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人学生如此努力 他们有出头之日吗?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0-09-02


作者:静心


听说儿子周末邀请越南同学和兄弟会的大师兄来宿舍聚餐,疫情之中既有点小担心,也为他开心。毕竟这是自疫情几个月以来,同学们的第一次团聚,三个亚裔同学晚餐后聊到凌晨四点,从持续不停的骚乱到种族话题、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到社会的阶层固化,被疫情隔离已久的同学们聊的欢畅淋漓,同时又对前途充满困惑和渺茫。


越南同学小裴在儿子眼中是一个注重细节、认真执着的人。不论对待学业还是生活都是这样。同是亚裔,早些年来到美国的小裴和美国同学的交往契合到无障碍,这一点让儿子很是羡慕和佩服。但畅谈中,小裴坦言他和白人交流的时候其实内心很紧张,至于原因他自己也想了很久,越南在历史上曾经被法国人入侵并殖民多年,大概在越南人的血脉里潜移默化的根植了对欧美人的疏离和恐惧。


小裴还给大家讲了父母离婚时那段混乱又心碎的经历,中学时,他跟随离异的母亲来到美国,当时因为经济原因,他们租住在一个很穷很乱的贫民社区,美国没有中考,学生是按社区上学的,就像我们的学区房,但社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小裴的社区中学是个很烂的高中,在那里,90%的学生中学毕业就不再上学了,小裴属于那种心怀梦想、勤奋学习的。后来,他的母亲嫁给一个美国人,母亲和他都顺利拿到了移民身份,他也进入匹兹堡大学念物理治疗专业,他规划今后读MD(医学博士)这对他来说并不难。小裴说,他不爱在家里呆,不过疫情后学校闭校无处可去,三个月只能困守在家里。虽然在混乱的环境中成长,但他的前景一片光明、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小裴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心酸,却也很励志和感人。


听儿子说小裴的故事,忽然想起《乡下人的悲歌》,那是一本曾冲上美国亚马逊销售总榜第一名的回忆录。去年在浙大的培训班上,讲授政治经济学的教授给我们学员提到这本书,她说,“读懂这本书就明白特朗普为什么能赢得竞选,因为这本书讲述了美国下层民众的现状和绝望,而特朗普正是抓住了美国的思潮和政治诉求,中下层民`主情绪开始反弹,最终将激进的特朗普推上总统宝座。”


 《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万斯,用真实的生活感受,讲述了美国社会正在僵死的“社会流动性”。他从贫穷的家庭逃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以后,他仍然感到自己与本阶层的格格不入……这本书提供了理解美国政治生态和阶层流动的一个角度,而作者向上流动的成功,他自己认为只是一个个例,其中包含个人努力、贵人相助、还有幸运。


小裴和万斯一样,从贫民社区走出来,正走在“向上流动”的路上,现在他也很难融入主流阶层,而且他的“向上移动”也存在偶然性,比如,如果他没有获得移民身份,想学MD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如果你不是美国公民,医学院基本不录你。


相比小裴,大师兄和儿子因为没有身份,处境更艰难,大师兄是儿子在兄弟会的领路人,他即将面临毕业,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受疫情影响,特朗普在12月份前限制工作移民签证,所以短期内就业的大门已经关闭。儿子说,大师兄的今天就是两年后自己的明天。原本以为选择一个专业,并期待这个专业让你一辈子衣食无忧。然而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企业倒闭、转型、就业减少等飘忽不定的问题让一切变得不确定,就业前景也变得更加艰难,大师兄准备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儿子大一和大二的半个学年在UT奥斯汀计划修传播、德语和机械工程三个专业,传播是他喜欢的专业;机械工程是谋生专业、德语可以拓展以后的出路。因为这两年专业受限,门槛提高,他从top20的UT奥斯汀来到匹兹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儿子舍弃了传播、德语,增加计算机专业,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为了好就业,这两年,大量留学生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转向计算机,专业选择越来越现实。


你是否出生在美国、是否有绿卡,决定了你起跑线的位置。尽管没有身份,让学习专业受限,也增加了就业难度,但儿子说他还是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中国,这让他知道自己是谁,很多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这种迷惑可能相伴一生。面临美国社会的阶级断层和种族隔离,儿子和我调侃,对于中下阶层和少数族裔,我们跋山涉水耗尽心力,还不一定能走到别人的起点。


阶层固化,是阻碍文明社会发展的一颗毒瘤。不止在美国,在全世界都面临这一问题。如果这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被阻塞,那么看不到希望的中下层草根,就很可能由“不满和愤怒”而逐渐演变到“暴力革命”,而该社会也可能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从此慢慢沉沦失败。联系现在反对种族歧视的骚乱,与其说骚乱是因为一个黑人的死,不如说是因为民众对美国的阶层固化和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的愤懑的宣泄。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人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我们如何冷静客观的看待现实下的美国?


马太效应下的贫富差距:一个月前,儿子的一个美国同学退学了,原因是疫情后父母失业,家里无法继续承担他的学费,他的父母是乌干达难民,疫情对下层的影响要比中上层大的多。这让儿子看到在令人向往的美国,贫穷不仅真实的存在,而且影响到教育,导致了贫穷的代际传递,也制约了阶层流动。美国的智库皮尤中心数据: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收入增长和阶层跨越,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有16%的人,收入和财富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要少,掉到了下一个阶层。如果是出身底层,只有4%的人“白手起家”跨越到中上阶层。“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在马太效应下,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成为一个社会现实。它存在于各种社会模式。那些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不可能愿意主动放弃自己和下一辈的各种优势。在这样的社会中,处于金字塔底端的草根阶层渐渐失去了奋斗的希望。贫穷就如原罪,根植于世界各个阴暗角落。


社区划分下的阶层隔离:美国很多城市,贫民窟、平民区和富人区有比较严格的区分,儿子现在住的社区居住的是犹太人和亚裔国际生,治安状况很好,相隔一条街的就是底层社区,儿子几乎从来不敢到那里去,特别是晚上,坐公交车经过那里上上下下的乘客都让他害怕。在奥斯汀,儿子为了图租金便宜,租住的是中下层的穷社区,社区不仅环境差,生活方式也不同,比如以健康有机食品为主的超市就不会开在他们社区。在美国,有各自独立的白人社区、亚裔社区、华人社区,高阶层的黑人也有自己的社区,比如尼日利亚裔的美国人聚居区,还有常见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社区,如果搬进来一个和他们不同的人,其他居民常会陆陆续续搬走,这就是一种隔离。生活区域不同、圈子不同、各阶层的价值观也很不一样。


美国的教育是有阶层的:经历过中考的儿子曾经无数次抱怨应试教育的不合理,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广受诟病,但来到美国后,儿子说,中考和高考是世界上对各个阶层最公平的一个制度。因为录取只看分数,任何一个人,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只要考出了好的分数,就有机会进入好的学校,进而找到好的工作。可是美国就不一样了。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到私立大学,学费都超级贵,中下阶层家庭很难负担得起。另外,美国名校的录取制度,除了考分,更看综合素质。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拼综合素质更不可能拼过有钱人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渥的孩子们,从小视野就比其他人丰富。他们有机会就读于最好的学校,学习不同的语言,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目标。


隐形歧视无处不在:在美国没有制度性歧视,但隐形歧视无处不在。儿子认为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是造成黑人恶劣处境的关键。对于华裔,一种大家公认的观点是,中国孩子勤奋、聪明,总会拿到很高的GPA,但整体缺乏领导力和创造力,但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美国不需要有领导力、创造力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码奴和技术工人,因为白人都不爱作这些行当。受疫情冲击,美国对留学生限制敏感专业、收紧工作签证,让留学生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少数族裔被边缘化,进入不了主流社会。美国大部分的中下层很难摆脱世袭的贫穷与困顿,就像《乡下人的悲歌》描述的那样,因为中上阶层,一方面会竭力自保,维系自己的阶层地位,另一方面,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一些制度和手段,封杀其他阶层的人进入自己阶层的机会。总而言之,美国社会阶级划分严重。


我问儿子,“谈论了这么多,面临不平等竞争,以你们对美国社会的了解,留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他略沉思了一下,我知道他很困惑、很恍惚,我听他叹口气,说“哪有什么办法,努力吧”


的确,既然外部环境无法改变,那就从自身来寻找突破点,也就是你的思想和你的技能。努力至少能跑过那些不努力的人。一个弱小的个人,如何能对抗这种流动性的僵死,实现那极小概率的向上攀升?如果你还在学校,就好好努力,学到真才实学、争取漂亮的GPA,“知识改变命运” 从来都没错。如果你已经工作,就努力积累经验、业绩和人脉,寻找好的机会。阶级跨越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少有人能在短短一代内便顺利完成。别人都说了: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你,可能只是开疆拓土的第一代人而已。而作为留学生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经济支撑,心理支撑、继续他的学业。我对儿子说,在国外积累两三年工作经验,回国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国内,人们同根同源,不用融入,而且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需要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


阶层固化并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一个共性问题。即便在我国,也不能幸免,只不过因为我们是新兴市场,一切在构建中,还没有那么固化和僵化,所以“屌丝逆袭”“白手起家”“寒门贵子”的机遇相对来说要多一些。甚至恰好赶上了某个巨大的风口,可能会“一夜暴富”。


即便在美国,虽然阶层流动性差,但其实还远没有到固化的程度,至少在目前,很多通道还没有被封闭。比如一个不会讲英语的奥地利年轻人施瓦辛格,凭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就能在美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印度人凭借勤奋和抱团在美国赢得了一席之地,奥巴马能当选美国总统……这是美国梦的最佳注解。


前两天看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从1964年开始拍摄至今的纪录片,纪录了十四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小孩,摄制组每隔7年会重新拜访这些孩子,再次将他们的生活集结成片,一直到63岁。这些孩子接受着属于自己阶层的教育,很多人从中看到了阶层的固化,但其中也有成功的阶层流动。


从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生。阶层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终点。即使在一个阶层流动僵化的社会,生活其实也有无限种展开的方式,并且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选择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这就是人生。




相关阅读:

从警察下跪折射的宗教光芒 看华人的边缘化

世界疫情难卜、留学生如何生存

中美渐行渐远,美国还是留学首选地吗?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四十五篇。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