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经开区一人当选“2023专精特新·年度高人”
长期以来,由于新型膜电极量产制备技术被美国、日本等相关企业垄断,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货周期长,成为制约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难题。
从黑暗中探索,到手擎一片小小的“膜”,点亮行业前行路。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氢电”)创始人潘牧深耕燃料行业20余载,致力于攻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燃料电池膜电极从依赖进口到反向出口。
1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的“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中,潘牧被评选为“专精特新·年度高人”。
从“跟跑”到“领跑”
新一轮的能源竞争,愈加考验城市眼光的前瞻性。军山新城作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战略支点,抢先布局培育氢能汽车产业体系,建成国内首条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
2001年,潘牧国内从事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专家,并代表中国政府主办参加IPHE(国际氢能燃料电池经济伙伴计划组织)会议。2007年,其研发产品占据美国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用膜电极90%的市场,随后相继拓展到德国、法国、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一个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其实中间隔得很远,技术开发成功是关键,但市场的认可才是成功。”潘牧说。
2020年,国家层面以城市群为单位开展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做法,令城市间竞争的火药味愈加浓烈,但对于燃料电池汽车而言,攻克核心技术还远不是竞争的全部。
从点亮灯泡的10瓦小电堆开始,到“楚天一号”燃料电池轿车在天安门广场亮相,到到膜电极技术的成功,再到这一年的6月,国内首条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在理工氢电建成,其产品大批量出口美国、德国、韩国等国际市场,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车谷造”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反向输出海外,成为国内排名第一的膜电极供应商。
“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能源革命就是以科技和创新引导的革命,引领能源革命,首要的是高科技人才。
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志向。作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潘牧带领团队在国内首个发明“CCM型燃料电池膜电极”专利技术,并自主孵化出中国第一家燃料电池膜电极公司——理工氢电,实现中国第一家批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五。自主开发的膜电极技术支撑中国第一家燃料电池上市公司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和19 家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以及28所高校、研究所的研发,培养了一批国内经验最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人才,极大推动了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2022年1月,理工氢电落户军山新城,计划投资10亿元,兴建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研发生产膜电极和SPE电解水膜电极,为经开区氢能源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项目预计2026年全面达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超过10亿,创造就业岗位400个。
在刚刚结束的市、区两会中,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军山新城抢先布局氢能产业,围绕理工氢电、国电投、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众氢、智新科技等重点企业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构筑产业先发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氢能多元应用场景,加快产业链项目与人才的导入,推动氢能产业开足马力“加速跑”!
作者:李昱曌 编辑:黄雨欣
审稿:缪铸 张青 杨晓彤
执行总编:孙智波 陈佑军
中共武汉经开区工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wedz0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