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日志 | 任竹晞:我对服务设计的迷思、迷失以及反思
什么是“服务设计”?是遵循用户分析-定义问题-脑暴-原型测试-复盘迭代的固定方法和流程?是用户小传、用户情书、情绪体验地图……等设计工具?
在群岛,所有的学习都从底层价值观和元认知开始。正如竹晞所说,"真正有效的服务设计是组织底层理念和价值观的自然体现,也是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部门)感知外部需要、觉察内部是否自洽的感应器。"
今天的文章既是竹晞对一出学社九个月实践的复盘反思,也是她的群岛「服务设计课」结业小论文。
Enjoy reading~
骑车在路口等红灯,有个推销游泳健身的小哥抓住机会向人们推销课程,和一个女士说着说着,说“您书包开了”,帮那个女士把背包拉链拉好。 坐在动车上,列车广播说了一句话:“请您不要放置重物在小桌板上,或趴在上面睡觉,以免损坏设备。” 最近我反复地思考希望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最后提炼出来的是:把孩子当孩子,把人当人的学校。 打开昨天发在“TOTS共学群”的图片资料,看见一句话:“管理是激起每个人的善意”。
新场地准备好?(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场地不怎么样) 团队全员就招生工作达成高度共识?(招生老师觉得新生的临时导师不够用心,配合不顺畅) 在社同学都能做到足够友好?(发生过在社同学拒绝新生入住宿舍的情况) 凑够足够多的新生一起入社?(一起入社的新生更容易找到朋友)…… ……
目前的场地也招来学生了呀,学生不是只看场地的; 只要愿意来的学生就是做好准备了,不用过多干预; 不同学生的偏好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希望不被老师打扰; 晚上家长的电话就是不用接; ……
版本一:
有一次来了一个新生,按照惯例,教学组会带领新生跟全体做自我介绍,全体欢迎。这个学生因为是中途来的,团队又很忙,好几天没做这个环节。结果在开会时,招生老师表达这个孩子没得到足够的欢迎,“我们辛苦招来的学生,别让你们弄走了!”教学组感到内疚,当天赶忙组织这个环节,但这个孩子现场脸憋的通红,直接退出房间,情绪激动,把我们吓了一跳。
版本二:
有一次来了一个新生,按照惯例,教学组会带领新生跟全体做自我介绍,全体欢迎。教学组组织了这个环节,但这个孩子现场脸憋的通红,直接退出房间,情绪激动,把我们吓了一跳。在开会时,招生老师表达这个孩子没得到恰当的欢迎,不应该让ta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我们辛苦招来的学生,别让你们弄走了!”
那到底什么是好?个人觉得的好,用户体验起来就真的好吗?个人觉得的好,又和组织传递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再进一步,如果组织认同某个行动就是好,就是传递价值,我们怎么知道用户“get”这个价值了呢?
我理解,我会向学生表达,导师们希望学生可以想清楚这件事,而不是草率了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学社的三原则之一“为自己负责”存在的意义。
导师们不希望自己被动选择他们作为自己的临时导生。这不是不关心他们,而是被动选临时导生会传递一种“觉得学生无法做决策,需要成年人替他人做决策”的不信任感。导师们希望他们在学社学习生活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信任感,知道如何寻找合适/恰当的资源,靠谱的人。
何为“信任、合适、靠谱”,是需要思考、沟通确认的。如果自己不表态,对方也没办法做决定,因为人皆不同,不可能在毫无交流就知道彼此想的是什么。
我会让他们知道选择临时导师是这样一件事。
如果不了解各位老师,我会介绍下我知道的各位老师,然后让他们做决策。这是最方便的情况。看似这个过程他们没做什么,这个思考过程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
如果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不需要临时导师,我会表达支持,以及这种反常态选择需要承担的责任——自己安排好在社学习生活,以及遇到突发事件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我也会和其家长说明这种情况。
我经常以己度人:“为啥J老师不去把这个事情搞定了再跟团队说,为什么不去了解清楚学生的想法,他们最难的地方是什么……”这些其实暗含了“评价”。一个导师“必须”先把自己能决策的地方都提前想好,如果不是这样的做法,就是“导师不足够尽责”,把责任放在了其他人那里。
看到这次事件的经过,我意识到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我的突破口是先考虑学生,J的突破口则是先看老师们怎么想,事情起点来自不同角度,事情的结果都是指向全局的。跟盲人摸象,一个摸鼻子、一个摸大腿很像,有点意思。希望我们学社的所有人遇到大事小情今后能多有思维层面的澄清,脑子聪明,关系清楚,环境友好。
学社的教育理念是咋回事,我不是特别懂。……比如学社喜欢搞民主,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很多学生不知道,也是有点反对的。大家可以搞自由,在房间里躺着,为什么能在房间里躺着呢?我们也不知道。
一个建议是,很多学校有开放课,我们可以有一个开放会议,让学生听一听,老师平常在聊什么。你们平时的开会直接拿给学生听这是不行的,而是让学生看看老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他们在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是不理解教育是怎么回事的,学生脑子里没有什么是教育这回事,因为他永远是被教育的对象。让他们看看教育者的角度,学生认同学社的教育理念,也方便教育理念的进展。
他们为什么想要了解? 想要了解什么? 为什么以前无法了解(痛点)? 这和他们的个人成长有什么关系?
送给我自己:祝你成为一个在意“人”,而不是在意“事”或“东西”的服务设计者。
更多学友对“服务设计”的思考和实践,欢迎阅读:
创业日记 | 徐琛:为什么我的课程这么好,家长却不愿意买单?
创业日志 | 杨霞:教育创业者在不同地方开分馆,什么该变?什么不变?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