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远及近 | No. 27 孩子想睡到自然醒,可以不上早课吗?——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之二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27 
孩子想睡到自然醒,可以不上早课吗?

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之二

by 顾远
同事发给我一篇文章,说是前不久上了热搜的事情,里面有很多应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分析的素材。我一看,还真是。

事情并不复杂。在一所小学的班级群里,一位妈妈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要睡到自然醒,所以第一节早课不来上了。由此引发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言语争执,也引发了班级群里其他家长的回应。
我们不妨应用批判性思维来简要地分析一些主要的争执和回应——
1. 体育老师的回应是:既然你觉得孩子的作业无所谓,那踢球更无所谓,你家孩子也不用来了。
这个回应的背后藏着一个不假思索的观念(用批判性思维的术语来说,就是观点的背后有一个隐含前提):孩子在学校里做学科的作业才是正经事,踢球不是学习,是一个低作业一等的事情。
往更深了说,这个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隐含前提,就是把学习等同于了单纯的认知发展,同时又把认知发展狭隘地等同于了学科知识的学习。

实际上,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除了认知上的发展,还有身体上的,以及社会情感方面的。这三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既有各自独立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同时也彼此影响。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发育,会影响人的情绪反应,也会损害大脑的认知能力,带来记忆力理解力的下降,学习于是变得事倍而功半。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

可悲的是,这个回应居然还是出自一个体育老师的口中,似乎ta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在自我贬低自己的教育价值和工作意义。
2.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里要学会遵守规矩,这也是在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这个回应很有迷惑性。甚至某位教育专家在对此事件发表看法时也说:“接受义务教育,就需要遵守义务教育的规定。作为一个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

规则不等于规训,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要遵守的内容是如何生成的。

规训是一方单方面地掌握权力,制定符合自己意志的内容,强迫另一方遵照执行。事实上,主流公办学校里的很多所谓规则、纪律、班级公约...,都只是一种规训,是一种“隐型课程(hidden curriculum)”,它带给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危害)甚至比书本知识还要更甚。
学生并未参与制定这些规定,对很多内容也未必理解为什么要那么规定,遵守的时候自然也往往不情不愿。这种规训根本不是在培养规则意识,而是在培养盲从意识。

如果真的要培养“规则意识”,学校应该做的是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规则的制定,理解和共识规则,学习在动态的变化中根据约定的程序去变更规则......
由此,不仅是培养了规则意识这样重要的素养能力,也是在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如何与他人协作,这些可都是决定了一个人终身成就和终身幸福的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3. 从上面那位专家的回应还引出了一个更加深刻、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义务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它究竟指的是谁对谁的义务?以及,它理应是谁对谁的义务?

在批判性思维中,我们要学会区分一个概念、一件事物、一种现象的“实然”(实际上是怎么发生的)和“应然”(它本应是什么样的)。这种区分会有助于我们看清很多表象,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从“实然”的层面,按照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所谓“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指的是适龄儿童、少年有义务去接受政府提供的教育。不管教育的内容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不管教育的方式是不是适合他们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接受政府的标准化教育,还得按照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接受的怎么样。在这样的义务教育里,我们每个个体完全是一个作为“客体”的存在,不是教育在适应人,而是人去适应教育。当下种种教育弊端的根源也正在于此。

从“应然”的层面,“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本应是政府对国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是政府有义务向国民提供合格的教育,包括:符合一定质量标准且公平的基础教育,同时让教育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这种在国人看来只是作为“应然”存在的教育,其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一种“实然”,是很普遍的常识和尝试。
最后,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指出来。
一方面,那位妈妈看到了孩子的睡眠需求,敢于表达;同时,在和老师的争论中也指出了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没有能够解放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精神独立和自由;
另一方面,她在主张自己的观点时,却将持不同观点的老师斥之为“日本人派来的间谍”,怀疑“我们的教育是被外国人操控了”,是在通过毁了孩子来毁中国。
这位妈妈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些充满着狭隘民族主义和阴谋论的表达恰恰是精神不独立不自由的表现,也恰恰是她所反对的教育在自己身上的体现。

好了,这个事情就说到这儿吧。
最后留一个分析交给读者:这位妈妈提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质问孩子的老师的灵魂够不够格教自己的孩子。

请问,你认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类比吗?为什么?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不假思索地引用的类比带给教育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更多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顾远及近 | No. 26 爱国主义是天生的吗?——批判性思维在公共生活中的应用
顾远及近 | No. 25 怎么说话不吵架?——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之一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