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裔”花木兰:身份政治、刘亦菲与中国看西方社会的盲点

视角学社 2021-01-13


在新花木兰电影上映后,刘亦菲因在采访中自称“亚裔”(而不是“华裔”)受到中国网民对她的文化身份的质疑。此现象表面上只是一个跨语言的误会,但更深层次的暴露了中国人看待西方社会的一个盲点。在今天的不稳定国际关系和去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意义不再只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也影响着我们判断的前瞻性。


本文作者总结了自己在中国生活10年,美国8年个人经历,分析了“亚裔”刘亦菲、美国种族历史、身份政治与西方社会的未来。


01

 花木兰属于谁 ?


迪士尼的新花木兰在中国上映了。对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它的世界首映礼似乎比电影本身有趣的多。 不过说实话,我个人真心感觉花木兰的首映礼挺有趣的,特别是因为刘亦菲的采访在世界的一端被美国网民大赞“美”、“优雅”和“善于表达”。


但在地球的另一面却在中国网民中引发了争议:刘亦菲在回答外媒记者关于“忠、勇、真”的问题时补充了一句“作为一个亚裔我非常骄傲”,而许多中国网民对她自称 “亚裔”而非“华裔”表示不满:


网络恶评


也有人回应:



我第一次在英文语境下听到刘亦菲自称”亚裔“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但在看到中国网民的争议之后也能理解批评者的出发点。 


对此现象,我的分析是中国网民误解了刘亦菲的意思–––––她的这句“I’m proud to be an Asian”不是对自己华人身份的掩瞒,而只是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自称“亚洲人”而非“中国人”更加自然,而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到美国种族历史,也与当代的身份政治紧密相关。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现象,我想分享一个我的美籍尼日利亚人朋友的故事。


02

 文化身份从哪来?



这位黑人小姑娘的父母从尼日利亚移民来,她从小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移民区里面长大的。这个小镇由各种各样非裔移民组成,从比如坦桑尼亚、加纳、 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的非洲国家移民来。我和她有一次聊起我们各自的初中和高中经历,然后她跟我说,她在上高中之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黑人。 


这句话乍一听很奇怪:上高中怎么能改变一个人的肤色?但她对我解释说:她从小在移民区里长大,身边所有的人都是黑人,自我介绍时是说自己的移民国家,最亲近的家庭朋友们也是从同一个国家来的,所以她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知是一个尼日利亚人而非黑人。


但是当她离开家,突然进入一个大部分是白人的寄宿高中时,她发现她与她身边的人的区分点不再是国家文化而是种族了。除此之外,她的同学们也都不是近代移民,所以他们对她的尼日利亚移民身份也没有概念。她的白人同学把她视作为黑人,她的黑人同学把她视作为黑人,只有在回家时,她才会被自己的尼日利亚祖籍定义。


在她的寄宿高中过了四年以后,她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义也成为了第一是“黑人”,其次才是“尼日利亚人”。


03

 一个没有“民族”的国土 


为什么美国主流社会对人的文化身份定义第一是种族,第二才是民族/国家呢?这个思维框架其实基于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与中国、肯尼亚或法国相比 ,美国的人口构造非常特殊–––––它绝大部分的人口都不是当地的原著人民(北美印第安人),所以美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概念。 


虽然这个国家大多数人都是移民,他们却又不是近代移民,这就造成了美国大部分的人口也没有基于自己祖籍的“民族”概念。比如许多美国白人的祖先几百年前从各个欧洲国家来,所以现在的他们对自己祖籍的英国、意大利、德国等等的文化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美国黑人更不用说,他们大部分的血脉追溯到几百年前从非洲被绑架过来的黑奴。奴隶制度拆散了黑人家庭,因此许多美国黑人除了做基因测试,都无法追踪自己的宗谱,更不能谈论民族或国家文化。在这个既没有统一民族身份也没有个人民族身份的主流社会背景下,种族而非原属国家自然地成为了所有美国人的第一文化身份。


这个文化思维框架也是美国社会看待移民的方法,所以它最后导致各个国家以民族来定义自己的移民(例如我的美籍尼日利亚朋友)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之后把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慢慢调整成了种族。而且因为美国奴隶黑人和歧视各种少数族裔的历史,美国的少数族裔普遍非常重视自己的种族身份。因此,这个“民族/国家”到“种族”的自我定义调整在美国的非白人移民上会特别显著。 


像我的美籍尼日利亚朋友一样,一个华人孩子可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觉得他/她跟韩国、日本、越南和泰国人等等都不一样,但是在她/他踏进美国主流社会的那一刻时,他/她身上贴的第一个标签就会成为亚洲人。 虽然“文化认同”最终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但是身份其实是基于其他人区别对待你的方式而形成的,而其他人对待你的方式由他们的思维模式决定。因此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认为你是谁,而是你的环境认为你跟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Pix-Nigeria


04

 广东人、中国人、

 亚洲人和地球人 


美国主流社会用种族而非原属民族来定义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这点也可以从这次新冠疫情中看出来。许多中国人知道疫情开始后,一些在美国的华人受到种族歧视甚至被当街殴打。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一些非华裔的美籍亚裔也受到了跟疫情有关的种族歧视。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人分辨不出不同国家来的亚裔,更是因为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一视同仁。


因此,一些种族主义者觉得如果是亚裔,就会传播新冠病毒。而当特朗普在推特上把新冠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时,美国各种亚裔利益组织都站了出来反对特朗普,并说他的言论是对于美国所有亚洲人的歧视和不尊重。在我学校的亚洲学生群体里面,许多不是中国的亚裔(像越南人,韩国人等)也都站了出来反对特朗普对新冠病毒的叫法–––––他们的第一文化身份并不基于他们的原属民族,而是基于“亚洲人”这个种族群体,因此,他们把所有亚洲人的利益都联系在了一起,也把特朗普对于中国人的言论侵犯视为对所有亚裔,对他们自己的侵犯。 


同样道理,即使像花木兰这种只代表一个亚洲国家文化的电影,在美国也会被看作在好莱坞里为所有亚洲人的撑腰。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亦菲在外媒记者面前自称“亚裔”而非华裔–––––因为在美国的文化思维框架里,亚裔其实是刘亦菲的第一文化身份,而华裔则是次要的。所以,在那个采访中,刘亦菲自称“亚裔”其实比自称“华裔”更自然。


@电影片段


反而,如果她强调自己只是中国人,那她看起来会像是在有意地回避自己的亚裔身份,并在故意孤立其他国家的亚洲人。 


打个比方,我既是广东人,也是中国人。如果我某天在一个国际场合下发言并需要介绍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不会自称“广东人”,而会自称“中国人”。这并不是因为我认为广东这个地方很丢人或想掩瞒我的祖籍,而只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下,介绍我的国家民族文化比起介绍我的地域文化更自然, 而自称“广东人”反而会听起来像我在孤立中国其他地域的人们。 


然后假设有一天我们跟外星人开始交流,然后我在某个星际比赛中赢了奖,那领奖时我自然会说“作为一个地球人我很骄傲”,因为在那个场合下,我在他人心中代表的是地球人,就像在美国的社会背景下,刘亦菲代表的第一是亚裔,第二才是华裔。


05

 身份政治与西方社会的未来 


这次争议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跨文化误解,但它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国人看美国社会的一大盲点。 中国是一个单一种族且以基于民族身份的社会,所以我们中国人在看其他国家的社会时也会自然地带着自己基于民族身份的思维模式,这也导致当我们看美国这种基于种族身份的社会时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误解。 


而近年,种族和文化身份在西方社会里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或称认同政治)这几年在西方社会兴起。“身份政治”被用于形容围绕着社会身份(比如性别、种族、民族、性取向、社会阶层、宗教等)而非思想上的共识形成的政治组织或政治活动。


一个例子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时,有些美国女性选民因为希拉里的女性身份而无条件的支持她,不管她的个人政治历史或想提出的政策改变。身份政治与西方国家近年许多的社会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包括特朗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白人)再次强大起来”和“美国(白人)优先”、欧洲的反移民思想、英国的脱欧、美国的黑人生命平权运动和西方国家的当代民粹主义和去全球化趋势。


与身份政治相关的西方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但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其实来自于西方国家近年缓慢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自己国家进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许多西方本地人愤怒把社会问题的帽子扣在了移民、少数族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导致了所有人开始回归与自己有相同身份的利益组织,并开始竞争性而非合作性地为自己的内团体(in-group)争取利益。在被疫情影响的全球经济状况和西方政治思想两极化的趋势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身份政治和去全球化思想只会越演越烈。


一位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想出国求学或生活的华人来说,西方社会的身份政治对他们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但即使对于身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西方种族与文化身份问题造成的冲击波也传到国内的生活––––身份政治会影响到西方人民的思想、西方国家的领袖竞选、国际关系和因此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在时代趋势面前,我们作为平凡的个体,能做到的也只是对自己负责: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出对自己和家人生活最有利的决策。


好的决策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判断能力,而针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能力的基础是一个跨文化的认知体系。对西方种族问题和文化身份更准确的认知,可以是你的开始。


相关阅读:

观点 | 中国知识分子的种族歧视论和民族自大症

一位教授的观察:中国到了客观研究美国社会的时候

观点 | 全球疫情下的留学—困境、挑战及趋势



作者:JT,原载:浑朴Catalyst。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