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在线 x 蒋方舟 | 徐冰《芥子园山水卷》
“PAM在线”每日更新
从“风景与书”的故事开始,敬请关注
明珠美术馆邀请知名青年作家蒋方舟,为我们讲述“风景与书”的故事。
此次展览中,徐冰共展出3组作品,分别为:《天书》《芥子园山水卷》《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均为与古代传统对话、与风景和书籍相关的创作,同时展现了艺术家当代的思辨与艺术语言。
2010,传统木刻,纸本水墨
34 × 534 cm
《芥子园山水卷》是艺术家徐冰在研习中国画著名图谱《芥子园画传》(1679)后,将其中的画式重组而成的一幅山水画手卷。徐冰认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符号性”,这与中国文字有直接关系,进而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看事情的角度。《芥子园画传》作为中国绘画的范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集中了描绘世界万物的符号、偏旁部首。因此,艺术家通过拼贴书中的繁多画式,借助雕版印刷,创作了《芥子园山水卷》,试图由此“激活”传统,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在康熙年间出现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绘画教科书,到现在也没有人再写出一部教科书可以取代它,这就是《芥子园画传》。它的特点是把山水里面的零部件分解出来,比方说画人物、画桥、画山石有几种画法,皴法有几种,这些零部件组织起来又可以成为绘画。此次在‘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上,徐冰先生这幅《芥子园山水卷》下面的展柜里能看到《芥子园画传》,其中三本是康熙年间的原版,也就是最早的《芥子园画传》,十分难得。”
——“风景与书”展览学术主持范景中教授
徐冰如何解读《芥子园山水卷》?
从《芥子园画传》到我的《芥子园山水卷》,就像把录影带倒着放一样,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式提出来归到书里,我是从书里把这些典型范式又放回到山水画中去,类似数学的倒推法。我的兴趣点在看看“倒推”的结果会怎样,这个实验可帮助我深化对中国艺术程式化特征的理解。
《芥子园山水卷》采用了手卷形式。中国古代看画不是挂起来看的,而是一个卷轴藏在大袖子里,走到哪看到哪,展开一段看一段,像看连环画(也像今人看图的方法:一个手机,滑动看图,走到哪儿看到哪儿)。《芥子园山水卷》的布局用了从荒野到山村、从远郊到近郊,出现亭台楼阁后,再回到山林荒野这样的布局,其间藏着许多精心安排的小人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拼接好画面后,是请专业刻工用传统把刀,按复制雕版方法刻制的,而不是自己刻的,与新兴创作版画的概念不同,这是有意为之的。在中国古代,画家画好图,之后交由刻工刻制。刻工对样稿是没有情感因素和发挥余地的,忠实地把形象复制出来,这使得作品的组成元素更符合传统文化中的模板拷贝概念。
任何传统不被激活其实是无效的。我的工作就是试图做这个“激活”的工作。如何面对传统,对任何文化而言都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Xu Bing
The Mustard Seed Garden Landscape Scroll
PAM在线|“风景与书”作品赏析,将持续推出以下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