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彩云之南焕发发展新活力

云南发布 2023-06-12

彩云之南焕发发展新活力

求是杂志社、云南省委联合调研组

  阳春时节,调研组一行深入云南城乡,记录彩云之南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我们深感,云南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塑造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展现新作为。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对调研组表示,云南深刻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标对表全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明确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奋力实现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在“五个聚焦、五个着力”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子

  “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

  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说:“云南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实施产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进程,大抓经营主体培育,大抓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出台产业强省建设‘1+7+5’政策措施,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光伏、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等12个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向绿色、高效、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迈进。”

  来到被称为“昆明工业脊梁”的安宁市,一个千亿级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在安宁产业园区高处远眺,云南裕能厂区运行有序,这是安宁首个投产的重点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园区内的老企业云天化集团积极响应号召,依托自身磷资源和氟硅资源优势迅速转型发展,产能逐步释放。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向调研组介绍说:“我们还引进了上海杉杉、浙江华友钴业、德方纳米、孚能科技等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来安宁产业园区投资洽谈。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落地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成效逐步彰显,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日趋完善,推动产业链式发展的蓝图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折射的是昆明市“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定力和执着,重塑工业经济新优势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一季度,昆明市工业投资增长54.5%,增速较2022年底提高13.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对全省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28.1%,较2022年底提高17.2个百分点。

  进行绿色转型的不只是工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有机茶、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产品获证数量排全国第6位,绿色食品成为全省出口第一大项商品,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七彩云南”的名片更加亮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双双提升至50%以上,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石油云南石化在云南省安宁市建设1300万吨/年石油炼化项目,积极推进“减油增化”,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图为安宁产业园里的中国石油云南石化公司厂区。 昆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云南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云南省加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滇中新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产业园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创新作出委托昆明市管理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开放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优势明显,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合作开放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一季度,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2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三大经济”(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新动能加速释放。

  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

  “高黎贡山高哟,独龙江水长哟,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一首表达感恩之情的歌,在怒江大峡谷中回荡。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独龙族于2018年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也在2020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整族脱贫的独龙江乡群众回信时写道。如今的怒江,培育出全新的产业,村寨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向着生态之州、产业之州、文化之州迈进。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打造庭院微景观,开办蜂蜜加工厂,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图为班洪乡下班坝村村貌。周灿 摄

  指着一大片排列齐整的大棚和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亮光的田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委书记刘文跃自豪地对调研组说:“这里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区的105家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企业开展制繁种,全国每年有430万亩麦类和1300万亩蔬菜选用‘元谋种子’。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总书记十分关心的种业问题。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们要努力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

  云南坚持以农业农村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文化特色为魂、以富民兴村为目的,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田园综合体。制定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的指导意见》,3年内计划建成10个生态优、环境好、产业兴、百姓富、功能全的省级田园综合体,高质量打造一批州(市)级田园综合体。

  云南是中国茶业大省,2021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综合产值1071亿元,全国排名第二。为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为重点优势区域,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3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主,持续发展滇绿茶,兼顾其他小宗茶品类,优化布局,实现集约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晓鸣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实施产业增量提质、乡村旅游、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消费帮扶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在云岭大地生动讲述。

  擦亮历史文化遗产新名片

  “楼台出云烟之上,城廓奠山海之间”。调研组一行走进大理千年古城,感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的“文献名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保护是重点,我们全力推进大理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工作走深走实。”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表示。2023年1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剑川、大理、巍山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主轴,形成资源富集区域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交织的大理州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推动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串联、统筹保护、联动发展,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保护管理新格局。

  自1982年2月昆明、大理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截至2023年4月,云南省共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130座(个/片),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0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5片;中国传统村落达到777个;历史建筑2242处。

  云南省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走在城乡之间,从校园教学到赛事活动,从街头展演到节庆活动,非遗文化以越来越多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彝和园文化产业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翠芹告诉调研组:“传统的彝绣服饰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彝绣更有活力了,这项指尖的技艺也带富了更多的绣娘。”

  2022年12月2日,元谋县文物局、元谋县文物管理所(即元谋人遗址保护管理所)正式挂牌成立,元谋人遗址保护利用的专业力量将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遗址物防和技防水平也将得到提升。同时,楚雄州县两级宣传部门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遗址保护全民参与”的公众自觉和社会共识不断提高。

  保护是为了传承,活化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云南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焕发新活力。近年来,云南省推出10条非遗、22条历史文化、6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编制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让历史文化和旅游互促互融。

  5月19日,以“美好中国,幸福旅程”为主题的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暨启动仪式在云南省腾冲市举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让游客在有“风”的地方吹散身心疲惫,在有“水”的地方泼洒欢笑与祝福,享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实际行动。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绽放

  初夏,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青山如黛,绿意盎然。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广场上矗立的一块巨石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用汉语、佤语两种文字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总书记勉励老支书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云南大理巍山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名胜众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图为大理巍山古城夜景。 黄兴能 摄

  收到回信的近两年来,临沧各级干部群众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开展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阿佤山走深走实、落地生根。“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建设好我们的幸福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老支书三翁说。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自治地方最多及实施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房前屋后的青瓦白墙上,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田园山水等各类生动的墙壁彩绘引人注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前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座鲜红的石榴雕塑,雕塑底座上“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字样,见证着郑家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我们不分彼此,我们都是郑家庄人。”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说。在郑家庄这个人口仅600多人的小村子里,居住着汉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七个民族,尽管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但七个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协奏曲”,郑家庄也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云南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边境群众生活好,边疆就更稳。为此,云南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25个边境县(市)为突破口,推动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模范长廊)创建,制定实施《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方案(2022—2024年)》,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迈进,力争2023年底前将374个沿边行政村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矗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园内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云南省讲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举办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大会,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

  省政协副主席赵金介绍,截至目前,云南省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13个、示范县(市、区)44个、示范单位56个,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春风乍起,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随波荡漾、顾盼生姿,成为洱海一道新的风景线。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现洱海,星星点点连片绽放。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之滨,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20年1月,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作出“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洱海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更好保护洱海,大理州在洱海流域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对环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了生态搬迁。在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工作,有效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实施27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截至2022年底,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遵循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滇池保护治理中,昆明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滇池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今年1—2月达到Ⅲ类。

  自古以来,云南就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明代著作《徐霞客游记》,向世人呈现了云南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泸沽湖雨过天晴般的纯净。元江中上游河谷两侧茂密的季雨林,庇护着国内一半以上的绿孔雀。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大山包湿地公园,上千只“高原精灵”黑颈鹤翩翩起舞、信步滑翔,成为红土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同时,云南生态优越性与脆弱性并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造成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考察云南时作出明确指示:希望云南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到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生态优势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喜表示,云南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印发实施《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高品质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随着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湖泊革命”等10个标志性战役的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2年,云南省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领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云南的标配,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云南的标识,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为云南的标签。

  2022年,全省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已有15个州(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有7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共同书写着彩云之南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铺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凝心铸魂促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省委书记王宁对调研组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二阶段会议上分别发表主旨讲话和致辞,亲自见证中老铁路通车,对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致信祝贺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给予我们最根本的遵循和指引、最强大的鞭策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考察云南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对调研组讲:“我们要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云南优势,积极探索有效措施路径,以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牢、能理解、易接受、可落实的话语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最强音。”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讲好,关键还是靠人。云南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马志刚表示,打造多层次的“大众宣讲团”,培养“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是云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调研组了解到,云南从“五老”人员、乡村干部、乡贤能人、志愿者中培育了一大批“百姓名嘴”,倡导用百姓语言、民族语言、地方方言宣讲,使群众真正听得懂、听得进,使理论宣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云南建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为枢纽,27个口岸为窗口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图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综合保税区。 昆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云南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经过持续努力,云南省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政治生态有了明显改善,云南抓全面从严治党的劲头更足、举措更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冯志礼坦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在修复净化云南政治生态过程中,认真分析政治生态存在问题的机理,逐步探明政治生态新的、老的污染源,逐渐控制和阻断一些污染途径,逆转污染物沉淀为污染底泥的趋势;清除部分政治隐患,防止政治生态边止血、边出血情况;坚决斩断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益链条,一些政治骗子、政治掮客被打回原形,污染底泥逐步得到疏浚;查处一些盘根错节、历史渊源较深的大案要案,彰显社会正义,在修复净化云南政治生态的进程上刻下生动印记。

  当前,云南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扎实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从思想、能力、担当、作风等方面不断改进、逐步提高,踔厉奋发、实干兴滇,让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激荡云岭大地,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七彩云南,一派生机。

来源:求是网
编辑:王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