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西师大匡燮散文研讨会/匡燮散文的审美价值/和谷

黄堡书院
2024-09-24






引言:

6月26日下午,夏雨淅沥,匡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陕西师大文汇楼举行。

研讨会由陕西师大文学院、陕西省评协、《美文》杂志社、西安市评协主办。

开幕式主持人:苏仲乐

党怀兴致辞

贾平凹致信

研讨会主持人:李震

晓蕾、李浩、李娜、郭薇林作主题发言。

参会校外文学界代表(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段建军 高亚平 和谷 李浩 李星 梁剑 

穆涛 王刚 吴克敬 仵埂 晓雷 邢小利 

杨钊 杨乐生 杨乾坤 张孔明 周燕芬 

亲朋代表:

李娜 何军 曹鸿 何养文 梁智远 贾炳申

邢玉林 杨雪松 吴尚尚 郭薇林 郭彤彤

李倩 张鹏 郭昭昭 郭阳子 张翘楚

校内代表:

党怀兴 苏仲乐 王晓鹃 李震

钟海波 张宗涛 梁颖 刘国欣

和谷发言稿《匡燮散文的审美价值》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匡燮散文的审美价值

和 谷

八十年代初,我和贾平凹以西安市作协名义,在华山玉泉院办了个文学讲习班,经同学陈长乐牵线,结识了华阴广播站的郭匡燮,一起交流散文写作。他坦诚爽朗,幽默风趣,是学中文的老牌大学生,比我们的文学修养要深,但总是谦和地溢美之词于后学。他重返西安后,执掌省电台文艺部,相互来往频繁,成了一起从事散文写作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的《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散文集,记得是在我文艺路家里的电脑上制作的。日后读到他的《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和《我与世界》,对匡燮的散文写作及书法艺术更是刮目相看,或是仰慕不已了。

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源自《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及明清小品,继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白话散文,显然受到西学东渐之欧风美雨的吹拂。延安文艺时期的散文,则掀开了贴近人民大众和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建国后五六十代的散文,虽然有其特殊时代的局限性,仍不失散文文体喜闻乐见的特质。新时期的散文,有如解冻的河流,虽泥沙俱下,却呈现出回归散文本质而汪洋姿肆的探索风潮。匡燮的散文,正是在这种语境下,像凄迷的野花悄悄开放。他摒弃主题先行、概念空洞的做作式散文理念,中西笔法并用,凭借时代背景下个性人格蛛网般的记忆,抒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描绘大自然和人生命运的独特风景。他的新艺术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高地的陕西,以另辟蹊径的风格,可谓独领风骚,不可或缺。

当下的散文群落,门派林立,约定俗成的散文标准被拓展或破解。尤其是市场化的文学产品风涌而至,甚至在所谓权威的年度散文选本中,难以找到英雄所见略同的篇章,见怪不怪。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喧哗,大多是没有纸质报刊散文门槛的约束,充斥着过于随意而散漫的文字。甚至以拼音或图形或表情替代敏感词汇,传统汉语文字符号的尊严受到挑战与威胁。尽管在泛义的散文中不乏狭义的美文小品,但如凤毛麟角,不多读到了。在追念匡燮先生离我们远去一周年的时候,又使我顿时感觉到他的散文审美价值,是没有离别的,当融化在散文阅读的文化长河中,清澈而澄明。

2022年6月26日于陕西师大文汇楼

左起:和谷 匡燮 平凹 长乐

李若冰  刘成章  李佩芝 汪炎 贾平凹 和谷 孙见喜 张敏 秋乡 骞国政 韦昕 谢強  王兰英  侯雁北 刘路 杨田农  秦天行  史焕生 景平 李廷华 匡燮 常扬 白描 周矢 费秉勋 朱鸿 庞进 张国俊 等


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好的作家会一直被人惦记

匡燮散文创作研讨会西安召开

来源:西安发布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图:记者 尚洪涛 

2021年6月18日,我省著名散文作家匡燮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去世,享年80岁。为追思,也为怀念,时隔一年,6月26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文》杂志社、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匡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陕师大文学院院长苏仲乐,副院长王晓鹃,《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浩等主办方领导以及李星、晓雷、和谷、吴克敬、杨乾坤、段建军、邢小利、仵埂、杨乐生、周燕芬、高亚平、张孔明、王刚等我省知名作家评论家,以及陕师大文学院钟海波,张宗涛,梁颖,刘国欣等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发言,匡燮遗孀郭薇林携子女一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匡燮生于1942年,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剥离手记》等行世,匡燮中学时代即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后辍笔近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重新振笔后,致力于散文创作,是新时期艺术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晚年,匡燮有专注于非虚构文学《我与世界》七卷本的创作,遗作在其去世后推出。2021年6月18日,他病逝于西安,不仅陕西文学界损失了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陕西书法界也损失了一位大将。

当日的研讨会上,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送来了书面发言,贾平凹很深情地怀念这位老朋友:“他去世了,但他的文学作品留下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匡燮没有远去,他还在。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洞见深刻,真情充沛,文笔优美,现在读起来仍那么新鲜、有趣,品出更多的意味。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好的作家会一直被人们念叨。匡燮和匡燮的散文就是这样的。”
穆涛回忆了匡燮和《美文》的故事,包括匡燮的散文对于《美文》“大散文”理念的贯彻,他说匡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坦诚待人,严谨做事,风骨高远的长者。“文学创作,从小学时候,一直到他去世,成为他六十多年的情感之重。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风范,已成为陕西作家的宝贵遗产和精神骄傲。”


李浩评价匡燮散文写作追求外,还有哲思和学理追求,他的散文创作追求也是他的悟道之旅,他的散文创作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包含着洛阳和长安的“两都文化精神”。


老作家晓雷评价匡燮有一颗童心,真诚坦率,不虚饰不遮丑;有一颗爱心,豁达洒脱,宽阔包容;有一颗雄心,在散文创作的艰难历程中,追逐目标的脚步从不停歇。

评论家李星评价匡燮是学者型、才子型的文人作家。
作家和谷评价匡燮的新艺术散文,以另辟蹊径的风格,独领风骚,清澈而澄明。
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匡燮的散文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作者的思想之光,也有批判的锋芒,文格与人格融为一体。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评价,匡燮的散文中有浓浓的情感,在浓浓的情感之下,凝聚出了主题,信笔拈来之余,情感指向明确,作品表现内容真实丰厚,让人咏之再三。 

西北大学教授段建军则重点分析了他的遗作《我与世界》。
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回忆了与匡燮的交往,感慨其人大度坦率和风趣,其文对文字趣味性的追求,特别是他的遗作《我与世界》,非常真实,是他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
匡燮遗孀郭薇林说:“匡燮一生都钟情于写作,大家对他的创作和作品的认可与肯定,令我非常欣慰。如果说研习书法是他对自我性情的展现与表达,那么文学创作则是他对世界、对个人思想情感的剖析和呈现。书法是他和古人的交流,用古人的体验方式表达自我的性情。而散文创作则是他对人生、对时代、对世界的探索、认知、自省和反思。这是他坚持一生用来开发和安放心灵家园的姿态。匡燮构建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童心是他的底色。在创作上,他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 


附:著名散文作家匡燮与世长辞


匡燮,本名郭匡燮,出生于1942年1月,196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开始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剥离手记》等,计约百余万字。匡燮自幼热爱文学,中学时代即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后辍笔近二十年。80年代重新振笔后,致力于散文创作,其散文秉承五四风韵,并浸润现代观念,“力求突破传统意识,追求一种与个体生命融合无间并能真正体现、抒发自己生命体验、人生感悟的散文形式,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诗评家沈奇语)”,“清新、恬静、高雅、飘逸“(著名散文作家李若冰语),是新时期艺术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佘树森,陈旭光合著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有专节介绍,指出:“人到中年的匡燮,异军突起,后发制人,以别出心裁的‘无标题散文’的写作而引人注目。显示出新锐的散文变革指向。” 而匡燮也被认为是“新艺术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晚年,匡燮又专注于非虚构文学《我与世界》多卷本的创作,著名学者石岗先生评价其为“真正的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散文创作,匡燮也精通书法,其书法作品旷达飘逸,潇洒自如,颇具灵性。匡燮的去世,不仅是“文坛陕军”的损失,也使陕西书法界损失了一员大将。

 来源:西安发布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吾友匡燮

和 谷


长乐兄发微信说,匡燮走了。几年前相聚时,他还谈笑风生,知道他的长卷自传体散文《我与世界》面世。也在西安晩报上读到他的专栏《唐诗里的长安风情》,颇有刘逸生《唐诗小札》的高蹈超然之气。偶尔想到约会,却是友欲聚而时不待,他就这么令人猝不及防地走了。四十年前,在华山脚下初识,由同学长乐引荐,与华阴县广播站供职的匡燮一见如故。爱好写散文的因缘,和平凹几人饮酒品茗,谈诗论文,在玉泉院度过几多隐逸而入世的不眠之夜。之后知晓,他是陕西师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一个潇洒俊朗的穷小子,成了西北大学前校长的乘龙快婿,妻子薇琳又是那么温和睿智,活得很斯文。匡燮调回西安,在北大街省广播电台任职,与我供职的《长安》文学月刊所在的教场门近在咫尺。他的书法功底深厚,我也习字,记得有一次在他的寓室,二人写到半夜,烟酒茶,龙飞凤舞,足足消耗了半刀纸仍不尽兴。《市长张铁民》在1984年第11-12期《延河》刚发表,匡燮捷足先登在省广播电台安排连播,由海茵、包志坚朗诵,听众甚广,为之后的电视连续剧《铁市长》铺垫了先声。 匡燮的文字,一向被散文界称道。评论家邢小利曾在陕西日报刊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贾平凹、毛锜、刘成章、李天芳、李佩芝、和谷、银笙、匡燮等一批散文家跃上文坛,并为陕西成为中国散文界的重镇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气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散文观念也由单一走向多样,创作上也力求具有多变和多样的风格,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独异的艺术风貌。匡燮的散文,在传统散文品质的接续中,多了一些现代感的探索与发现。如他的《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有自我的思想与审美的表达,不拘一格,不落窠臼,显示出一种温情与缠绵之趣。他走了,他的文字仍在流传。2021年6月18日匆匆于清凉山下

附:

著名散文家匡燮:遗留一部《我与世界》在人间

近日,陕西省著名散文家匡燮的遗作,非虚构文学《我与世界》中的第一卷《我的起源》和第二卷《蛮荒时代》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匡燮个体生命的社会长度在《我的世界》中延续,他的人格精神、文学精神在星空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我与世界》是匡燮退休后集十余年之力创作的长篇叙事散文。匡燮从历史的侧影处进入,洞悉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生活的琐碎,以悲悯、以感恩、以敬畏、以感悟,完成了一次个体生命世界的重塑。渐次出现的老祖母、祖父、祖母……,这些跨越近百年的与匡燮生命历程相交遇的乡村、城市中的小人物、小事件,无一不在恢弘的大历史烟尘中绽放出形姿各异的生命之花,从而绘就出了一张张历史的侧影,组合成一曲别样的具有史家意味的绝唱。从某种意义上说,匡燮的《我与世界》无疑是一部颇具太史公遗韵,且富含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意味的大作。



《我与世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具有“其人格的历史”意义的文学自传,也非具有历史空间意识的回忆录。《我与世界》是匡燮营构的一个他对自己所处世界认识的一种客体心灵的多维繁复的空间世界,在《我与世界》中,匡燮所追求的“世界”是“寻求自我定义、自我确证、自我表达”的世界。《我与世界》的出版,又一次提醒我们——人生永恒的东西应当是精神!

匡燮是一位“超越了现实主义风格的有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追求的”中国当代“新艺术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先后出版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剥离手记》《唐诗里的长安风情》等,共计两百余万字。多年前,贾平凹给匡燮《野花凄迷》的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他有壮悲而奇艳的经历,自用不着看别人的书及借意衍文,他满腹饱学并未见到卖弄而沦为迂腐,一个才情洋洋的人却也不敢滥于轻佻来。他为人淡泊所以活得并不乏累,文作得寂寞因此与艺术日益亲近。这人就是匡燮。”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实习生 傅可欣

来源:西安发布  黄堡书院综合整理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精彩文章阅读:

考据与质疑:再读《蕉萍》说“山歌”/张翼
和谷作品诵读月/史飞翔读书会2022年6月②
和谷:先造死后造生,向死而生;文学梦,半世纪沉迷从未苏醒
黄堡书院2022少儿诗书画大赛揭晓
商子雍、和谷、朱文杰的铜川情结 / 刘新中
和谷作品诵读月/史飞翔读书会2022年6月①
铜川文学往事/刘新中

路遥原著、吴天明执导经典电影《人生》完整版

黄堡书院这一年

文学写作的意义/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