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视唐人用笔,收好这份简明缠纸笔构造指南

敦堂工作室 敦堂文化 2019-11-23


书画创作历来与工具有着莫大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对技法的宣传导致人们对工具选择性忽视,吴湖帆先生注意到这一点,指出“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纸盛行而画学亡,书则随之”。


由于唐代及以前的笔谁也没见过,直到1927年才由徐炳昶与斯文赫定率领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蒙古额济纳河边发现了汉代的“居延笔”。不过当时有感于只有这么一只,谁也不敢轻动它一根毫毛来看看里面的构造。所以,吴湖帆指出的狼毫羊毫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散卓笔流行以前,还涉及到“有心”的问题。



缠纸笔 第一号


 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十七只圣武天皇遗留下来的缠纸笔,据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中记述:


先观中棚,所陈多文房用具,笔凡十七枝,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马叔平君曾谓天平笔之制法即本于《笔经》,固以引人注意,惜未言及此十七枝唐式笔也。……此十七枝唐笔,来源莫明,就中当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宝物笔”则纯为日本制品,斑竹管,甚长,长至五十六厘六,有节无节,上有刻识“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眼法皇用之天平笔”。


缠纸笔 第一号 细节


从高清的图像资料上可以看出,第一号缠纸笔上的披毛已经丧失殆尽,只剩下卷纸而已。下面的x光照片或许看得更加直观一些。






而第四号缠纸笔的披毛完整,这支笔笔管长22.3公分,笔管直径在两公分——由于缠纸的缘故,笔管较寻常所用的笔更加粗壮。据官网公布的信息,这支笔用了不止一种动物毛发,包括鹿毛、马毛、狸毛在内的三种。而笔头共缠纸三层。



缠纸笔 第四号


缠纸笔 第四号 细节





看构造图显得更加直观,以缠纸五层为例,正仓院所传之唐代缠纸笔笔头采用的是卷心法。以纸裹笔柱,再加以披毛,深深纳入笔管,麻纸的笔心占笔头五分之三,在中心的“命毛”上卷纸,其次加毛,再次加纸,次又加毛,如此数层包缠而成。最后再在外面披毛。

有心笔从韦诞开始,讲究“一心二毫三副”。


“心”就是中间的“芯毛”,这是表现笔锋的重要部位,韦诞在《笔方》中说:“宁心小,不宜大,笔之大要也。”


二毫是指两种笔毛,健者为毫,弱者为毳。


三副中的一副就是中心外面的副毫,二副又称叫笔柱,或墨池,或承墨,这是韦诞定的名。三副就是最外面的,古称叫被。

由此可见,有心笔至少要缠三层纸,与正仓院的唐笔相符合。更有甚者,该院所藏的天平宝物笔,缠纸五层。





结构图



这几乎就是按照硬笔的方式来造笔啊。无怪乎流传至今的隋唐人墨迹笔力十足,即便是蝇头小楷,也如同斩钉截铁一般干脆利落。

而且,这样做出来的笔头可以卸下换掉。隋人智永有“退笔塚”的传说,这里所说的“退笔”,就是写废掉的笔头。当然也是有心硬笔的笔头。


隋人书大般涅槃经 弗利尔美术馆藏


有心笔虽然解决了笔腰无力的弊病,但是也有其缺点。其一就是储墨太少。当然,在中古时期,普遍是以小笔写小字,这个毛病在当时也算不上特别显眼。再者就是笔毛由于被纸或绢缠住导致书写之时提按不便。柳公权所谓“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传世至今的晋唐墨迹,在笔画转折处往往会有贼毫露出,这便是使用有心硬笔的表现之一。


王珣 伯远帖 故宫博物院藏


缠纸笔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也有仿造,即他们所谓的“天平笔”。正仓院就收藏有一支大佛开眼法会上使用过的天平笔。



天平宝物笔


天平宝物笔 局部细节


天平时代是日本全力吸收中土文化之时,当时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技法可谓是亦步亦趋。下为奈良国立博物馆藏天平宝字二年(758年)写经题记,颇有唐人规模。


天平写经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自宋代开始,散卓笔流行之后缠纸笔渐渐废弃不用,以至于湮没无闻。但是日本至今仍然有缠纸笔工艺流传下来。近几年,国内一些制笔师傅也开始从日本取经,制作出一些缠纸笔,名称有些许不同,有的叫雀头笔,有的叫鸡距笔。这两种叫法都是从外形而来,实则是一样东西。不如直接叫缠纸笔,更能正本清源。因为现在好些售卖的所谓雀头笔,根本就没有缠纸,说白了还是无心笔。有的只缠了一层纸,售价奇高,然而也与古法不合。殊不知,正仓院的笔,最少的也缠了三层麻纸。


往期回顾


干 貨

吳子建與上海鳥蟲篆印風

新展速递,明天到苏州博物馆看 “梅竹双清”!

纪念黄牧甫逝世110周年黟山行 | 黄牧甫事迹初探

海外藏敦煌章草第一,稀见资料原色高清呈现

故宫后天新展将展出复制品?没关系,为了张伯驹也得去看!

图 籍

天下第一小楷墨迹,史上最好的灵飞经影印本

正式發售《南北往事 | 董桥 赵珩 两位文化人物笔下的似水流年》

王居士砖塔铭,记录了一位可抗衡唐四家的无名书者

敦 堂 制 箋

敦堂制戊戌年賀歲箋正式發售

六十年来首本牋谱 |《敦堂牋譜甲集》




文—织田信长官

編輯—周自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敦堂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文房清供類產品開發,傳統木版水印,近當代書畫家、印人、學者作品推廣及銷售,書畫金石類書籍出版和發行。

如有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送郵件至425613118@qq.com

Email : duntangwenhua@163.com

hotline : 010-58211386





▲向上滑动


       敦堂工作室

zhaoyun8411



         敦堂新浪微博

敦堂-趙雲

              郵箱:425613118@qq.com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註我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