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硕士+家境优越+海外经历+学霸人设”……学历鄙视链扎了谁的心?!

视角学社 2021-06-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管之家 Author 大豆

作者:大豆

转载:经管之家


最近的综艺有点多。除了各种恋爱综艺,求职类综艺也火得一塌糊涂。


足足火了两年的要数《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这是一档由腾讯视频推出的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将日常接触不到的律政行业和律师群体呈现到观众面前,满足了许多学生党和职场新人的好奇心。


1

入镜标配“985硕士、家境优越、海外经历”
求职节目门槛着实不低

有人说,如果你学历不好,家境不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劝你不要打开《令人心动的offer2》。

因为只要看到预告片,你就会被一种居高临下的精英优越感碾压得不能动弹。


有网友说节目组的入镜标配不低:985硕士、家境优越、海外经历、学霸人设、高颜值。也有网友戏称:似乎节目组极力塑造,他们比你美,比你富,更比你努力的扎心真相。

带教律师像极了Prada的女魔头,又飒又威武,精英的距离感扑面而来。

拿让一众女观众关注的史欣悦律师为例。2002年毕业于北大,后来在英国拿到了欧洲法专业硕士学位。早在2002年国足出线世界杯,北京青年报就专门报道称史欣悦是第一个获得赴韩签证的中国球迷。


文中史欣悦讲,在中国有13000多人购买,但只有1000人能够幸运入选。通过电汇办理了付款手续,他亲自从DHL特快专递手中拿到了三张球票。这三场比赛是6月12日到6月18日在韩国大田体育场进行的,分别是西班牙对南非,美国对波兰,以及一场16强的比赛。光是这三张球票就花了220美元。

要知道2002年的汇率,加上机票、签证、酒店等等,全部自费并不是一般的大学生能承受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二十不惑》中的名场面:


剧中,姜小果在入职见面会上为了缓和气氛主动提出自我介绍,没想到众人都来自名牌大学,只有她是个普普通通的本科大学。只能敷衍的自我介绍说:“我叫姜小果,来自东北”。

这一幕是赤裸裸的职场现状,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学成归国人员也剧增,为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这部分人中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学历水平比较低的人群。


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有人说,在中国第一学历鄙视链是这样的:清华>北大>c9>985>211>北上广普通一本>其他城市普通一本书>普通二本>二本独立院校>三本>其他。

有高学历者还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国内的学校除了985,其他的都可以统称为三本。

这样的舆论自然而然也影响到了国内的职场环境,很多学子也会诉苦自己在求职中遇到的学历歧视。

2
学历鄙视链虽没有明明白白摆上台面
但却一直若明基暗存在

《令人心动的offer2》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特别是“丁辉现象”。

“草根”选手丁辉十分格格不入,29岁就被质疑年纪最大,非法本本科,并不出色的履历,使他并不被带教律师们看好。二本本科、跨考法硕、大龄裸辞的人生履历,面试时“不用考数学、为了女朋友、律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回答, 他是整个节目中最能代表大众的人。


丁辉现象的火爆,其实源自大家对于传说中“逆袭”的强烈期待。

生活真的让人越来越无奈了吗?有人说是流水线的感觉,事情做到一个及格线,也不会往上努力。精神面貌不佳,因为无论做好做坏,结果都是那样。也有人说,不是不想干,而是在压迫下干,害怕做不好但还是去做,有在努力工作但不是因为热爱是为了赚钱。


杨超越的故事激励过许多年轻人逆袭。出生在一个村庄,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为了全民偶像,逆天改命的传说让普通的你我更加坚定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丁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劳动感”。996、007或者955,每一个话题下,都聚焦着无数的关注者。


在畅销书《十年后工作图鉴》中,对劳动感的解释有这么一句话:

感觉工作带来了某种痛苦,却依然要从事工作的状态或氛围。

90后正成为中坚力量,也正前所未有的背负着社畜身份带来的重压。在过去房价攀升、阶级固化的十年,精英能直接站在山顶看山下风光。而山下的人,却被一种“读书到底能不能变现”的迷茫包裹。


在offer2中,“最佳辩手”瞿泽林上班开保时捷卡宴,在国外读研究生的詹秋怡和李晋晔高考有特殊才艺被保送,李晋晔是因为英语特长,詹秋怡则是因为音乐才能。


这一切都明晃晃的传递着职场打工人的个体差异。

各种现象也折射到教育上,有网友这样总结,精英阶层的教育是培养他们成为杰出的“新贵”,平民教育只能专注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培训,最直观的是“得有个文凭”。

3
马太效应: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其实早在几年前,2017届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的采访就触及这一点。那个年仅十几岁的学生说出: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的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好,自己又很厉害的。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这的学习习惯、性格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的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水到渠成,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有句被传烂了的名言:高考是你最后一次不拼颜值的考试。

的确,我们单从一部综艺已经瞥见了未来孩子面临的路途。高考已经在它能力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的公平,高考以后的考试和竞争,拼的还有家庭、经济实力、颜值甚至说不清道不明的眼缘。

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惹的祸,让校外培训行业风生水起。也让教育资源的分化更加加剧。多数像丁辉一样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成长阶段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指导,引导他们走上一条一览无余的康庄大道。他们多数要靠自己,在社会中披荆斩棘,吃了无数闭门羹,受了不少白眼,坐遍冷板凳才体会到“第一学历” 或优质教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他们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北大李雪琴火了,但了解她的努力路径,就会发现她其实也深受“学历期待”的祸害。父母离婚,李雪琴从小跟着妈妈生活,李妈妈对李雪琴的分数看得很重,不允许她考第二名。

丁辉也好,李雪琴也好,他们是幸运的,起码通过节目有个一个大的舞台,进一步缩短了和未来的差距,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可没上节目的千千万万个“丁辉们”和他们的家长,或许只有接受平凡人的沉重,竭力去成为一个普通人。

或许学历鄙视链或暗或明存在着绕不过去,但精英阶段也好,普通个体也好,愿我们都能心怀阳光,更多的开明、豁达。改变不了外在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突破学历鄙视的天花板,拥抱更加多元的人生,更加可喜的变化。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也一定会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笃定前行……

相关阅读:
数字化时代的高科技领域,没有大学学历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史上最真实的行业鄙视链曝光,最后一个太扎心了!
兴趣班鄙视链:谁比谁高贵,谁又说了算


作者:大豆,原载:经管之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