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經入門:中国古典の世界》(東京:研文出版,2014年3月),是日本經學家野間文史(NOMA Fumichika,1948-)教授撰寫的一部經學入門書籍。日本以經書為主的單行本入門書,並不多見,在我記憶中,之前僅有竹內照夫的《四書五經》(東京:平凡社,1965年)而已。


    作者出自經學大家池田末利(1910-2000)門下,專攻經學四十餘年,尤精通春秋學,於《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皆有著作問世。本書是作者在廣島大學文學部開設的基礎課程“經書概說”的講義,隨處可見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而付出的细心努力(如解說“平成”、“明治”等年號的出典等,第100-106頁),沒有一絲掉書袋式的賣弄與炫博,表述的明快也給人以好感。全書分為六章,序章是全書的概觀與簡介。第一章從《漢書•藝文志》入手,介紹中國傳統學問的目錄學與四部分類及日本的圖書分類法。第二章至第六章,按照《易》《書》《詩》《禮》《春秋》之序,分別介紹五經的性質、成書年代、意義、內容構造及重要的注釋,還選出個別篇章,講解具體內容,示範閱讀方法,比較諸家注解之異同。終章則記述了經書與經學的起源、注釋史等。其中,第六章《春秋》與三傳的篇幅最長,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寫得最為詳盡而得心應手。正文之外,序章末附錄《經學史略年表》,第一、二、四、五、六章末尾各設一專欄:《中國古代的國家》、《孔子與〈易〉》、《〈論語〉與〈詩〉》、《渾沌故事》、《孔子與〈春秋〉》,以諸篇短文作為正文的補充,利於讀者延伸與擴大知識層面。


    作者對經學史上一些重要的老問題,勇於給出自己的判斷,斷言孔子確曾學《易》(第77頁),還推測在孔子生前,《左傳》初期的編纂可能已經開始(第324頁),並利用晚近出土的郭店戰國楚簡,指出“六經”的觀念在戰國中期孟子時就已存在(第239頁)等。本書對日本經學家的創見也適當加以彰顯,如加藤常賢(1894-1978)解《尚書•堯典》“曰若”為“詳熟天文的神職者”,加藤常賢、池田末利訓“克明俊德”之“明”為“勉”等新說(第92頁,此說本清人于鬯《香艸校書》)。令人稱道的還有各章末附錄的《參考文獻》,作者於此下了一番大工夫,將五經的基礎文本及日文的譯注本、概論書籍、相關論著等悉數羅列,重要的書籍則列出詳目,或揭示背後日本學者之間的論爭,或加以作者獨到的點評。作者還關注到一些鮮為人知的非專業學者的書籍,如歷史小說家海音寺潮五郎(1901-1977)的《詩經》譯本就列名其中(第157-158頁),誠可謂“老婆親切”。因此,這樣的入門書即使對專家而言,也是頗為耐讀的,更可領略到近現代日本學者在經學領域所做的工作與貢獻。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對於自身學脈(加藤常賢—池田末利)的確認與顯揚的意圖。


    我略感遺憾的也是《參考文獻》,如《禮記》類不舉南宋衛湜、元代陳澔的兩部《禮記集說》,《詩經》類不舉竹添光鴻《毛詩會箋》,出乎意料。作者在近人研究方面所列舉的基本上都是日本學者的著述,除了第二章末列出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與蔡恆息《易經與科學》兩部有日文譯本的著作外(各章正文屢屢引用顧頡剛、王國維的學說),只引了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第205、210頁),對於近現代中國、台灣等華語經學研究成果似乎不屑一顧。儘管此書設定的是日文讀者,但作者表露出来的絕對自信,還是令我頗感意外。在入門階段,即開啟初學者寬闊的心胸與國際視野,這與授以他們扎實的學術訓練一樣,應是當今每一位經學家不可回避的責任。又,《孔子與〈春秋〉》所引“子曰南人有言”章乃《子路》篇,非《子罕》篇(第77頁)。


    日本漢學,包括經學在內正處於一個急速衰落的時代,隨著作者這一輩學人的老去,後繼人才不足所導致的滅絕性窘態已暴露無遺。這是時代大勢所趨?還是作者這一輩學人的教育不力?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中國,進而閱讀中國古典,應當是日本漢學家直面的一大難題。故而,此書可以看作是作者為此付出的某種挽救與努力。一書在手,讀者可以按圖索驥,進而深入堂奧,一窺經書、經學、經學史之全貌。對於有志於經學的初學者而言,此書無疑是一本很適合的入門書。



    本微信公众号,是石立善教授创办的。旨在发布中国古典学的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包括石立善教授主编《古典学集刊》目录与摘要、学术会议、定期学术讲座、在线语音讲座、专书与刊物出版,以及专业论文、综述、书评、随笔、译文等。


    扫码关注,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