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疫区,留学生的宅生活
接连下了好几天雨,今年的春雨总感觉夹带着秋雨的悲凉和愁绪,阴雨天更容易生出牵挂和思念。
傍晚接到儿子视频的时候正在厨房,噼啪作响的烟火中,手机蓝牙里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滑过来,如同天籁。这是儿子从初中就养成的“坏”习惯,学习、吃饭、健身、骑行全都有音乐陪伴。儿子说他早餐定了外卖,并给我们展示了他的美味,他看似心情不错。在美国作为传统,外卖常会带一块幸运小饼干和小纸条,上面写一些人生哲理类的留言,这次小纸条写的是“有些人说希望哪里都没有,有些人说希望就在这儿”
儿子说:他就读的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宣布了一款针对新冠病毒的贴片疫苗试验结果,只需把疫苗贴片贴敷在皮肤上,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抑制新冠病毒长达1年。现在,美国的很多科研机构都在努力研制疫苗,不过,疫苗在病人身上进行检测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疫苗尚在临床试验阶段,但也是大家的希望。
相比疫苗,我更关心柴米油盐,询问那边超市送货还是否紧张。儿子回答:蔬菜挺难买,其他物品还算正常。想起上次我和他一起去超市买菜还是去年暑假,当时儿子很看不惯我买西红柿时挑挑拣拣的做法。从物质匮乏时期走过来的我们这一代,都努力成为精明的人,习惯了大事小事锱铢必较。彼岸的教育让儿子渐渐感受,物质并不是唯一追求,可以追求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艺术、思想、善良......这几年,受儿子影响,我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改变,比如买菜不再挑三拣四;坐公交车,红色座位即便空着也不坐;上班只要时间允许,就步行。
疫情在海外的剧烈发展,真实的改变了留学生活。宅家隔离三周以来,经历了购物囤货的疯狂忙乱、回国与否的纠结选择,孤单生活的各种不适,现在,他每天上网课、完成课程作业、在家锻炼健身……在特殊时段他们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每每看到飙升的数字,我总是心情很低落,相比家长的举轻若重,孩子们越来越举重如轻。儿子说“只要调整好心态,门外依旧是庭院,窗外是一如既往的阳光”。
读书和充电
儿子说他最近买了几本书挺不错的书。《48 laws of power》,和中国的《三十六计》很类似,就是有点晦涩难懂,不过可能对他的传播专业有点帮助。
《the silent patient》已经读完了,那是本畅销的心理学悬疑小说,书中心理学家通过启发精神病院女画家的旧时记忆,复原并揭开犯罪过程,儿子从小喜欢悬疑电影,中学几乎看遍悬疑剧,不过读悬疑小说还是第一次。视频中儿子眉飞色舞的给们讲小说故事情节,让我们似乎又唤起儿时放学后分享学校事情的美好记忆。
想起儿子的青梅往事,一岁时曾坐在塑料地板上,把色彩斑斓的彩页书塞进嘴里吃的津津有味。上学后,因天性不羁,读书艰难。中学的必读书目《三国演义》从原著到简本,再到小人书一应俱全,后来还和他一起看了电视剧,但中考《三国演义》的题目还是答不出,唯独爱看的就是电脑书,大学后他喜好转向到人文类的书籍让我们很惊喜,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造成关注点的改变,这或许就是成长的过程吧。
在疫情凶猛的时刻,居家安心读书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且还能补充理工男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缺乏,悬疑小说里贯穿的逻辑推理、洞察力会延伸思维的边界,故事里诠释的人文关怀、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团队合作,也会给他们人生的思考和启发。
听儿子介绍,Project Muse因为疫情开始限时免费,包括康奈尔、乔治亚、哈佛、港中文、ACA、Early Theatre等40多家出版社基本都开放了自己的电子资料库,大部分截止期到6月,连20年出版的书都可以随意下载,对于爱读书的孩子来说是个极好的福音。
人生的知识、智慧、情感并不都是从课堂上听来的,学校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离开教室、离开教授,读书是可以以伟人和大师为师,不受地域、时间、语言、文化、民族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听他们“讲课”。知识可能会过时,专业可能会淘汰,读书却可以让你一直随时掌握最前沿、最丰厚的讯息。漫长的独居,正好留下充足的看书时间,为重启的生活充一下电,也让宅家生活会因为读书变得不那么无聊。
网课和暑校
进入四月,网课也渐进尾声,网课后,期末考试的执行方式成为留学生们最为关心的学业问题之一。以往面授课程的期末大考多是采用当堂闭卷考试,截至目前,个别学校已经公布了期末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细则,大体是采用开卷方式进行,留学生们对此方式忧心忡忡,他们不仅担心这种考试方式能否获得未来面试单位的认可,还忧虑这种网课形式能否在未来顺利取得国内的学历认证,也有学校决定延迟期末考试时间。匹斯堡大学的政策是学期考试是通过线上平台,考试成绩计入学分,是否记GPA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给了学生很大自主权。学校说,在焦灼的疫情之下,不想在学业上给学生造成更大压力,所以说,匹大的政策还是比较以人为本。
学期考试后就进入暑假了。往年暑假是学生们用洪荒之力打拼学业一个阶段后,进入短暂的休息调整阶段。因为假期时间长,留学生们大都选择回国或是在本地实习。这个暑假,留守的留学生们宅在宿舍,没有课程、没有社团、没有实习,漫漫暑假如何安排对他们来说是另一个问题。
想利用好暑假的几个月,暑校是选项之一。说起暑校,国内家长大多认为是访校加学习,用来体验大学的主要途径。对于美国在校大学生来讲,是大学学生们提供假期修学分的一个最好机会,尤其那些想提早毕业的,或者平时没学够,想按时毕业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利用暑校来完成自己的学分计划,有时还被国内家长们戏称为美国补习班。儿子选择不回国留守,暑校就是完成双专业主要方案之一。
匹斯堡大学已告知学生,今年暑校也将改为网课形式,暑校学费却没做调整。美国大学学费价值不仅包括上课的课程,还包括课堂之外的许多资源,比如更多样化的教学讨论方式,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教学设施的使用等。但在目前的情形下,这就意味着十几万的学费只能买网课,优秀的美国大学教学资源生生变成了电大。
上不上暑校儿子还在纠结,美国的大学教育精华并不完全在课堂,课堂以外的收获,比如社团、户外教学等更有价值,没有老师同学的互动启发,没有面对面的碰撞和交流,会让学习的收获大打折扣,儿子说“暑校只上网课觉得挺不值”。
孤独和挑战
大疫临头,宅家是最安全的模式,但年轻人大多耐不住寂寞,社交活动较多是导致疫情初期美国青年人感染率高的重要原因。我一再叮嘱他: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你若宅家,便会安好;不论确诊人数有多少,你若宅好,便是晴天。
独自宅家,孤独是难免的。上篇《漂在美国疫区 孤独中的坚守》被北京的留学家长转给美国的女儿,她女儿从文章的小视频里发现,儿子竟然和她住在同一社区。她的妈妈几经辗转和我们取得联系,孩子们还互加了微信。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远,但茫茫人海中,对疫情的共同担忧让孩子们联系到一起。希望在这段泄气、难过、恐慌兼具的特殊日子,他们能通过网络互相扶持、抱团取暖。
为排遣孤独寂寞,在这个特殊时期,儿子的很多同学开始做手工、做美食,还有很多同学开始抒写自己的留守日记,记录自己和周边人的故事、自己和留学家长面对的矛盾和挑战,不同地方的人们面对疫情的姿态和心态,这是他们自己的成长日记。
儿子和我分享了同学们的宅家生活:
“我们依然看到太阳,依然看到星星,只是比原来更珍惜生活、更珍惜自由、更珍惜生命”。
“虽然被迫宅家,生活依然有滋有味,宅家是我们的强项”“自己在家蹦蹦跳跳作锻炼,今天楼下邻居因为有噪音投诉了物业,物业来问了原因。后来邻居也很理解,同意我们继续练”
“只要冰箱有菜,做饭有米,如厕有纸,便是快乐人生”
疫情之后回头再看,这一段生活的细碎积累,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经此一疫,他们也许会出乎意料地快速成熟和长大。坎坷的经历会回馈给他们同龄人没有的丰厚。
大科学家牛顿就是疫情隔离期间,坚持钻研和思考,进行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和光的行为的研究,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大量的基础。他自己说:“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1665-66年的两年瘟疫期间。在那段时间里,我正处在我创造生涯的鼎盛时期,并且比从那以后的任何时间都更加重视数学和哲学”,那一年,他正23岁。
最近, 包机信息又吸引了很多家长的目光。中国使馆在摸底留美学生搭乘临时包机回国意愿。因为断航,让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变得异常遥远,非常时期,牵挂和思念也是指数增加的。看到包机信息让很多家长又动了回国的心思。但我们不要因为不冷静,因为自己爆满的牵挂和思念让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回国,这个代价真的承受不起。是否回国,需要评估各种因素后做出审慎、周密、冷静的决定,目前美国上下已经对疫情有了共识,丰厚的医疗资源加上内部措施到位,以美国强大的国力和检测能力,从我国的经验看,两个月的时间控制疫情,概率还是很大的。
儿子说他之前买的八月份回国的机票没退票,如果航班恢复,开学前,他就回家呆两个星期。但愿八月疫情的阴霾已经散尽,我想象着在炎炎夏日,他高壮的身影拖着大号行李箱,穿着一字拖,从灯火通明的机场长廊缓缓走来,在众目睽睽之下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轻抚他的背悄悄呢喃:“你终于回家了”。
疫情之下,数亿学生被迫离开教室。留学生的宅家生活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身处海外的留学生们在疫情里或多或少遭遇了各自的困境,他们克服疫情下的恐惧、孤独、灾难情绪,自己囤货备粮,打点一日三餐,试着苦中作乐,努力寻找稳定感,等待和期盼未来。在自身之外,他们也关心、思考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并延伸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也许是疫情中宅家生活的收获吧。
相关阅读: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四十二篇。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