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者手札 | 王之玉:生成性课程,如何生成?如何回应?

王之玉 群岛大学
2024-08-27


生成性课程看起来就是老师追随学生的兴趣,似乎并不需要提前做任何准备,真的是如此吗?那么老师要如何发现学生的兴趣?又如何适时垫砖,支持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呢?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王之玉分享了在耀华国际幼儿园的做法,这也是她在「群岛写作课」上的一次垫砖练习。


Enjoy reading~


 生成性课程:

让求知的火焰永不熄灭

by 耀华国际幼儿园 王之玉



01. 发现蜈蚣ying




一天早上,办公室窗外传来了叽叽喳喳的争执声,只听见一个男孩带着哭腔:"哎呀,你一个人挖,我都没有!" 他跺脚大声抗议了好几次,蹲在地上的几个孩子却都埋头沉浸在某个似乎意义重大的事件中,并未理睬他。
我悄悄来到窗边,踮起脚,竖起耳朵,试图透过玻璃看看孩子们正在做什么,碍于视角,我只捕捉到了这个画面。

这片场地位于我的办公室窗外,是一个宽约2米的狭长空地,地面自然的生长着一些野草和蕨类植物,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角落堆了几摞当年幼儿园装修没用完的砖头、碎石、还有外教用旧家具拆下来的木头自制的堆肥箱等。总而言之,这是一块没有特定用途,却被孩子们喜欢和熟悉的原生态荒地。
我果断放下正在回复的邮件,决定出去一探究竟。正是户外活动时间,这几个孩子本应在旁边的操场进行体能游戏。出于安全看护的缘故,这块荒地不是对儿童自由开放的区域。
是什么吸引了孩子们偷偷地进入这块秘密基地?他们正在进行的秘密行动是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让他们如此沉浸和激动?我对自己就要成为发现他们的秘密的第一个成人,隐约感到有点期待和兴奋。
我走近他们,没有说话,先是站着看了一会儿,确认他们看见我了,并且他们对我的到来并不怎么显现出被打扰,我就再蹭得更近一点,蹲在几个孩子旁边看。
原来,他们正在挖东西。有两个孩子捡来几块像咖啡杯碟一般大小的扁薄形状石片,他们用石片挖土,另有几个孩子用树枝挖土,还有几个徒手挖。旁边站着的男孩S,我猜他也许是不想用手挖,也没有找到趁手的工具,他焦急地看着我如同看到救星。

S: “园长,他们不给我,我一个都没有!”我:“你们在挖什么呀?”埋头苦干的AH还没等得及我问完问题,就迅速回答:“我们在挖‘蜈蚣YING’。”我:“啊?它叫蒲公英吗?”AH:“不,这是蜈蚣ying。”我“哦,这个黑黑的虫子叫蜈蚣YING啊。”AH:“对,因为‘蜈蚣YING’生活在土里,他有很多脚。”我:“原来是这样。那你们用什么工具在挖?可以给S一个工具吗?他也想挖。”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我就站在一旁看他们用就地取材的天然工具掘地三尺,又跑回运动区拿来一人一个纸杯,把“蜈蚣YING”小心的装进杯子里,要带回教室。

我:“可是‘蜈蚣YING’ 原本的家在泥土地里,你们把他装进纸杯,他会不会不适应呢?”AH:“不会的,我给蜈蚣YING放了一些泥土、石子和草。我爸爸教我的。” 另外几个孩子马上学了起来。看着AH很懂的样子,我虚心请教了心里一直忍住的那个担心:“那”蜈蚣YING"有毒吗? 我看到XY, CYD刚刚用手摸了,你们皮肤有没有不舒服啊?”AH笃定的: “没有毒。”“对,没有毒,我们都没有中毒。”
当天下午体能活动,这几个孩子一分钟也没有浪费,准时抵达窗外空地开挖,当天所有的户外活动时间,他们都在这里。


02. 优质的幼儿教育核心是自由游戏




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是否曾在幼儿园或是学校里感到无聊?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上学就是按照一套重复而无聊的流程安排,学习那些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我说",这句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的口令,我这个当初的非科班,第一次听到就会皱眉。坐得端正,没有小动作,专注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吃饭最快或是光盘……会得到一朵小红花。
动作整齐划一的跳舞,一遍一遍的练习直到每个人的动作达到肉眼可见的一致性,六一儿童节顶着两坨高原红和血盆大口上台表演节目给大人看。
模仿老师的范画,可是怎么画也画不像,于是得出结论:自己不擅长画画,直到成年,也再也不曾主动拿起画笔。
自然是不被允许闲逛的,不能走到老师不允许的地方去,因为不安全。
至于游戏更经常是被作为枯燥无味的学习后的宝贵奖赏,下课铃声响起,分秒必争的冲向操场,哪怕只能自由自在玩短短十分钟。
这些经历都不是我编造的,是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的想起来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片段。所以,孩童时期的我,经常在学校感到无聊。
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像挖蜈蚣YING这样的经历,只能发生在不被老师规定和控制的隐蔽处。在隐蔽的空间里,孩子有时间和空间做出选择,可以自由自在去探索那些成人会觉得奇奇怪怪、毫无意义的事;可以和朋友说悄悄话,虽然意见不一致时会发生碰撞,但一会儿又会达成彼此接受的共识,这样的自由游戏,便是生成性课程开始的地方
可是如果孩子没有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的自由,他们的游戏就会变得呆板、常规、毫无惊喜;如果教师高控且不允许意外发生,那意外作为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Teachable Moment)就会被扼杀掉。


03. 生成性课程来源于教师对儿童兴趣的观察




在挖蜈蚣YING事件发生后,我简短的跟老师分享了我的观察,就去上海参加培训了。等我回到幼儿园再次走进这个班级,已经过了一周,我看到老师在课程计划板上记录很多后续。

图片说明:在耀华,每间教室都有一块大白板,我们叫它课程计划板,只有一个记录要求:包含观察、反思、回应三个要素。)
我发现教师随时都在观察孩子对这个话题的探索、讨论、想法。正在发生的一件事情会导致另一件事情,儿童的想法会导致教师的回应、会引发对话,或许又会产生另一个新的探究线索。
我发现孩子们对发现各种昆虫的兴趣一点都没有消退。原来蜈蚣ying的真名叫蠼螋。我还格外享受的阅读了老师记录下来的孩子们的对话,摘录一段:

2023.5.17 跑道操场旗杆后的花坛下。
“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蚂蚁。” AH的呼唤吸引了好多的小伙伴。大家蹲在蚂蚁周團。“小声一点,不要把蚂蚁吓跑了。”“我知道,蚂蚁在搬家。”“为什么要搬家?蚂蚁的家有多大?这么多蚂蚁搬家!”“蚂蚁搬家,要下雨!〞“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什么时候下?马上下?”“是真的,我妈妈告诉过我的!”“蚂蚁好像在搬东西。"“搬的是什么呢?”“好像是树叶。”“不是,哪有那么小的树叶?”“蚂蚁把树叶咬成一块一块的。”“对,这样才搬得动。”“蚂蚁才不吃树叶呢!蚂蚁是吃肉的!”“蚂蚁要吃月饼”“蚂蚁喜欢吃甜的,蚂蚁要吃白糖!”“小草也要吃的。”“对对,要吃小草的。”“不是,蚂蚁不吃小草和树叶!”“我在书上看到过,蚂蚁要吃肉的。”孩子们的争论似乎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谁也不认输。“老师,蚂蚁是吃肉的对吗?”孩子们似乎想从我这里听到一锤定音的答案。“哦,对不起,老师也不是很清楚呢!”孩子们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没关系,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我的提议再次激发起孩子们的热情。


04. 就像是一场即兴演奏




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弹性的,无法事先规划的,不断发展的学习之旅。尽管生成性课程的框架是由老师搭建的,但是老师一直在追随孩子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计划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老师会果断的调整自己追随孩子。
这就像是一场即兴演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加入这种没有乐谱的即兴演奏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形成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凝神静心的倾听能力,才能从孩子的自由游戏时稍纵即逝、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整体性的看见孩子,从他们的谈话、身体语言、情绪状态,去理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倾听,是以尊重和钦佩孩子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们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主导着谈话,教师才能通过倾听他们的对话,发现他们本真性(Authentic)的想法。
识别孩子兴趣和想法,才是教育者去激发年幼儿童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他们契而不舍地去不断深入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起点。
但是生成性课程不是一味的放任或无目的地一味满足孩子的兴趣,教师的观察和回应中须时刻隐含着《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概念,并对孩子在大大小小的探究和游戏中正在发生的学习进行具有专业敏感性的识别和选择。
这对教师无疑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教师对于儿童发起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和学习,经常捕捉不到。有时教师虽然捕捉到了,但是却反思不到儿童真正的兴趣和目的。这通常是由于教师在那个当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还不能支持他去解释儿童的行为背后真实游戏意图,他还不能把孩子的兴趣与学习与发展的领域和目标有效关联起来,这些都会导致教师难以和孩子一起生成课程,无法为孩子创造发现更多、挖掘更深、建构更复杂的知识的机会。


最需要修炼的专业能力——反思
当老师提醒自己从惯性思维中抽身而出,提出一系列的反思性问题,诸如:
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正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正在质疑或者试图弄清楚什么?
孩子的当前的游戏兴趣与哪些学习与发展领域相关联?
……
教育者通过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和回答,推动自己去理解孩子游戏里的这个事件为什么有价值?其价值到底是什么?教育者解释着自己对儿童的兴趣和思维的观察,并从自己的搭档、幼儿园的其他同事那里得到应和。
有时这些问题我们暂时没有确切的答案。于是我们继续为儿童搭建更为丰富的游戏舞台,加入更多的激发性材料,支持他们玩更多游戏,激发他们去发展更丰富的游戏剧情……教育者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的观察。
观察、反思、回应在实践中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思维循环,直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清晰的浮现出来,教育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考着怎么做才是对的,同时也在努力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文章开头挖蜈蚣ying(蠼螋)的班级的老师这样反思自己:

当我看到几个孩子徒手挖一堆沙土,并将挖出的石块砸向墙壁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做安全提醒:“你们动作小一点,注意不要把沙子弄到小朋友眼睛里”。当时我完全没有思考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好庆幸我没有盲目的制止,接下来他们关于昆虫的讨论和探索才得以持续下去。
这位老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且值得被信任的。正是因为她对儿童学习能力的信任,孩子的探索才会从蠼螋(蜈蚣ying),拓展到辩论蚂蚁到底吃不吃肉?蜜蜂采了花蜜放在哪儿?松毛虫和蛾是不是都会变成蝴蝶?
我喜欢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奇的一句名言是:“你心目中的儿童形象,正是课程开始的地方。”
我们幼儿园一位有近十年生成性课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告诉我:“最近,我在做课程时开始重新质疑自己,我是不是做的生成性课程?到底应该怎样做生成性课程?自从我开始通过对自己和搭档提出这些反思性问题,我突然豁然开朗。这些反思性问题能够很好的帮助我看到儿童,看到他们真正的兴趣和思维,也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抓住学习的大概念,发现可能的探究路线并设计激发方案。”
我给她的回应是:“你感受到的这种心理不平衡感,让人着迷的痛并快乐着“。
我又接着追问她:让你豁然开朗的事件是什么?你是发现了具体什么,让你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了反思的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一开始是我观察到孩子总是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在天枰上,一直放,一直放,好像除了放上去,也没发生其他什么探索了,我一直不懂他们为什么乐此不疲的这样做。
直到有一天我把一本叫《谁和谁一样重》的绘本、天枰、和一些零散的开放性材料有意的摆放出来(注:老师的这种做法幼教的专业名词叫Provocation,耀华译作激发学习的机会或激发性的邀请)
我留意到,孩子一边翻看绘本,一边往秤盘上放材料,等到两边一样高了,他们都会露出满意的表情,然后说:平了!对我来说,这就是那个豁然开朗的瞬间,我突然懂了,原来孩子想要探究的是‘平衡’这个科学概念。”
几乎每一个实践生成课程的教师都经历过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困惑于不知道如何识别和捕捉孩子的兴趣,担心自己没有尽到“教”的职责,怀疑自己是否把握好了自由探索和安全之间的微妙平衡。
这美妙的不平衡感,让人着迷的痛并快乐着,这不就是创作应有的状态吗?


回应,反思的下一步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教师才开始计划下一步的回应。教师回应儿童的策略,是开放性的,这意味着,当老师精心准备的激发性邀请,孩子表现出他们不感兴趣时,老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转而追随儿童真正的学习兴趣。这是儿童中心、儿童主导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性的回应孩子。有创造力的成人是幸存下来的孩子。看看这张图,你认为孩子和老师在探索什么?
是的,就是平衡。我们幼儿园并没有现成的跷跷板,但这位老师太有创造力了,她搬来了两个平衡木,向孩子发出了邀请。
于是,自然而然的,又发生了更多的学习:

老师当然知道鼓皮很薄,容易被压坏,但是她只是轻轻的提醒了一次:“你觉得这个鼓适合这样玩吗?会不会坏?”孩子沉浸在游戏里,并没有理会老师的提议。
对这个老师而言,探索显然重要性排序更高,但是不是也应该培养孩子不损坏材料?这时我在旁边拍照,所以我不出声的帮了一个忙,成了孩子的搬运工,我从旁边区域搬来了一个软凳,我什么都没说。

老师兴奋的对我说:你看,她是在探究支点,她是用添加材料,增加支点的方式,另一个孩子用腿做支点。
平衡这个主题发生在一个3-4岁的班级。大一点的孩子又是如何在生成课程中学习的呢?
耀华重庆福地幼儿园大班(5-6岁)的孩子们正在幼儿园的小树林里修建一座用来烧制兵马俑的窑。孩子们对建窑完全不知疲倦,成人都不乐意干的体力活,搬运、搅拌、刮平、铺装……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一天工作下来,孩子们全部成了让老师和家长忍不住皱眉的泥人。
孩子们经历了很多次失败,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施工一直停滞不前。这个班级的老师就设计了有针对性和激发性的回应。
老师带着孩子去实地参访远山有窑(重庆的一个陶艺会所),孩子们见到了真正的烧柴火的土窑,正好就是自己在书上看到过的那种,他们追着技术人员请教:“为什么我们的窑总是要垮,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窑像这里的一样不垮下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材料粘合砖块?”通过有针对性的实地参访、专家访谈来支持儿童主动获取一手经验,收集有参考性的二手经验,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去这个班参观时,正在施工的孩子给我介绍:垫在下面的圆柱体(原本是体能活动的滚筒,用于站在上面走),陶艺专业的名词叫做拱架,垫上了拱架,已经铺装好的砖就不会垮了,起到了固定和支撑的作用。孩子们还告诉我,应该用黄泥而不是水泥黏合砖块,因为高温会导致热胀冷缩,水泥会开裂。

我难掩内心惊叹的写下孩子们在生成课程中的学习之旅,于我和耀华幼儿教师而言,生成性课程最大的魅力是邀请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成人在和儿童一起去做梦,成人和孩子都是学习者,一起去惊奇,发现,创造。
这样的学习历程充满诗意,孩子和老师是彼此呼应的学习者,这样的学习经历点燃并呵护着孩子和成人内心深处求知的火焰永不熄灭。

-END-


More:
王晶琳:当我们说相信孩子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硅硅:一个优秀的教育3.0老师到底什么样?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