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友圈”成为招才“引力圈” 为车谷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武汉经开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搭建合作新平台,创新合作新方式,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样本,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车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柔性引才 弹性用才
提升人才集聚驱动力
着力打造高素质“产业教授”队伍
高校常存在着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的困境。如何更好地补足教育链上的短板,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产业教授”即是突破口。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立足实际,柔性引才、弹性用才,2022年共聘请17名企业高端人才担任车谷产业教授。江汉大学与大唐融合公司合作共建“江汉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武汉经开区“产业教授”从零到有新突破;武汉理工大学聘请东风汽车集团公司39名资深技术专家为企业导师并颁发相关聘书;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派企业内专家定期到校授课……武汉经开区正以产业教授搭建起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换。
为大力引育“产业教授”,武汉经开区于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试行)》,即《人才强区战略3.0》。其中,“产业教授双百行动” 对车谷产业教授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用“真金白银”切实保障产业教授发挥应有作用,把产业一线知识融入课堂,把创新创造能力教授学生。
大唐融合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教授既有助于推动高校精准定位,促进专业规划和教学模式转型升级,也有助于链接企业与高校资源,打通高层次人才理论学习到知识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引领作用。
大力选派高标准“科技副总”人才
当前,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既需要在时代风口下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懂技术、会应用、善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但中小企业引才用才成本高、难度大,通过政府搭桥为中小企业选派“科技副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武汉经开区28名“科技副总”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江汉大学等数所高校,已分赴迈睿达、一念元、华励智行等20多家企业到岗工作。他们将对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难题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例如武汉理工大学罗马吉教授就担任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已协助公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系统,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据了解,“科技副总”每批服务期为2年,每月服务企业时间不少于7天,省人才专项还将给予每名企业“科技副总”工作保障经费5万元。同时,选派的“科技副总”在服务期内工作情况和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价值贡献,可作为其在派出单位晋职、晋级、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
联合办学 赋能创新
提升区域发展支撑力
武汉经开区与各高校在教育办学、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紧密协作,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目前已相继落户华科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理工大“三院”、武大“新两院”、中开院等校地合作项目。今年9月28日,涉及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1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全部入驻华科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与武汉经开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吻合,校地合作为车谷经济社会发展、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此外,武汉经开区积极制定校地合作激励政策,重磅发布“车谷科创33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3+N产业领域,在区内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筹备申报建设期间,给予重点实验室(筹建)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功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一次性给予实验室1亿元奖励……用“真金白银”为深化校地合作保驾护航。
搭建平台 链接资源
提升双招双引竞争力
武汉经开区积极搭建“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围绕高校毕业生,开展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学子留汉工程”,共到20多所高校进行宣讲和招聘;持续组织开展青年学子“车谷行”活动,先后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近千名青年学子来车谷实习实训,见证车谷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深入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顶尖高校校友会,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发展,成功招引一批高级人才和优质项目落户车谷,将高校“朋友圈”升级为招商招才“引力圈”。
校企校地合作,领域宽广,大有可为。武汉经开区将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将院校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创新优势与发展优势,为建设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提供强力支撑。
“智慧”车驶上“数字”路 东风“5G+”助力数字化发展迈入新高地
作者:张梦雅 编辑:关馨
审稿:邱晟刚 邵峥嵘
执行总编:温庆丰 陈佑军
中共武汉经开区工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wedz0012@126.com
电话 027-84730012
(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积极核酸 共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