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使命任务
记录时代风云
凝聚奋进力量
9月11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三教办”主办,省记协承办的云南新闻界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央驻滇新闻媒体、省级新闻媒体、各州(市)新闻媒体的35位优秀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共聚一堂,倾情讲述各自的采编经历和感人故事,分享新闻人的快乐与艰辛,交流增强“四力”的切身感悟……
经过激烈角逐
大理广播电视台记者崔恩铭
云南广播电视台编播部副监制李丹
德宏传媒集团专题部副主任崔雯
获得比赛一等奖
视频来源:云视新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南各级各类媒体闻令而动、尽锐出征,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报道疫情最新动态,普及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全省各级各部门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用一篇篇生动的文字、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真实的影像,奏响了同心战“疫”最强音。
“对英雄最好的致敬是努力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在抗击疫情的战场,新闻记者也是战士!”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邱月婷于今年2月12日随云南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咸宁,是云南最早一批赴湖北采访的记者之一。
曾立下“不破此疫终不还”誓言的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何建林在咸宁写了一封遗书,写的是对父母和爱人的愧疚,是对两个女儿的牵挂;在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几位来自曲靖的护士照顾着3位刚出生就离开妈妈、接受医学观察的新生儿。在这里,她们是优秀的临时妈妈,但在亲生孩子心里却是不及格的母亲,一位护士年幼的儿子曾抱怨“你去帮助别人,那谁来帮助我”;咸宁公车平台的司机小江,听说医疗队缺个司机,就主动报了名,后来才得知他家里有个只有半岁、出生就不幸患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女儿,他却三四十天没能回家……邱月婷在湖北期间的采访报道中,主角就是这些“平凡的英雄”。“心中有大爱,凡人是英雄——这是我在湖北采访最深的感悟。”
奔赴咸宁、奔赴武汉
与邱月婷一样义无反顾
投身湖北抗疫主战场的云南记者
还有7位
他们是
↓↓↓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杨峥、李荣、陈飞、熊强
云南广播电视台
姚立伟、李锋、张志军
莫娟(左一)和留验站的医护人员深情拥抱
今年2月,昭通日报社记者莫娟参加了随昭通市委物资捐赠工作队前往武汉的采访报道。莫娟不仅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位军嫂,丈夫在西藏某部服役,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今年好不容易请到探亲假可以回家团聚,可是因为疫情防控道路封堵,一时还未能回到昭通,好不容易盼来的团聚只能再等等。听到莫娟要去武汉,丈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莫娟在电话里哽咽着说:“对不起,这一次换你等我吧!我也要和你一样,誓不做逃兵!”克服大雾、多雨、冰凌等困难,工作队昼夜兼程赶路,只为把267吨价值300万元的爱心物资早日送到武汉。离开武汉时,莫娟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写道:“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我的肩上可以佩戴无数的勋章,但远不及这一刻的荣光。”云南信息报社的记者梁东婕多年在医疗领域采访,回顾今年上半年的战“疫”报道经历,一则朋友圈的消息让她印象最深刻。1月23日,她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取消2020年春节放假,40万左右的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春节期间将照常上班”,消息下方的回复栏里,医生们相互加油点赞,没有一句怨言,其中有这么一组对话:“我已中途下车,现在坐上返程的高铁,等我,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你别跟我争,我年轻,我先上。”……从那刻起,梁东婕也恢复到了“加班”状态,从1月底到4月初没有过一天休息,多的时候每日发稿近10篇。
为记录援助湖北医疗队抗疫故事,2月13日,曲靖市广播电视台栏目“战‘疫’一线——曲靖医护人员声音日记”开播,从那天起,曲靖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节目中心副主任罗丽开始了手机不离手的日子。克服种种困难,队员们利用轮岗休息的间隙发回前方“日记”,其中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还有视频……看着他们的照片,听到他们的声音,单位领导同事放心了,家里亲人朋友放心了。最让罗丽感动的是,医疗队员吴恂峰给她发来信息:谢谢你不厌其烦地帮助和指导,你也在为抗疫战斗着,你也是我们的一份子,有你们,我们不孤单!
江文耀镜头下的怒江
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采访部主任江文耀2018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来到云南工作。江文耀最爱去的地方是怒江,这两年,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这片高山峡谷中的人们如何搬下山来、迎接新生活。“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迁移中前进的。不论是在帕米尔高原还是在怒江两岸或是乌蒙山区,全国已有近千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江文耀说,眼下正值全国脱贫攻坚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搬进新家的人们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作为记者,见证、记录并参与其中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
参与“一颗梨致富一镇乡亲”直播工作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合影
今年6月,云南广播电视台云视网推出了9场融媒体直播,全景式展现当时全省仅剩还未脱贫摘帽的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情况。为做好直播,云视网记者杨锐和直播团队从3月开始进行了实地踩点。耗时2个多月,行程1万多公里,路遇烈日、暴雨、塌方等各种艰难险阻,足迹遍布30多个自然村。6月19日,第一场直播“产业扶贫谱华章”启动,讲述了广南县“一颗梨致富一镇乡亲”的生动实践,吸引了千万受众;6月23日,通过入户走访,直播展现云南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新样貌,引发全网热议;7月7日,镇雄县“社会扶贫结硕果”直播火爆,引流“云岭脱贫攻坚总决战”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过几天,我将再次踏上行程,去见证另一场在云岭大地上正发生着的‘小康’奇迹!”杨锐说。
崔雯笔下业务繁忙的快递店
“胞波情长,命运与共。我愿继续为风光无限好的中缅关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德宏传媒集团的崔雯则分享了自己通过新闻报道记录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交往的故事和体会。缅甸华侨赵国典,来到德宏瑞丽当起了“快递小哥”,这是怎么回事呢?赵国典发现,现在缅甸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用中国的淘宝、京东、快手、抖音等平台购物,却没有一家公司提供中缅两国间快递转运服务。发现了这一商机,他在缅甸成立了一家快递公司,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的瑞丽姐告成立了自强信息货运部,提供专业的国际转运服务,公司规模也迅速发展到了30多家分店,300多位员工。崔雯一直持续关注,用镜头记录这个打通了中国电商包裹漂流到邻国缅甸“最后一公里”的年轻人的经历。着眼重大主题的同时,新闻人也关注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保山广播电视台广播频率的主持人粟洪静每天在工作时通过电话连线,与听众交流。这其中有一位听众很特殊:宝玉——一个先天性帕金森症患者,几乎每天都会打进电话,用不清楚的语言讲述她今天做了什么。由于不能正常吃饭、走路、说话,宝玉害怕与人接触,但又渴望与人交流。经寻找,粟洪静和同事来到了宝玉家——龙陵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她就躺在一堆破棉絮里,手里捏着一部老年手机,床头摆放着一个老式的收音机。在得知是因为家庭贫困导致病情治疗延误后,粟洪静和同事们发动多方力量,联系上了一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医院,免费为她治疗,做康复训练,更有爱心司机往返接送她看病治疗。长达两年时间的爱心接力,在节目中不断接听到宝玉报喜的电话——她能自己吃饭了!她拄着拐杖站起来啦!在电波中,她竟然可以唱歌啦!“这一刻,我不由深深感受到了职业责任的荣光。”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云南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将在实践中坚守初心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记录伟大时代发展,不负使命担当。
杨峥随转运队采访
在咸宁市采访的40天里,让我难忘的是:身穿防护服“零距离”跟踪采访重症患者转运的过程中,云南医疗队队员、共产党员李波在负压舱中紧握患者双手的瞬间;在寒冷雨夜里为医疗队送来棉拖鞋和爱心蛋糕的爱心市民;医疗队完成任务、即将返程之时,咸宁人民香城十里送英雄的感人场景……一切的辛劳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一句:这场抗疫之战,我们没有缺席。
熊强(左一)在武汉市优抚医院隔离病房采访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湖北前线进行抗击疫情的报道中,有幸见证了无数相同年龄的云南青年 “战友” 在危难之下,毅然逆行、白衣执甲;面对疫情大考,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我备受激励和鼓舞。
都说新闻工作者是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寒来暑往,我和我的同事一天天走在采访脱贫攻坚的路上,用纸笔和镜头记录着贫困村的变迁,用文字传递正能量,刻画守望相助的团结、自强不息的奋斗,反映平凡生活的温度与感动。
在我胸前的是党徽,记者证上的是国徽。6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在行走中坚实,聆听中感动,记录中收获,而让我感触越来越深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与担当。在新闻记者这条路上,我将牢记使命,永远保持着在一线、在现场、在路上的姿态,一路前行。
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是一个好记者?我想我会这样回答,当你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由衷地热爱这个职业并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奔向事实真相时,你就是一个好记者。
新华社云南分社副总编辑伍晓阳——“我为湖北拼了一回命” 原本是要回湖北荆门岳父家过年与亲人相聚,却临危受命驰援孝感,战斗了整整50天,挑起了湖北抗疫“第二战场”的报道重任……今年初,在疫情肆虐之际,新华社云南分社副总编辑伍晓阳与同事出生入死、向死而生,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历程,为湖北“拼了一回命”。
“其实本来是想在家享受岁月静好的,但天不遂人愿。”伍晓阳回忆,2月初,回到岳父家没待几天,湖北形势急转直下,疫情迅猛扩散,武汉告急!黄冈告急!孝感告急!新华社决定,在武汉前方指挥部成立孝感报道组,伍晓阳和新疆分社、新华网两位同事奉命驰援孝感。
一时间,孝感累计确诊人数超越黄冈,变为全国第二,顿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家都想知道,孝感到底怎么样了?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武汉?但当时关于孝感的报道,基本没有。作为第一批“逆行”孝感的记者,伍晓阳和同事从临近入城就开始拍摄,连夜采访权威人士和街头情况,很快发出了《非常时期的孝感之行——新华社记者直击》融合报道,以带入感比较强的方式,回答了孝感确诊病例为何大增、防控形势如何、有哪些燃眉之急等焦点问题,以丰富的信息回应了公众关切。稿件被大量媒体采用或转载,仅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就超过135万次。许多读者称赞,记者也是最美的逆行者!
在孝感期间,伍晓阳和同事深入一线调研、反映真实情况,推动解决抗疫面临的困难问题;创新表达方式、讲好抗疫故事,凝聚起齐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开展舆论引导、澄清谣言谬误,在不见硝烟的舆论战场上与对手交锋。“或许有人问,医生为湖北拼命是治病救人,记者为湖北拼命能做什么?我想说,每一起历史大事件其实都是新闻人记录的,报道抗疫本身就是抗疫大战的一部分。”伍晓阳说。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春城晚报都市新闻部主任李荣——一名新闻记者的“艰难抉择”
作为随云南省对口支援湖北医疗队赴鄂采访的8名记者之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春城晚报都市新闻部主任李荣并没有讲述太多自己的抗疫报道经历,而是分享了一个自己“漏报新闻”背后的故事。
今年2月,25岁的云南省对口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何美娇在赤壁市人民医院护理重症病人期间,她父亲因病抢救无效去世。担心何美娇分心影响工作,家人在第二天才把这个消息告诉她。远在千里之外,何美娇不能够参加突然去世的爸爸的葬礼,她做了一个“悲伤的决定”:在爸爸落葬这一天继续上班,用自己的工作,送别和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在何美娇还未知情的前一天,正在咸宁前方指挥部的李荣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将陪同医疗队领导前往赤壁告知何美娇。“作为一名新闻人,我当然知道,记录下告知她这一噩耗的场景能成为一条‘爆款新闻’。但在这特殊的时候,我们用手机和镜头对准悲伤的她,合适吗?”李荣纠结了一下午,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拍照、不拍视频,放弃第一时间报道这条悲伤的新闻,用恰当、低调的方式告诉何美娇这个坏消息。之后,其他媒体先曝出了第一条新闻,得到广泛转载传播,而在现场一线的李荣“漏报”了这条新闻。
当李荣再次采访何美娇时,她已稍许平复了情绪,悲伤而“笃定”地再次走进病房。“我被这些年轻的90后年轻人感动落泪,为他们的勇敢倍感自豪和骄傲。而于我,直到现在,也没有为我那个‘漏新闻’的艰难决定后悔过。”李荣说。
云南广播电视台编播部副监制李丹——
生死雷场 青春绽放
今年初,由“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担任主播的系列节目,依托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正式开播了。从播报关注,到面对面采访,再到帮助这位排雷英雄实现播音梦想,云南广播电视台编播部副监制李丹始终在一旁为他“加油”。
李丹第一次知道杜富国的名字,是在2018年10月28日的一次新闻播报里。当时她有了这样的疑问:杜富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爆炸的瞬间,他为什么会挡在战友的身前?几天后,她坐上了前往麻栗坡采访的汽车,去寻找答案。
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到雷场,李丹才明白为什么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无法替代”。这里的雷场坡度都在六七十度以上,丛林密布,战士们只能穿着厚重的“盔甲”在复杂的地形和危险的情形下完成排雷的“绣花”工作。每排出一颗雷,就是战士们与死神的一次擦身而过。3年来,1000多次进出生死雷场,排除2400多枚爆炸物,扫雷早已融进杜富国的生命。
从雷场回来后,李丹一直密切关注着杜富国的消息,当看到他说自己今后想做播音员的一则视频后,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帮他圆梦?
在征得部队、医院和杜富国家人的同意后,李丹去到了开远市解放军第926医院,给他听了盲人播音员董丽娜的演讲,听着听着,在他用纱布包裹的眼睛下方流下了两行热泪。李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教杜富国发气泡音,和他一起朗诵。从最开始声音很小,一遍又一遍,他的声音也渐渐清晰而洪亮起来,伤病并没有打败这个年轻的战士。
2019年,李丹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期间去重庆看望杜富国,又一次给他“上课”。在他的病房门口,李丹听到了他的声音,正在念着绕口令。他的战友说,富国每天除了进行康复治疗,还会花2个小时练习普通话,学习播音技巧,就像当年义无反顾地走入雷场一样,向他新的一段人生高地发起冲锋!
“每一次采访杜富国,我都想给他加油鼓劲,却每一次都被他的坚强所感染;想给他力量,却从他身上汲取到更多的力量。”李丹说。
● 云南多地发布事业单位考试公告,岗位戳→
● 一年抽查4次!云南出台两项管理办法,重点监测蔬菜、水果、水产品……
● 天堑变通途指日可待!大临铁路全线35座隧道全部贯通
● 遴选结果公示!云南46所学校拟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