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个人知识循环体系
今年是我的 Depth Year,每月一个主题,都是掌握或公开分享过的内容。通过此形式,重新梳理,继续挖掘深度价值。
三月主题:解读GTM产品商业化
四月的主题内容通过视频号直播的形式,想像真的有人需要我来解答,在分享过程中完成了内容迭代,后依据语音转文字梳理内容,这也是非常快速的对外输出方式。
言归正传,去年分享的知识循环体系是站在工具使用的视角,而今日分享是以知识流转视角来进行。
从知识的输入,对信息源的筛选、对信息的洞察和高效阅读方式到对知识的吸纳、应用后持续输出,流转的流程、工具的应用、标签的梳理等等,最后实践和公开表达又带来新的输入。
全文 7500 字,enjoy~
1
输入
1.1
从 FOMO 到 KOMO
信息的摄取,过去是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现在为 KOMO(knowing I'm missing out)。
关闭 app 的通知和算法推送。
不安装微博、抖音、快手、各类新闻 app,不关注杠精、戾气太重的人,甚至多数日更公众号都会取关。
99%的群都会折叠,不参与争论,多数大家讨论的压根不是同一件事,在我眼中应该先定义问题,达成一定共识后,再讨论更为高效。
相信我,与自身有关的事情,各种超级大瓜,你绝不会错过,总会有人/渠道告诉你。我连疫情都不关注,信息全部通过小区群和同事得知。
1.2
降噪信息源,保护自己的情绪
作为高敏感,共情力极佳的人,我会刻意屏蔽信息以保护自己。
远方的声音,太多我无能为力,听的太多,反而会给自己很多焦虑,影响自身工作和生活,不如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觉察到自己情绪受到影响,第一时间就会切断负面信息来源,后期优化信息渠道。
如此两年,22年初,各种负面信息不断,而我的信息源接收不到 RW 战争等等信息。
其实 RW 战争就是典型信息战,很多“新闻”可以一秒点燃全球观众的情绪,并且形成自发的疯传,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行使正义。
对于此我只关注原油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投资就是如此,大部分时刻都是市场先生主导的,极端悲观情绪都能带来加仓点。
接受不了考验时,不妨选择暂时远离手机,多多亲近自然。
同时人生在世,第一当立的就是敬畏心。
个体向外输出什么样的能量,就会有相同性质与分量的能量回归自身,也请多多传播正能量。
1.3
让你信任的人作为信息过滤的手段
较之信息流和机器推荐,基于你信任的人的过滤信息是更高效的手段。
关注自己欣赏的人,关注对方看什么、读什么、玩什么、与谁交往等等。
类似于写 paper,查询对方参考文献以及文献作者其他著作,层层深挖。
与大家分享下这两年我靠此串起来的信息链路。注意此信息链路与工作完全不相关。
FIRE——》全球具有相同人生理念的人——》张潇雨得意忘形——》学霸猫、孟岩——》晚风说——》Flomo、少楠——》即刻 app、Light、 小报童的作者们、有知有行的同路人们等等
大家发现了吗?
这不是通过标签与他人相识,而是基于内容,发现大家有相同的爱好或者人生理念。
以书为例,很多书籍大家不约而同都读过且感受近似。比如《悉达多》《能断金刚》等等
1.4
刻意控制信息源数量,不断迭代信息源
作为极简主义者,对所拥有的物品都会设置个数量级,+1 就必须-1,一年内没用过的物品就会断舍离。基于此,也会不断优化信息源。
MEMO 数量不超过 500
实体书籍不超过 50
公众号关注不过百等等
其中大约 30%的公众号来自于我的朋友们,大部分是周更或者月更,分享的都是自身真实感受,没什么大 V,阅读量超 1000 就不错了。
通过公众号我们告诉彼此当前的状态,在忙的事情,新的人生感悟等等。
此沟通方式类似于过去写信,很适合我。
1.5
该付费时就付费,主动做人民币玩家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特别舍得花钱,属于年支出前三,去年和前年均是第一。
其中上学和领域内专业课程占最大支出,其次是专业人士的咨询,最后是书籍或线上内容。这里有
微信读书
纸质书籍
付费邮件《产品沉思录》一个精选资料库
付费杂志(财新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等)传统杂志专业调性还是有的,诸多文章有理有据,比公众号要严谨。
得到课程(吴军、刘擎等)
另外做知识星球时,购买了不少大 V 的星球,研究其内容。
开通小报童后,也订阅了小 20 人的专栏。
1.6
高效阅读方式
提到阅读,大家发现了吗?我极少通过视频和音频获取信息,更多是文字,因为文字承载信息量更大,效率也会更高,以下是我的阅读方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读书的过程是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框架去碰撞作者的思想
我们大部分人读一些书读不下去,主要在预测信息这部分,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框架进行支撑。
大家不必有压力,我们不可能读懂每一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即可。经历多、思考多后就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读书速度会明显加快。
第二、读书不需要读懂每一个字,而是“鞭长一处,不及其余”
阅读前要懂一些写作,而支撑写作的不是文笔而是逻辑。
目录和引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此时会点名中心论点,接下来是一个个分论点及论证,这点看国外图书特别明显,明明 300 字就能阐述清楚,却扩充成了一本书。
建议重点掌握中心思想以及清晰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阅读很快,源自自有知识框架的支撑。并不是每一本书都会阅读完毕,仅仅把握核心/触动我的观点融合到已有知识框架中即可。(注意五星推荐的书都是全部阅读完的)
第三、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前,就明确此书解决你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可以是问题展开的框架,比较经典的就是 what-why-how。
拿自己举例,我已经形成了几个人生系统框架,有理财、学习、生活、工作等等。当我阅读时,我会进行信息的提炼,也就是再次加工,结合自身理解补充到已有的系统框架中。
以投资理财为例:基本理念;基本面筛选原则;技术面筛选原则;仓位原则投资方向;资产配置原则…..
当再阅读理财投资方面书或文章时,就会迅速判断这是什么体系,与我目前框架的融合度,对方提到观点可以提炼补充到我哪个“分支”里,也就是阅读时,不必追求记忆所有,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框架的补充和迭代。
再比如销售管理。要参考的是 SaaS 相关书籍吗?
不一定
首先咱们从自己目标客户和商业模式入手,做大客户的,金额大,客情复杂,那么完全可参考传统 IT 或者华为的相关书籍。其次销售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打单流程,便于管理,那书籍再细分些,哪些是针对传统行业,大客户阐述销售流程体系的。最后,思考列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书籍即可。
如此,一本书读完对目前面临问题,多少会有启发。
2
思考&实践
只有能够改变行动的才是知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找到方向和答案。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替代品」而已,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是被别人牵引着自己的思想。
同时书籍具有阐述错误道路的意义,如我们听从其引导,就会拐入迷途。而具备独立思考的人,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会在思想源泉干枯时才进行阅读。
就如有些人通过书本获取知识,有些人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生活中思考形成的智慧,更加落地。
而那些对事物充满好奇,思考对于其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人。也请珍惜并运用好自己的天赋。
年少时,人生无阅历,读书助力三观的形成。如今,经历诸多,读书助力认知的迭代,而迭代的前提源于生活实践。
我就是典型的体验派,输出多是带有自身体感的内容。
3
输出
在分享「输出」前,先与大家分享两个原则。
第一、此体系与理财投资体系一样,结合了个人的认知、思维习惯等,十分具有个人特色。强烈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知识循环,让它循环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决策和成长。
第二、笔记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添加了自己的思考,建立了联系并运用,这才是知识。比如,做读书笔记时,会对引起共鸣的话语添加上自己的思索或与已有知识进行连接。
千万不要只做数字世界的信息存储器和搬运工!这样的知识不属于我们自己,无丝毫意义。
3.1
工具使用流程
所有信息源和碎片思考都会进入 Flomo,这是我的 inbox。阶段性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建立体系,呈现在飞书文档,过去是 Evernote,今年替换成飞书文档,原因后面阐述。
最后会将一些内容公开化,日常碎碎念在即刻、带有自身体感且控制传播范围的内容在小报童、部分成体系的文章在公众号。
3.2
工具角色定位
Q: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循环系统中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笔记软件,并清楚每个笔记软件的功能角色定位是什么?
每个笔记软件在整个知识循环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都是单一且具体的,角色定位参考的是「卡片笔记法」。
它是德国尼克拉斯·卢曼创造的,在他长达 30 年的研究中,出版 58 本著作,数百篇论文,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这套卡片笔记写作法。
他从笔记内容的记录和存放角度,分成以下四种:
Fleeting notes(灵感笔记):用于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
Literature notes(读书笔记):用于记录你的文献或读书笔记。
Project notes(项目笔记):用于记录你的项目知识。
Permanent notes(永久笔记):用于记录永久存在的观点,帮你进行创作、创新。
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它能让我们每个人跳出自己的认知习惯圈,完成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
依据此我对工具角色进行了定位
Flomo :灵感笔记、读书笔记
飞书文档:永久笔记、项目笔记
3.3
Flomo
选择 FLOMO 的原因
产品轻量,功能聚焦,随时随地想记就记,满足绝大数的使用场景,在即刻上的分享,路上的思索,阅读中的灵感等等。他是我的碎片化思考集中地,就如 slogan 一样「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使用 Tips
Flomo 免费支持数据导出功能,所有用户每 7 天可导出一次,格局👍
绑定微信账号,微信语音可以直接转成文字,记录到 flomo 上。
建立多级标签,便于管理,#标签/子标签 。
打标签,是为知识建立索引。让知识卡片形成一定的关联关系。节点的密度和联系的强度,比节点本身要重要得多。当链接越来越多,自然形成体系,也就是永久笔记。
文字上嵌套一个 link 会让卡片内容更加系统化,回顾的时候有扩展感,直接点击文字也比较方便。
每日回顾,可通过微信和小组件来实现。不断回顾自己的思考片段、决策片段、知识点,过程中可增加新的思考或者与旧有知识建立联系。让这些知识真正属于自己。回顾时也可以添加相关批注。
善用 API。然后就可以在 iOS 上选中文字发送到 flomo,也可以将 kindle 上笔记导入 flomo,还可以支持导入微信读书、得到、RSS、Twitter、即刻动态等。现在理解为何我说 Flomo 是我的信息集中箱了吧。
Flomo 还可以与 Notion 进行数据同步。
Chrome 浏览器插件 flomo plus 里的实验室,可以与飞书 bot、企业微信 bot 打通
使用感受
相信我,对生活充满思考的人,你会爱上 flomo!
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每月记录的字数逐月上升,开始思考是不是 flomo 过于轻便让我添加了太多「预」永久笔记,两、三千字的长内容都开始记录在此。
确实是「轻度工具适合思考,而重度的工具是拿来记录历史的」。
基于我对 Flomo 的定位,设定了个规则,笔记数量不应超过 500 条,定期对笔记断舍离。
需关注对笔记的理解、链接、提炼,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重要的不是笔记的数量,而是最终的认知的价值。
偏日常碎碎念的内容定期删除
不再动心的语句定期删除
认知迭代,启发不大的定期删除
将不同 Tag 的内容进行链接、组合、再整理出新话题。(感觉像玩合并同类项)
3.4
飞书文档
选择的原因
高效协同办公神器。
我所有工作文档均在飞书并全部公开给团队和老板。极度减少信息差,提升沟通效率,增强信任值。此方式推荐给所有 Boss 。
同时也会对团队表达期望,希望大家未来输出内容视角更高,成长飞速。此时,得到更多信息的员工就可能往前走一步、自动担起更大的责任。
基于此理念再加上我对飞书的使用,团队无周报,资料均在飞书,随时随地即可办公,开会效率也极高。
飞书数据模块化、体验顺畅、无广告,不想再增加额外工具。今年将个人知识库从 evernote 迁徙到了飞书。
目前永久笔记、成体系的学习内容、甚至小报童的更新内容等均在飞书文档。
Q:在团队知识管理这块能否分享一些经验
工作文档全公开,过程中自然形成知识沉淀。阶段性会对内容进行整理便于新人学习。同时梳理出各种流程文档。
使用 Tips:
工作时,双屏操作。用 chrome 浏览器协作工作文档,用 Safari 梳理个人知识库。这样不必来回切换账号。其他 Tips 正在挖掘中,欢迎与我分享。
3.5
如何给笔记做标签
不必执着于一定要有个标签或者分组。可以先使用模糊的标签,待信息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到自发生长成一棵信息树,这时候你就知道该把它归于哪一类,或是为它专门开辟一个分类。
我个人使用以下两个标签分类原则,一个来自于 BarkBox 狗狗用品公司的创始人 Henrik Werdelin,另一个来自于 Flomo 的创始人少楠。
Henrik Werdelin 把生活分成了 8+1 system
Transact 现金流 确保有长期现金流。对于我就是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及各种探索。例如对产品商业化新的理解和实践,
Invest 长期复利 可长期获得金钱收益的投资,例如理财、咨询、写作等
Assist 助人 公开分享、给他人反馈,都是助人。
Learn 学习 特指带有目的、为了实现某种产出的学习。比如对心理学和玄学的探索
Health 健康 健康生活的管理。例如冥想、定期做达到燃脂心率的运动等
Family 家庭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Henrik 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每周五晚和妻子去约会,风雨无阻。我自己是定期与家人沟通,并解决相关问题
Relationships 关系 建立连接、维护关系,需要有意识的努力。他通讯录里有一个名单,叫做「有趣的人」也很给我启发
Ego or Self-kindness 善待自己 每天让你快乐的小事,吃冰激凌算吗,hhhhh
+1 每周回顾 ,是否有足够的内容(行动和尝试)。如果发现某个盒子的内容不理想,就找出解决之道。
此划分可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标签,更可作为人生复盘的体系。把每个类别想象成一个盒子,生活中的不同活动可以放进一个或多个盒子里。
Henrik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那个+1,与其渴望在生活的某个特定领域做得好,不如立志在生活的所有领域做得尽可能好,真不必为了一个盒子而去牺牲其他盒子。
导航标签 I.A.R.P.
Inbox(收件箱):将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放置于此,定期来进行归档、整理或者删除。可以当做大脑的缓存,避免记录的时候纠结放在哪里。
Area(领域):这是最重要的概念,即日常你需要精进的「领域」,比如健康就是一个领域,而跑步则是项目;我相对明确的领域,职场管理与沟通、健康、心理学、投资、产品商业化等。
Resource(资源):少楠用的是 Resore,我个人是 Object。按照沟通对象进行划分。播客、书籍、公众号等对于我是与创造者的一次沟通。另外就是与朋友或者顾问的沟通。例如见了谁,沟通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Project(项目):是指一个将要发生的独立事件,比如 paper。
今年还有一些新增的标签,也与大家分享。小报童、选题、情绪日志以及小确幸。
前三个字面意思均可理解,着重说下「小确幸」
深度年(Depth Year)与大家阐述多次了,小确幸是今年第二大主题词。
曾经的年终复盘,习惯罗列数据,「效率和体验」写给自己的2021
如 21 年终总结,今年更在意的是体验,也可说是活在当下,Flag 也全是与体验相关(包括谈恋爱)。每月底会梳理下那些让人愉悦的碎片时光,标签就是「小确幸」
可以预见22 年底年终复盘,将是一个个愉悦的生活时光碎片,而非冷冰冰的数字。
3.6
公开表达的意义
在分享公开表达的意义前,先与大家分享写作的意义。
写作是我舒缓情绪的一种方式,过去习惯压抑自我,写作是唯一接触真实自我的途径。其次写作可以帮我解答问题。年轻时想不明白的事情,写出来就明白了,写作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
冥想是关掉社会,倾听你自己,它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而我无非是通过写作在冥想。
我将永远是自己的第一读者,并不介意为唯一。如遇同频者,那都是额外的惊喜。
20 年 4 月我开通了公众号,是的,公开表达才不过两年时间,却成长了很多。
第一、公开表达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做自媒体开始都会有个定位/人设,而我没有。不是不知道,之前就是 To B 公司的市场总监,绝对职业选手了。而是过去习惯性压抑自我,不知道自己能写什么,也没有勇气发出来。「Abby 与你共成长」的定位,是写了三个月左右慢慢定下来的。
再比如小报童的推广内容,我特别不好意思发。曾以为是自己“清高自负”,不,那是找的理由而已。更多是担忧发出去没人买单,这就可以安抚自己“不是用户少,只是我不宣传而已”。这一点《被讨厌的勇气》作者阿德勒也有所阐述,典型的把自卑当作理由。
第二、让真实的自己被看见
作为高敏感人。我用 flomo 记录自己在某个情景下的情绪。
喜怒悲惧均有。
1,记录下来,情绪得到释放,便于内心平静,而不是带着情绪采取行动。
2,只记录不评判,也是正念的一种。记录多了,改变就悄然发生了。
3,公开分享,有种被看见的满足感。
第三、极度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高敏感型人,对人的洞察很敏锐,公开表达提升了我的钝感力。关于此去年写过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升钝感力,让生活更恣意些
第四、建立连接,寻找同频
作为内倾的人,通过此认识了很多同频的朋友,特别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通过内容与很多资深人士建立了连接,创建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小报童专栏的诞生。
3.7
表达平台的选择
2020 年我尝试了几乎所有平台,包括公众号、知乎、抖音、B 站、视频号、知识星球等。
最后发现文字最适合自己,喜欢表达自己的思考,写“小作文”信手拈来,每篇文章都带着自己的色彩,绝不为流量而撰写。
放弃短视频,不是没意识到风口,而是不适合我。作为女性他人会先关注外貌而非内容。所有的评头论足都会让我退缩,不止不会治愈我,还会让人很不舒服。
有些平台适用于私域,有些平台适用于公域。公众号、微博、即刻都是公域,而知识星球、小报童都是私域。建议最开始从公域平台入手,持续积累关注再转入私域平台。
关于写付费专栏100天,也有很多感触,为此单独写了一篇我手写我心|关于付费专栏的二三事
最后回答一位读者的提问。
4
成长内驱力来自于好奇心
我不断成长的内驱力缘自于好奇心,不知这算不算上帝给我的礼物🎁。
人其实天生就有好奇心,不过是由于焦虑、懒惰、恐惧等各种情绪,让它慢慢消失了。可通过冥想的方式,关注当下,控制欲望,不在执着,慢慢唤起好奇心。
欲望的反义词不是克制欲望,是好奇——少楠
好奇心让我们对对象保持距离感,不曾想要拥有而是在不断探索,探索过去和未来,不断扩宽精神的边界。
好了,本月主题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下月主题是「高敏感生存手册」
我是Abby,思考让我自由,内省让我成长,欢迎订阅我的专栏~
猛击阅读原文可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