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 |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2024云南两会期间,来自全省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怀揣民意良策奔赴春城昆明,立足当前热点关切,建真言、出实招。1月25日起,“云南发布”、云南网推出2024云南两会特别策划栏目“‘声’入人心”,共话热点关切,传递信心力量。
今天,一起感受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省人大代表、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党委书记赖虹介绍,今年,她提出《关于全面提升滇缅公路建设的建议》《关于支持德昂族酸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加大投入,全面支持德昂族酸茶产业发展,有力提升滇缅公路建设,打造非遗之乡品牌,做深爱国主义文旅精品线路,使滇缅公路成为民族文化研学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各方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省政协常委、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除了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
她建议,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通过成立该协会,团结带领广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积极探索社会化保护的新路径,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形成全社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同时,她建议鼓励社会各界有志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地积极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整理、传承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更多人力和智力支持,并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开展,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省政协委员、勐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玉班坎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基础,应当多深入群众调研走访,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内容,结合地方实际,举办流动图书阅览、民间书画展览、文化艺术演出等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拉近距离,让群众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化作品,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比如,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大力培养传承人,节庆节日与群众开展文艺作品互动交流等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兴趣。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比如,传统非遗工坊、文化创意园区通过开展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到云南开发项目。同时,鼓励群众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组织大家参与展览、推介活动,以此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省政协委员、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王诗莹认为,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是激活云南文旅新赛道的有效途径,其巨大的“穿针引线”能力将调动地方政府部门、风景区、餐饮业、住宿业与传媒公司之间的协调运作,共同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政协委员肩负着为发展献策、为群众发声的重要使命,作为文艺工作者,更要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王诗莹说。
省政协委员、网络作家程云峰认为,网络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是传统文学的有益补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网络文学得以在新的空间,用新的载体、新的表达方式,搭上时代的快车飞速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渠道。作为文化艺术界别的政协委员,她将在新时代网络文学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为更好地推动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