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缩水、三年亏8亿!三个剑桥学霸的AI独角兽要上市了
作者:周周
来源:格隆汇IPO研究院
市场似乎好久没有AI的消息。
还记得曾经的“AI四小龙”吗?今年5月份登陆科创板的云从科技曾遭遇大量弃购,募资额几乎砍半,虽说上市首日涨幅还不错,但后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来源:Choice
细数这些AI企业,有的市值跌去2000亿,有的A股首秀破发,也有的甚至多次冲刺IPO折戟…这其中不仅是国内AI大环境的转变,也是一、二级市场对其趋于冷静和理智的结果。
近日,又有一家AI企业向科创板递表,思必驰,IPO前曾融资超10亿,引入阿里、美的、联想之星、深创投等明星资本阵容,不过,大股东阿里和联想之星在2020年对其进行两次减持,公司估值也随之缩水。
AI故事难讲
思必驰由“Speech”音译,是三个剑桥校友创业而来,故事要从15年前说起。
来源:思必驰公众号
高始兴,剑桥大学技术政策专业硕士;俞凯,剑桥大学语音识别博士,二人年龄相仿,在异国他乡结识成为好友。
2007年受益于当时的校园创业气氛浓厚,二人找到另一位任职于英国国家标准局的剑桥学长林远东一起创立了“AISpeech”,主攻语音技术服务方向,先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商业计划奖、剑桥大学Downing基金、英国政府研发基金。
次年,高始兴和林远东二人回国继续创业,将语音技术运用到口语教育业务上,实现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外国人学汉语,不久后公司又转向国内英语市场,俞凯则留在剑桥攻读博士后。
当然,如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初期公司缺乏资金、一度经营不下去,毕竟当时国内对于语音技术的认知度并不高,高始兴只好抵押掉自己的房子来维持公司的运转。
直到2011年苹果公司上线Siri功能把语音交互市场彻底带火了,高始兴瞄准时机,在2014年果断剥离口语业务(驰声科技,后被香港网龙全资收购),进军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推出对话智能云平台,而后又覆盖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家居等领域。回国后的俞凯加入上海交大任教,同时为思必驰提供研发支持。
随着公司产品覆盖领域越来越广,高始兴团队意识到,AI对话交互对于芯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他们决定自己造芯片。2018年,思必驰成立子公司深聪半导体,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与销售。
(AC2201M语音模组,来源:思必驰公众号)
发展至今,思必驰形成了“云+芯”智能生态系统。
“云”即公司自主研发的DUI开放平台(全链路智能对话开放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开发者的硬件、设备、手机APP等定制个性化的语音交互场景,赋能后,用户即可用语音控制这些产品获取服务,类似智能音响(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等)或车载语音服务等。
公司称,在DUI开放平台,“普通开发者,只需5步,7分钟就能开发出1个语言技能”。
来源:思必驰官网
不过,这类开放平台在市面上并不少见,科大讯飞在2010年便推出了讯飞开放平台,如今已经升级2.0版本,除此之外,华为、小米、搜狗、百度、腾讯、网易、京东等均有自己的AI开放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云最新已推出“5句话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智能语音合成功能,业内则普遍10句话定制,思必驰的自研“声音复刻”功能需20句话/400汉字,相似度80%以上。
“芯”则为AI芯片,期间公司发布了人工智能语音芯片TH1520,集成了思必驰全链路智能对话技术并进行模块化封装,目前已应用在空调,浴霸,智能面板等终端。
(TH1520芯片解决方案应用领域,来源:思必驰公众号)
AI公司造芯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与思必驰同期的云知声、出门问问等AI公司也都发布了芯片。
此外,公司还推出智能投影仪、会议降噪麦克风音箱等智能办公硬件,以及智能终端方案,包括应用于车载场景的天琴语音助手、应用于家居的软硬一体化Turnkey方案等。
自成立以来,思必驰历经多次增资、股权转让,最近一轮融资(2020年10月)投后估值达43亿元。
截至IPO前,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高始兴和俞凯,其分别直接持有公司11.5285%和7.9589%的股份。此外,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还包括达孜积慧、阿里网络、启迪创新以及苏州联想之星,持股比例分别为14.18%、13.22%、5.75%和5.21%。
三年亏掉八个亿
作为一家独角兽,思必驰尽管一路受到众多资本的追捧,但其风光的背后却难掩亏损之痛。
近三年,思必驰的营收由1.15亿元增至3.07亿元,年复合增速约63.39%,但亏损金额累计高达8.33亿元,当然这离不开AI行业“烧钱”的特性。
截至2021年末,思必驰共有981名员工,其中720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硕士及博士员工共247名。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73.35%、86.26%和93.25%。
虽然AI行业普遍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难,但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程度,思必驰不仅面临来自全球科技公司的潜在竞争,国内亦有众多企业虎视眈眈。
在智能语音语言领域,据统计,思必驰在2021年上半年的“中国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处理垂直领域企业梯队排行”中综合实力名列第二,但其成长能力不如同为第二梯队的云知声,而排名第一的科大讯飞论综合实力和成长能力均远超同业竞争者;同时,公司在中国人工智能之语音语义市场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别为科大讯飞、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
在AI芯片领域,寒武纪、云从科技、云天励飞等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丝毫不逊色。此外,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人工智能行业。
除最早的智能语音技术企业科大讯飞外,思必驰成立时间也算早的,但却在发展过程中被后来者居上,其竞争对手的体量都不小,以2021年营收为例,云从科技、寒武纪、虹软科技分别为10.76亿元、7.21亿元、5.73亿元,思必驰仅3.07亿元。
对比之下,公司相应的研发投入并不高,就拿云从科技来说,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高达15.66亿元。
除了高昂的研发费用,公司的其他费用支出也不低。
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分别为3.75亿元、4.11亿元和5.7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26.47%、173.48%和185.83%,且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远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毛利率持续下滑
分产品来看,目前思必驰拥有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三大系列,其中技术服务分为技术授权服务和定制开发服务。
(思必驰主要产品及服务结构图,来源:招股书)
可以看到,目前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2021年其收入占比上升至33%,不过其中的AI 语音芯片、AI 模组和 AI 终端在近两年才形成标准化产品,其推广阶段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该类产品的毛利率由28.75%下降至19.12%。
另外,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收入占比从 2.95%提升至 21.06%,该类产品的毛利率较高,期间内分别为100%、86.31%和95.71%,与行业内聚焦软件产品的虹软科技毛利率水平相当。
而技术服务类产品收入逐年下降,公司重心从核心技术授权逐步扩展至软件产品及硬件产品。
综合来看,公司毛利率由72.17%降至58.15%,呈下滑趋势,不过整体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略高。
由于思必驰没有自营工厂,其智能硬件产品主要通过外采第三方或依托 ODM、OEM 厂商外协生产,如此一来,公司的成本端难以控制,其采购成本直接影响公司利润。
众所周知,AI技术从研发投入到商业化落地的过程极其缓慢,因此公司“造血”能力较差,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06亿元、-2.11亿元和-2.63亿元,连续三年为负数。
截至2021年末,公司账面上仅3亿元现金,这些年来公司的现金来源主要是资本机构的投资,但仍是“入不敷出”,此外近三年公司的股权激励累计确认了约1.3亿元的费用,这无疑也大幅压缩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这样来看,思必驰的利润受到多方面的压缩,其产品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未来公司毛利率进一步下滑也不无可能,况且研发投入还将持续,目前公司的现金也支撑不了多久,可见思必驰的处境并不好受。投资机构不可能永远为亏损买单,此时IPO募资似乎是最好的活水来源。
结语
企业最终的目的是盈利,但AI行业却没几家能实现,无论技术看起来多么天花乱坠,都面临着变现难的痛点,资本同样在驻守与撤离之间摇摆,毕竟泡沫破裂后,终究要回到务实上。
此前市场预测思必驰若成功上市,发行市值将超过百亿,不过按AI企业“出道即巅峰”的特点,没有盈利的支撑,其上市之路也不好走。
关注公众号,回复“思必驰”获得最新招股书
热门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