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中国首位女留学生:曾创办北洋女医学堂

视角学社 2022-08-21

金雅梅(Dr.Yamei Kin,1864~1934)又名韵梅,生于浙江宁波一个长老会牧师家庭,毕业于美国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她的父亲金定元(译音)是宁波耶稣教长老会的牧师,与1844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师麦加梯博士交情甚笃。


金韵梅童年很不幸,早年父母因传染病去世,从此她失去双亲成为孤儿。麦加梯博士和夫人见金韵梅孤苦无依,便收她为养女。彼时三岁的金韵梅并不知道,从此她的人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大半个中国女子还被裹脚布束缚不前时,她将走上一条她们从未设想过的人生道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宁波作为开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许多美国来的传教士,金韵梅的养父母麦嘉缔夫妇便是其中之一。麦嘉缔夫妇一直没有孩子,他们收养了十多个孩子,金家兄妹就在其中。


尽管从小称呼麦嘉缔夫妇为“麦先生、麦师母”,但年纪尚小的金韵梅和两人最为亲密,一直在他们身边长大成人。


1869年3月,返回美国休假的麦嘉缔夫妇带上了金韵梅和她的哥哥。


那时的金韵梅年纪尚小,麦嘉缔夫人总是将5岁的她带在身边,并教授她英语。8岁那年,养父麦嘉缔因工作关系,被中国政府委派前往中国驻日使馆,一家人便随迁来到了日本东京。在首都生活时,在金韵梅身边围绕着各个国家的使节、教授,各种聚会、讨论会纷繁,现场同时有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这些海外经历,极大地丰富了金韵梅的知识和阅历。


虽然身在异乡,但在金韵梅的成长过程中,麦嘉缔夫妇终始尊重她的中国传统。



“她没有必要为使用刀和叉而放弃她的筷子。她可以在自己的头顶上带一块油布饰品、梳着明亮的辫子,穿着中国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绣短裤跑来跑去。”


在东京,金韵梅效仿养父,和同龄的几个好友组成了“亚洲文化协会”,每两周在一个朋友家聚会:玩游戏、读自己写的文章。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长成后要做一名老师、要到欧洲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18岁以后要自己照顾自己。


1880年,为了金韵梅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麦嘉缔先生辞去了中国驻日使馆的工作回到美国。


留学美国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


此时的美国,已经开始着手限制华工入境,没有护照的金韵梅以麦嘉缔夫妇养女的身份,才得以获准入关。当生活安定下来后,和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一样,选择学校和专业成为了头等大事。


每每这时,金韵梅就会回忆起童年时期,养父在宁波开诊所治病救人的画面。

并且,麦嘉缔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对科学和医学产生了兴趣。


经过几次深入的交流,父女两人都认为如果未来可以学成回国,治病救人、帮助同胞,那对金韵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1882年秋天,金韵梅如愿以偿进入了纽约女子妇幼医院。


也是同一年,美国政府颁布《排华法案》,求学路上的金韵梅由此遭受了不少歧视,但她在学业上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

她积极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从《显微镜照相功能的研究》到《论照相显微术对有机体组织的作用》,这些颇见功力的学术论文了就是对种族主义者掷地有声的反击。


1885年5月29日,金韵梅以一等荣誉学位从纽约女子妇幼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位。这一届毕业生共12名,金韵梅成为了中国以及该校第一位中国女大学毕业生。


中国驻美国大使、日本驻美大使都为此出席了毕业典礼,中国大使还向她赠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贺,美国多家报纸也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毕业后,金韵梅在纽约妇幼医院担任了3个月住院医师。当中国人对医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医的“望闻问切”,金韵梅已经成为纽约医学界小有名气的女医生。


首次回国当女医生


在美国的金韵梅虽然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没有那么深刻,但她常常会回忆起故乡因传染病被夺取性命的父母以及大洋彼岸因医疗落后而为生死挣扎的同胞。


1887年6月,23岁的金韵梅得到了这个机会,她被美国复兴会任命为赴中国的医学传教士。她随即抛下美国优渥的生活环境,和麦嘉缔夫妇一同乘船回中国。


10月底抵达厦门后,当地的传教士并不支持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治病救人,面对舆论的阻碍和社会的不理解,金韵梅决心自己创立医院。然而就在第二年,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不幸染上疟疾,三人不得已在1889年3月一同前往日本神户治病休养。


抵达日本后,金韵梅并没有停止她医生的职责,她继续着先前的计划,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在神户,金韵梅创办了妇幼诊所,又在自己住宅开设医疗室,和人们谈之色变的霍乱、伤寒、赤痢等传染病打交道。


工作之余,她还帮助监理会女子学校的工作,向本地医生发表演讲,教授本地接生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在神户的五年间,金韵梅在公众中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日本媒体称她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她所在时代的传奇。”


这也是为什么金韵梅的事迹,在中国并不多,反而在美国与日本留下了更多的资料。


让天津妇女率先告别“接生婆”时代


1905年,金韵梅几番努力再次回国。


这一次,她还带回了久经磨砺的先进医疗技术,先后在成都、上海等地行医。

同年,中国清政府开始推动各项现代化进程。1907年,袁世凯听闻金韵梅的事迹,令天津海关拨银二万两,请她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并担任堂长兼总教习。


在这所中国第一个公立护士学校,金韵梅亲自授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传授给学生。她不仅传授西方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还提倡妇女解放,参与社会服务。


同时,金韵梅特聘通晓中文的英国女医生卫淑贞为实习教习,聘中国第一位护理专业女留学生钟茂芳任看护教习。


第二年,她又主持天津医科学校,亲自执鞭任教,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她的努力与付出令津门妇女率先告别了“接生婆”时代。


婚姻不幸,儿子于一战阵亡


相比与事业上的风生水起,生活中的她却总是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所萦绕。有友人回忆道:“她总坐在客厅的壁炉前,裹在自己的皮大衣里——北平的夜往往非常的冷——她在那里讲述自己的故事。”


30岁时,她与葡萄牙音乐家达·席尔瓦结婚,两年后生下一男孩,但这段异国婚姻在维持了10年之后结束,唯一的儿子跟着其父达·席尔瓦,并在成年后不久,阵亡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幼失父母,中年离异,老来失子;她承受了“一个女人能够遇到的几乎所有灾难”,但却有人这么评价这位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在乱世中保持着东方女性特有的坚持与优雅。”



又也许是因为深谙世事的苦痛,她才报以这世界最大温柔。


热心公益


除了在医术上帮助世人,她也常常结交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亲自带人去孤儿院做义工,为孤儿院募集善款;推动妇女解放;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积蓄用来捐资兴学,帮助了许许多多与她无亲无故的人。


除了仆佣之外,金雅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她乐于结交朋友。1933年,金雅梅“收留”了一名到中国做学术考察的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小伙子雅罗斯拉夫·普实克。后来,普实克成为著名的汉学家,并在回忆录《中国——我的姐妹》一书中,记叙了与金相处的这段日子。

普实克回忆道:“她喜欢在身边聚集一些青年人,而且我可以邀请我所想邀请的人来品尝她那久负盛名的晚餐,尤其是她的菊花汤。这种汤她是当着客人的面用小木炭炉子煮的。”

的确,美食也是金雅梅呈现优雅的另一种方式,“老太太还从天津买来咸虾、咸鱼,用杏仁和葡萄干炖。甜食里有冰糖苹果块……拿手菜是肉丝炒竹笋、香菇和各种各样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蔬菜。吃饭的时候喝绍兴出产的米酒,烫热了喝,锡制的酒杯很小,只有一个顶针那么大。酒颜色鲜红,味道又辣又甜,比我们欧洲的蜜酒好喝。”


1934年3月4日,疾病再次找上了她。


可惜,这次金韵梅没有那么幸运,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院长,女慈善家,因为肺癌与世长辞,享年70岁。


在金韵梅逝世后,北平协和医院林巧稚的老师、英籍医生Maxwell在一篇悼念文章感慨她“伟大而独特”的一生说道:她是一位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痛苦和不幸的女性。这个世界对她过去似太无情。更为重要的是,她竟因而为这个国家的孩子和工人的利益做了这么多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位出身贫寒人家的女性,用她坎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缔造了那个时代普通女性不平凡的传奇。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

《清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医学堂史料》


相关阅读:

大数据下的中国女人,看完惊呆

卫斯理和中国最早一批赴美公派女留学生

“很不受欢迎的感觉”:耶鲁第一批女生经历了什么



作者:不详。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