆积便吸收了酱香工艺的长处。堆积使糟醅糖化发酵、生香,又进一步网罗有益微生物,为积累九粮香味物质创造条件

|滨河九粮液的高温堆积工艺,是为了让新加入的微生物有一个有氧的环境,在此条件下通过代谢的作用产生大量的九粮香味的香气物质及前驱物质,同时通过高温堆积来调整微生物的菌系分布。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饱取所长,兼收并蓄,在如此复杂的工艺中找到和谐且平衡的风味,这是滨河人亲手创造的“奇迹”。

这奇迹,也正是几千年来开放、融合的城市性格在滨河集团的回响。

上世纪90年代起,以滨河集团董事长许福林为代表的一代人,开始寻找张掖美酒被看见的可能性。
数十年,几多风雨无法阻挡后继滨河人对九粮奥义的追寻,他们如今仍在路上。

02|九重在望,万国咸宾
张掖市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副画:人种各异的使臣恭敬地簇拥着头戴冕冠的中原皇帝,背景华丽,仪仗盛大。

这便是后世称“万国博览会”的隋炀帝西巡焉支山的场景。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隋炀帝在位第三年,杨广不满于隋朝如今在西域诸国的地位和丝绸之路控制权的外落(南北朝起,丝绸之路一直由吐谷浑控制),决定谋划西巡以及出征突厥。两年后,炀帝亲征几乎全军覆没了吐谷浑,收复了张掖这国际贸易的重镇之地。

正意气风发的炀帝或许是“心血来潮”,要做前无古人的皇帝——焉支山封禅。
彼时皇帝所到之处“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往来人群必须穿金佩玉。二十七国如新罗、突厥、龟兹、疏勒等等,上至国君使臣,下至平民列道觐见。隋炀帝在自己的《饮马长城窟行》中对此场景也有描画:“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如此盛会聚集不同面孔的三教九流,在本就热闹的张掖互市集散。试想,能令中华民族感情升温的酒怎能不在这种场面大放异彩?
|蓝天下飘荡着少数民族装饰所用的布旗子,在这片彩色下,裕固族、蒙古族等生活在张掖的少数民族人民载歌载舞,举杯痛饮。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隋文帝始取消榷酒和税酒制度,《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
从贵族士大夫到乡野村民,酒文化都异常繁荣。

“经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马背上的烈酒与文人手捧的“流霞”美酒觥筹交错,美酒之名随之远扬,这便是交通要塞的实际意义。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点,是所有地貌、所有人文的交汇点。
张掖处于河西走廊的核心地带,理应承接古往今来“枢纽”的使命。现坐落于南大街上的山西会馆,便是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的证明。

背靠祁连山,身依黑河水,滨河集团的每一滴酒都饱受河西绿洲滋养而成长。
不难预见九粮液的未来将以河西走廊为背书,突出沿途重围。如千年前一般,在交流中逐渐走进四方视野,在中国乃至世界名酒中获得更广泛的话语权。
03|半城塔影,遍地古刹
紧挨张掖市中心广场,“西夏国寺”一碑静静伫立,这便是大佛寺的所在处了,这也是今天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夏寺院建筑。

|张掖大佛寺“无上正觉”牌匾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

张掖大佛寺的正殿外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无上正觉”,这是礼佛之人所追求的至境。很少有城市将寺庙规划在城市的几乎正中,张掖便是其中之一。
涅槃释迦牟尼塑像静卧其中,“问百世,永问难明,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城中尚存两座佛塔建筑,分别为万寿塔(木塔)以及弥陀千佛塔(土塔)。佛教的传播轨迹由西向东,古甘州是最先接纳佛法的城池之一,这“半城塔影”正是佛教信仰给这座城市留下的浓墨重彩的纪念。

|图为大佛寺内部的木塔,这些塔建造的初衷是为了存放经书与圆寂的僧侣的舍利。如今它们以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共同组成了张掖的“半城塔影”。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便是北凉国主沮渠蒙逊,修建佛寺、佛像,转译佛经,供养大量僧侣……张掖当权者的推动,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

当年打造的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以及莫高窟第272、275号石窟仍吸引着远道之人驻足凝视。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当然,除了佛教外,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张掖的影响仅次于佛教。
不同于佛教的隐忍、此世修行,来生得善果的思想,道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连接更为紧密。

在边塞战火纷争中,民众将内心寄托给神灵,祈求个人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张掖的道教众神被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征——抵御外敌。
组成古代“三教合一”最后一环的儒教在张掖地区发展缓慢,但由于居民中汉人的数量一直可观,所以在当地,儒家学说与“天地君亲”的思想颇有地位。

宗教本身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息息相关,张掖地区复杂的地理和民族,使得境内宗教众多且相关资料保存完整。
|张掖金塔寺石窟的飞天壁画。这些飞天壁画是呈“V”字形、更加具有表现力的立体高肉雕塑,不仅如此,在时间上,这些飞天雕塑比敦煌飞天还要早300年,可谓是无价的稀世珍宝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相比于更“世俗化”的中原宗教文化,以张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地区的宗教更倾向于西方那种超世俗的“平静”。
这片土壤自由、包容、百花齐放,于是在滨河集团推出九粮液时,本土消费者的积极尝试,给予了滨河试错的空间和资本。

二十多年里,滨河集团针对每一个工艺细节都力求创新,比起“标新立异”,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匠人之心”。
沙米是滨河做出的大胆尝试之一,作为九粮的原料之一,它拓展了白酒的风味来源,增加了酒液的醇厚度。
制曲时添加的特殊“香草”——胡卢巴,提高大曲中酶的活力,使酒体新增了125种香味物质。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敢于打破安稳现状,为微小的进步和提升付出高昂成本。这不仅是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更能看出滨河人对自身认可的价值的执着践行。
遵循本心,向自己所认为的“善”与“美”靠近,这是张掖文化展开于个体的一个侧面。
04|八声甘州,一曲乡愁
这是张掖一个普通的冬日清晨,刚过七点,乐善忠义班的演员们便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

整理行李、搭台、练功暖身、化妆穿衣、“对戏”彩排、登台演出、收拾道具、拆台……这是一场秦腔演出的简化流程。
作为中国现存最老的最古老的秦腔戏班,这样的日子,乐善忠义班过了六百多年。

秦腔的形成离不开甘肃地区的民歌,张掖也是流行的重要地域之一。河西走廊的个性秦腔在形成的过程中,深受汉代传入的歌舞、百戏,甚至说唱艺术(河西宝卷)、西凉之声(俗乐、乐府民歌)、龟兹乐等“土风”音乐的影响。
|高台乐善忠义班的镇班之宝——眉子碗。 图源/任积泉
地方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贴近当地人民生活的,从而才能形成风格并流行于特定地域。

古时流行于张掖,又传入宫廷甚至异域的古乐便是《甘州》大曲,融合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祭祀音乐、宝卷等,是乐部形式中最为复杂、艺术性最高的曲种之一。

直至今天,甘州古乐在张掖民间还有传承人的留存,如甘州区的“贺盛唢呐班”。经历无数社会变革还能顽强绵延,这也是无数文化遗产的重要精神价值。

|2018年8月8日,甘州古乐团首次将甘州古乐搬上舞台。 图源/任积泉

“九粮九轮酿造工艺”,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齐民要术》中“九酝春酒”的基础上,滨河集团做出创新和改进,九种粮食科学荟萃,浓酱清芝四艺共存,中高低温六曲同甑,将传承、融合与创新的“文化遗产”精神写进每一滴九粮原浆。

在甘州大曲中,有这样几篇脍炙人口的歌词: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使至塞上》)

一幅酒、歌、人的画卷扑面而来:歌者简单打着节拍,或感怀他人,或顾影自怜,手捧酒杯宣泄着内心之感,在此时,酒便成为了心境最好的表达。

滨河如今已然成为张掖的文化名片,每逢佳节,对滨河酒,唱甘州歌。滨河九粮液作为城市的符号寄托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乡愁是手中的一盏清酒。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张掖,从历史马蹄的尘土中走来。它有属于河西黄沙的浑浊沉郁,又有来自绿洲的流水沃野。驼铃炊烟蜷缩在一角,落日与祁连相接,便是繁华夺目的丝路明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农耕与游牧在此相遇,城市性格因此而矛盾复杂。
张掖的血脉中流淌着包罗万象,从来处展望归处,这里的人、风物乃至于酒都被刻上了城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陈玉福、程琦、任玲.张掖传[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

[2]任积泉、王国华.品读张掖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2




▼ 粉丝福利

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滨河九粮液的看法,

我们将从留言中精选20位读者,

每位送出九粮九轮九酝酿造而成的

滨河九粮春一份(2瓶/100ml)。


(广告)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酒地理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