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牧甫与王秉恩交往考略》正式发售 | 在艺术圈,有大哥带很重要

敦堂工作室 敦堂文化 2019-11-23

在艺术圈,有大哥带很重要


1917年,五十五岁的大龄北漂齐白石来到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出了鬻画治印的润格,想在北京画坛打开局面。但是,初来乍到,少有人搭理这老头。他自己也发牢骚:

“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得很。”


好在有陈师曾的一手扶持,齐白石才有后来的局面。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但人家出生在学霸之家,跟农民出身的齐白石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陈师曾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弟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他自己也是北方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据说在日本办展时,陈师曾硬生生把齐白石的润格提了二十倍。于是白石老人一下子就逆袭了。


所以说,在艺术圈混,艺术本身当然是硬性条件,有一个好大哥带则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黟山黄牧甫,晚晴印坛的宗师级人物,出身也不是很好。早年在南昌的时候,惨淡度日。他弟弟给人画像,还能勉强维持。牧甫则寄居在弟弟的画馆里,鬻书印为业,生意也不好,估计不少在兄弟家蹭饭。穷则变,1881年,黄牧甫从南昌来到广州谋生。


牧甫畫像


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命运的第一位大哥——当时任广州将军的长善。

来广州四年后,1885年,在长善及其子志锐的举荐下,36岁的黄牧甫背上行囊,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去进修。1887年,牧甫顺利毕业。跟现在大部分毕业生一样,他也面临一个严峻的择业危机。也是在他毕业这一年,教育界出了一件大事,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共同在广州城西北方向画了一个圈,办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广雅书院。北上广深,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黄牧甫还是来到广州。委身吴大澂的幕府。在幕府中当小文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是长官吴大澂稍有不慎站错队,下属的饭碗也马上不保。能进国企广雅书院才是正经事。


这时,黄牧甫遇到了第二位大哥王秉恩。

关于这位大哥,由于历来缺乏文字资料,对于二者的具体交往学界往往不太能摸清。此次戴从洁先生新著《黄牧甫与王秉恩交往考略(附黄牧甫原色印谱)》,借助最新披露的第一手牧甫手书信件资料,为我们解读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


王秉恩是四川人,字息存,清末民初的大藏书家、金石学家。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心腹。张香帅对其颇为器重。在广雅书院刚成立之时,就委任他为书院提调。关于黄牧甫与他的交往,查询《颉颃楼藏印(黄牧甫卷)》,知道牧甫最早为王秉恩刻的两方印。


印文:華陽王氏懷六堂所藏經籍金石書畫印

边款:息塵司馬收集經籍金石書畫印,屬黃士陵作,求正之。時光緒十四年正月



印文:王息塵讀碑記

边款:戊子正月,牧甫


可知二人交往不会晚于1888年正月。王秉恩是黄牧甫将工作关系转移到广雅书院的关键人物。在任职广雅前,牧甫曾修书与他请求此事:


前日厚擾盛饌,敬謝!敬謝!印章四方呈教,內龍虎邊一印尤不當意。陵刻象形印,小者尚可支撐,大則力不及矣。或再刻一小石如何?《虢盤》不能辨者有數字,容問諸識者。前日朱鼎甫先生為陵求于制軍,制軍許為安置,特恐事多遺忘,故又托楊彝翁便中一提。前月望,陵曾往謁楊彝翁未值,再去則恐生厭。求為先容并道下懷為禱。敬上雪塵先生。閏二月八日,黃士陵謹言。《頑伯印冊》閱畢求賜還。



▼ 信中所提象形印,《颉颃楼藏印(黄牧甫卷)》恰有两方白文印可以对上号:


从信文可知,黄牧甫找了不少人。首先是让朱鼎甫跟张之洞说,朱是广雅书院继梁鼎芬之后的第二任山长。张之洞当时已经答应安置了,估计是迟迟没有反应,牧甫觉得是领导太忙,把这事儿给忘了。于是又托杨彝翁去旁敲侧击一下。但毕竟这二人与牧甫关系不近,不好老是催。最后还是请老大哥出马帮他吹吹风。信末,牧甫还请王秉恩把看完的书还过来。可见二人艺术审美上有共同方向。


王秉恩说话确实顶用,此信后不久,牧甫又去一信,以示感谢,收到张之洞的介绍信,往广雅书局担任“分校”,一个月工资“二十金”。黄牧甫终于捧上了国企的铁饭碗,感到很高兴,他在信中写到“甚善”


由此可知,牧甫正式入职广雅是在1890年广雅书院第二任山长朱鼎甫任职之际。目前所见牧甫校勘本时间最早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校勘《小尔雅训纂》。但是在此之前,他就为广雅书局题写过书名页,比如1887年题写的《史记志疑》书名,现在看来,当时可能只是入职前的热身,当时并未确立工作关系。这个发现,改变了以往普遍认为黄牧甫是在1888年担任广雅书局分校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此中信札共计十二通,十四开。其中还有不少关于牧甫先生的生平事迹。限于篇幅,本文将不作展开。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颉颃楼藏印(黄牧甫卷)》一书。颉颃楼主人就是民国政要曾仲鸣及其夫人方君璧。这册印谱中受印人有三人,都是王氏家族成员,除了王秉恩外,还有王秉恩之弟王秉憼,及其子王文焘。印谱一函两册,为民国原石精拓本。唐人孙过庭在其《书谱》中阐述了艺术创作中的“五合五乖”理论,其中第二条就有“感惠徇知”。即酬谢知己,或以书法形式表达亲朋对自己之恩惠。此种心绪可充分调动书写者积极性。这种和谐状态能产生好的作品。不仅书法,治印同理。王秉恩于黄牧甫,是艺术上的知己,更是事业上的领路人。因此给他及与他相关人员的印均是其经意之作。这本印谱中所钤印蜕丝丝入扣,边款拓制清新亮丽,印泥纸张考究。高度还原了黄牧甫的篆刻艺术。


《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

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附黃牧甫原色印譜)


书籍信息



秋水齋金石叢刊


西泠印社出版社

戴叢潔   編著

書籍設計:張彌迪

特8開,210mm×300mm

布面精裝







開啓印譜原色印刷時代新紀元


終於等到期待已久的《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一書出版發行了。為什麼如此期待這本書的刊行呢?可能很多朋友早已略有耳聞了,在這裡小編還是不厭其煩地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


 

▼成書後的《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一書主要分五個部分。

一、《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論文

二、黃牧甫致王秉恩信札(原色印刷)

三、《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原色印刷)

四、《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部分精選放大(原色印刷)

五、《黃牧甫年譜長編》

       

童衍方先生题辞


书中黄牧甫画像

黄牧甫与王秉恩交往考略


黄牧甫为王秉恩及族人所刻印


由黄牧甫致王秉恩信札看二者艺事往来


王秉恩其人及与王牧甫交往时间上限


 

在黃牧甫的藝術生涯中,王秉恩與其交往時間最長,對黃牧甫幫助也是最大的,王秉恩亦是黃牧甫印作最多的受印主,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謂是黃牧甫奔走於權貴之間的紐帶與靠山。而歷史資料中鮮有提及二人之間的交往史實。本文作者通過對黃牧甫致王秉恩信札及印作等大量實物,考證二人在黃牧甫藝術創作巔峰的十六年的交往中,相互之間的幫助與影響。

黄牧甫致王秉恩信札





▼第二部分即黃牧甫致王秉恩信札(原色印刷),計十二通,共十四開。

信中可見黃牧甫每遇事常求助於王秉恩,記錄了二人交往的大量史實。在信札部分,編著者不僅對文中異體字、段落等方面用心點校,而且印刷精美,墨色變化等細節絲絲入扣。



《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本書所選用的是編著者所藏《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對於黃牧甫的原拓印譜最為常見的是張魯庵先生集拓的《黃牧甫先生印存》(或稱《黟山人黃牧甫印存》),其中《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中的印章也都收錄在其中。


 左:《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右:《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左:《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右:《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左:《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右:《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上:《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下:《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上:《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下:《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然仔細對比兩種印譜版本,《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所鈐印蛻清晰度,印泥色澤,以及所拓印章邊款和紙張質地、版式皆優於《黃牧甫先生印存》。且在所鈐印蛻印泥呈現一定厚度的狀態下,仍然保持不失真,故所鈐拓者絕非俗手所能為。



左:《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右:《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左:《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右:《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上:《黟山人黃牧甫印存》  下:《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


為了在印刷上達到逼真原譜的效果,本書編著者、書籍設計師、專業調圖師、以及印刷廠多名技術人員等歷時多日,從圖片精度、銳度到多種紙張和印刷方式等方面進行測試,力求完美。



在正式印刷前,進行打樣多次。


《頡頏樓藏印(黃牧甫卷)》精品放大版塊


▼ 本書第四部分印譜精品放大版塊

本書精選印譜部分印蛻放大至十六倍,這也是本書的亮點之一,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創新,更是一個挑戰。對於印章的放大,也有人曾提出疑議,當看到樣書效果時,確實感到了一種震撼力,事實證明經典是經的起放大的。編著者如是說:「在對篆刻藝術的欣賞上,首先我們要充分尊重和遵從原作。在提供原作同大圖版的基礎上,再提供放大圖版,做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會發現不一樣的美,也有更多細節的體現。在沒有提供原大作品圖版的基礎上,如果對印章尺寸進行一絲一毫的改變都是不嚴謹和不科學的。不過有很多印是不適合放大的,這與印章風格和印式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秋水齋金石叢刊》系列以後所出印譜中,我們也將秉承美學的原則,適當的做一些印蛻放大,或將部分印章原石放大的圖版和印蛻放大圖版單獨放在另一冊中做美學欣賞用,以與印譜做區分。在過去對篆刻作品的欣賞方式上,印章通常都是掌中把玩之物,很少有可以獨立懸於牆上來欣賞的,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突破。當然,印得大容易,印得好很難,又大又好又有立體的印泥堆積感自然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也是一個挑戰,這對印章原作的風格、印式的要求和印譜本身的版本,以及印刷效果的要求都很高。





 


     














《黃牧甫年譜長編》

《黃牧甫年譜長編》是編著者在本書中最為用心之處。

此《黃牧甫年譜長編》是在唐存才先生所編寫的《黃士陵年譜》基礎上,與唐存才先生一同重編的一套黃牧甫年譜,其中不僅基本涵蓋了目前所能見的黃牧甫有紀年的篆刻作品的內容信息,同時亦有黃牧甫傳世的部分有紀年的書畫作品的內容信息,以及黃牧甫校勘書目、題寫書名頁等等內容信息,又對黃牧甫卒年進行了重新考訂。同時附圖近五百張,其中黃牧甫篆刻圖片四百餘方,而未見於出版物之印章亦是甚多。通過這些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黃牧甫篆刻風格和形成過程的脈絡。







在此書的後記中,編著者這樣寫道:「在篆刻文字使用的過程中,黃牧甫對三代吉金文字,以及秦詔版、秦量文、漢銅鏡文、漢磚、漢瓦、古泉和各種碑刻等文字進行結構整合、改造,入印,及至常有’幾何’圖形的運用,使其篆刻作品,平和中富有生趣與巧思。其中所體現出的文字學養之深,令人嘆服。故言黃牧甫之學重在文字之學,而非僅為’技’也。


在黃牧甫所處的時代,也許是他身份與地位不及的原因,黃牧甫僅以其技行於世。而當後世逐漸開始認識到他文字之學的高度,為之抱屈和嘆息時,卻驚奇地發現黃牧甫從來沒有以任何方式去抱怨過我們所認為的’懷才不遇’或’社會不公’,他只是默默地以’學’養’技’,以‘技’示‘學’。也許正因為這樣的心態,才能有我們見到的黃牧甫充滿學養的藝術生命力。這便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是我在編著這本書時,最大的收穫。」其所言亦是公允。也希望黃牧甫的金石之學能真正得到廣大學者重視、繼承和發揚。同時也謹以此書紀念黃牧甫先生誕辰一百七十週年,及頡頏樓主方君璧女史誕辰一百二十週年。


設計、印刷過程花絮


 此書作者戴叢潔先生與設計師張彌迪商討設計方案


 ▼ 電腦上的放大效果




正式印刷前的打樣



正式印刷的時候,為了達到理想效果,也是反復嘗試調整。

 


印刷時,手機拍攝的印刷效果,比較理想的把原拓印譜的細節呈現出來了。





销售信息

書名:《黃牧甫與王秉恩交往考略》

策劃:秋水齋金石叢刊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編著:戴叢潔   

書籍設計:張彌迪

開本:特8開,210mm×300mm

裝幀:布面精裝

定價:

1、精裝本定價:320元

     現特惠9折: 288元

2、簽名本:320元

快遞:申通包郵

發貨:此書為現貨,付款後5個工作日內發貨。


備註:簽名本如需題寫上款,必須在備註中寫明上款內容,否則壹律不予題寫!


购买方式



1,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往期回顾


干 貨

吳子建與上海鳥蟲篆印風

纪念黄牧甫逝世110周年黟山行 | 黄牧甫事迹初探

透视唐人用笔,收好这份简明缠纸笔构造指南

超清呈现 | 当智永千字文遇上南北朝写经

陈巨来的“妇科”很牛逼!

印 譜 图 籍

正式發售《南北往事 | 董桥 赵珩 两位文化人物笔下的似水流年》

王居士砖塔铭,记录了一位可抗衡唐四家的无名书者

竹庵和他的印章们 | 鲜见的一部书画家自编的常用印谱

敦 堂 制 箋

敦堂制戊戌年賀歲箋正式發售

六十年来首本牋谱 |《敦堂牋譜甲集》




文—织田信长官

編輯—周自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敦堂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文房清供類產品開發,傳統木版水印,近當代書畫家、印人、學者作品推廣及銷售,書畫金石類書籍出版和發行。

如有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送郵件至425613118@qq.com

Email : duntangwenhua@163.com

hotline : 010-58211386





▲向上滑动


       敦堂工作室

zhaoyun8411



         敦堂新浪微博

敦堂-趙雲

              郵箱:425613118@qq.com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註我們 ►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