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美的中国学生,真接受了美国教育吗?

视角学社 2023-06-22

留美,顾名思义是为了接受美国的教育。但是,这样最大的一个讽刺是,留美潮失控时会让留美的经验变成在美国接受中国的教育。
 
如果从教育的目标出发,目前美国大学招收外国学生是增加校园的多元化,让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更多交流机会,为日后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做好准备。但是,在财政压力下为了赚学费盲目扩招中国学生的学校,有许多是在教育上乏善可陈的学校,甚至严重缺乏应付国际学生的经验。中国学生在这样的学校突然多得不成比例,就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同时也瓦解了中国学生的“美国经验”。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学负责中国招生。他明确地建议校方:注意控制中国学生的人数。为什么?他举例说:某校有一门课,30个学生中有29个中国人。这样的大学还能维持声誉和质量吗?上大学对美国人而言,不仅仅是听教授讲课,更重要的是和同学们互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形成多元的人际网络。这是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今日的网络时代,网上视频有得是明星教授的课程,网上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大家花那么多钱来到校园干什么?一大原因是追求和同龄人一同成长的经验。如果30人的课有29个中国人、1个美国人,那么这个美国人是否还不如到中国留学?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大致证实了这一点。某校一门课开始时是35个学生选修,其中17位来自中国。上了几周后,其他的非中国学生除了三位外全部退出,这门课基本成了中国学生的课堂。美国学生跑掉的原因,据说是嫌课堂太安静。美国学生习惯课堂讨论,中国学生习惯死记硬背。大家彼此不适应。其实恐怕还有另外的原因。当中国学生占了主流、而且这些学生没有经过录取办公室的严格筛选、英语程度不过关时,教授就不能用大多数人听不懂的语言来讲课。特别是对于缺乏和外国学生打交道的教授就更难了。一位金融和经济学教授抱怨:“一个学生不懂ascending的意思,这让我怎么办?他把问题搞错了。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没有理解书中的内容,还是有语言障碍。”
 
教授不知所措,甚至不得不用过分简单的语言讲课、放慢速度,美国学生自然不耐烦。退课也就成了常例。招收中国学生表面上是要多元化,实际的结果是单一化,变相让中国学生在美国聚在一起,请一位美国教授讲课。这和在北京或上海的大学里请位外教来讲课有什么区别呢?留美还有意义吗?

大学的全球化,不可一蹴而就。面对中国的崛起,哈佛、耶鲁等精英大学,从九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比如增加与中国相关的教职,招收中国学生等等。这些学校开始时每年就从中国招收一两名或几名本科生,渐渐增加。十几年逐渐积累的经验,使这些学校更有能力“消化”日益扩大的中国学生群体。如今质量靠谱儿的美国大学不下数百家。如果认真准备,完全有能力应付中国学生的挑战。特别是在纽约、波士顿、加州的一些大学,所在地区本来就相当全球化,各种人才很多,适应变化的能力强。但是,一些偏远地区不知名的大学,在财政压力下突然扩招中国学生,最后就可能产生自己对付了不的后果。
 
《纽约时报》的报道,以Delaware大学作为一个核心案例,该校的中国学生从2007年的8位突然跃进到如今517位。我拿这则报道给前面提到的那位负责中国招生的大学官员看。他很形象地启发我:“你在美国生活十几年,和Delaware的关系是什么?你大部分信用卡账单都是从那里寄来的。那里什么都没有,就是税低,所以信用卡公司全跑到那里建办公室。副总统拜登也是来自那里呀。”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曾经看到的晚间喜剧:一位笑星扮演拜登搞笑:“我来自Delaware,那里简直是个地狱,是世界最糟糕的地方。那里的人什么世面都没有见过,没有任何野心和希望……”原来,拜登2008年竞选总统时,为了强调自己理解民间疾苦,特别强调自己是代表美国最为荒僻穷困地区的参议员,没想到给晚间喜剧找到了口实。
 

所有这些,当然都充满了偏见。事实上,Delaware人口密集,工程师很多,人均收入也不低,而且靠近华盛顿。Delaware大学也是相当出色的大学。不过,这个小州在首都的影子下,确实在文化默默无闻。提起美国的高等教育,你很少会想到Delaware。这个大学和地区是否能够很好地应付中国学生群体的急剧扩张,很让人怀疑。如果大量中国学生出国是通过中介服务,那些提供“保证录取”的服务公司自然更喜欢和一些突然在财政压力下急需扩招中国学生的学校合作。《纽约时报》报道,某大学的教务长委托一中介公司,到中国招收250个中国学生,并明确地告诉中介公司,学校财政困难,需要这些中国学生来填补财政漏洞。不幸的现实是,这类的学校,往往没有经验和能力为中国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也不会把中国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直播预告】


新一轮美本申请即将拉开帷幕,欢迎有意美本顶级名校的学生家庭参与本号“美本申请发令枪”系列活动。

⏰活动时间:8月4日  20:00—22:00

参与方式: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相关内容:

14岁女孩孤身赴美,经历住家欺凌、升学波折,留学8年收获了什么?

学费猛涨,录取率骤降…美国大学对奢侈品化运营上瘾了!

去美国读大学,过来人的两个小建议



作者:薛涌,本文作者薛涌,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83年在北大本科毕业后,赴美在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来源:北京晨报。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