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切把诗文换功名——种放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现在常有人说:如果不是现实所迫,谁愿意才华加身?


套用在我写宋初两位诗人《不该被遗忘的过渡者——王禹偁》《小富即安——林逋》身上,那就是:如果不是现实所迫,谁愿意隐逸山林啊?


所谓的“高山族”不就是现实中打不过别人,被逼到山上生活了吗?人又不是猴子,何必爬树摘果、山林打洞、防狼堤虎?


凡事总有例外,这篇就说一下主动选择隐逸山林,并以隐逸山林为筹码,换取高官俸禄的人——种放


一、带孝隐居



种放(955--1015年),字明逸,河南洛阳人。种放小时候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表现出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种放十七八岁时,父亲种诩曾让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考不上了怕丢人为借口就没去考。可能也有怕就算考上了,最后像父亲种诩那样,当个低级官员没什么成就。索性花着父亲的钱在嵩山、华山之间游玩。


几年之后,种放不再游玩了,不是厌倦了山林,而是父亲去世了。种放的几个哥哥都去营谋官位去了,只有种放深思熟路之后,选择了与有崇道倾向的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结草为庐。种放凭借博览群书和游览多处的优势,选择以教书为职业。在深山开个兴趣班,也不用应付消防检查,也没教育局规定教材,也没升学率要求。当然最重要的是,种放也没什么授业步道的心思,也不在意挣多少,多年的山间游玩,他的野外适应能力,跟贝爷不相上下。


有时候学生给的学费不够饮食了(是学生不识货?还是种放教学差?),种放就会采药卖药补贴家用。但种放自己是不去城市的,往往是徒步几十里地到城外,然后给樵夫,让樵夫帮忙售卖。之后再跟樵夫同返。估计路上少不了要给樵夫讲讲大道理,讲讲自己的隐居,教教樵夫唱山歌,再给樵夫一些物质帮助。这路数后来就让宋江学过去了,花很少的钱资助社会底层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不自觉的在与别人侃大山时会提到自己这个名人。这个本身名气不大的人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名望。


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宋太宗赵光义下诏令种放进京。种放没去。没去的原因,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种放的母亲责备他说:“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都隐居了,还写什么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命而不能再隐居了,我将离开你独自前往深山中隐居去。”忠孝不两全,种放就没去。


版本二:

种放收了应诏的路费,准备出发了,刚走没多远碰上贬官回来的张贺,张贺对他说:“你是不是傻?这会去见赵光义顶多给你一个县长的官,你说你至于不?推辞不去,当一个有面子有成绩的隐居者。”种放一想对呀!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呢?不去了。


赵光义有感于种放隐者的节操,下诏令京兆府赐给他钱财(反正不从国库往外掏钱)以供养他母亲,也不强迫种放入朝为官,并令官吏每年前去慰问他。赵光义和种放通过这件事,都获得了名望,就是苦了像种放父亲那样的地方官啊!


 宋真宗赵恒咸998年刚即位,种放的母亲去世,种放三天不进水浆,在母亲墓旁搭小屋居住守墓。 翰林学士宋浞、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翶(也有说是王禹偁)向朝廷上报种放因贫困不能够埋葬母亲的事情,赵恒想想自己爹获得名望的方式,下诏令赐种放三万贯钱、三十匹布、三十斛米以帮助办理丧事。 


也不知道种放教学生、卖药、收补助的钱去哪了?一个隐居的还能认识当朝大员?还是种放没有挖坑把人埋了的体力?种放母亲生前都隐居,不会盼着死后来个风光大葬?种种迹象表明,种放肯定不是凶手,但是却借助这件事对赵恒说了,我可以出来当官了。


这时期种放的诗文成就也就那样,表现山林之乐,歌颂高洁志向;


咏桃

習習香薰薄薄烟,杏迟梅早不同妍。

山斋尽日无鸾□,只与幽人伴醉眠。


竹扉常昼掩,幽僻置身安。

莫问渔樵意,人寰事万端。


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

红绽紫葳香,岚沈玉膏冷。

看云时独坐,慎事常中省。

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

二、时隐时仕

面向金銮背山林


种放母亲死后三年,赵恒再次下召种放入职,种放再次拒绝。


又过了比不过一年,赵恒第三次召见种放。种放觉得虽然赵恒没有亲自来,但是自己才能比不过诸葛亮,能有这低配待遇也算物有所值了。苏洵那么大才气,刚开始不也就当了个小官吗(这会苏洵还未出生)?吃了三十多年山珍野果,也该去尝尝海鲜了。


赵恒接见种放,咨询治理天下的方法。种放回答了一句特别有用的废话:“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靠的是对百姓的慈爱而已,对百姓唯有慢慢教育感化。” 可以设想赵恒问:“怎么遏制房价啊?”种放说:“买便宜点啊!”


对于赵恒其他的问题,种放都谦让而没有回答。种放心想:那么多拿俸禄的都没解决的问题,你过来问我?我要都能解决我早领导黄巾军了。


赵恒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这可是王禹偁给出好多见解后才当上的官职),赐给头巾衣服简册腰带,寓居在都亭驿,由职位高的官员设宴款待。


这次当官没多久,种放就找个理由回山上隐居去了。之后十几年种放就在这种有钱了隐居,没钱了出仕之间折腾。偶尔写写著作,含金量肯定比我高,就是传颂的,肯定高不到那去,以至于我问一些同行,都不知道还有种放。但我其实还挺佩服种放的,不用考试好多次,就能当官;辞了官,还能再当官;当得还比以前的官职高。就是诗词,相比于同时代的作家,稍显默默无闻:


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

中途失计被簪绂,目睹荣辱心潜惊。

表达思想,其实我想隐居


王者在谦小,夙惟尧禹心。
拜言尊贤仁,慎德弃珠金。
自满九族散,匪骄百善寻。
炳兹夏商鉴,灭国因夸淫。

关注苍生


名传六合何昭晰,事隔三清限渺茫。

道家追求也不错。


宋朝官员实在没有能力吗?一定要找一个隐士来跟赵恒讨论方针政策(种放上《时议》十三篇,其目录为:《议道》《议德》《议刑》《议器》《议文武》《议制度》《议教化》《议赏罚》《议官司》《议军政》《议狱讼》《议征赋》《议邪正》)?真要这么能干,赵恒还能放任他来来回回?


这其实是一种管理法则的共赢。最高管理者与隐士征召的过程当中,无论隐士的如何反馈,皇帝都是赢家。


隐士出仕当官了,表示皇帝的圣明;隐士坚持归隐,表现出皇帝的宽容。多数皇帝招纳隐士,都是给点象征性的官职和俸禄,并不让他们真的处理政事。赵恒与种放的关系更像是双方的表彰大会,种放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赵恒借此将自己的德行布告天下。


另外,种放的被授官,也向对生活不满的人昭示,想有俸禄别在山上当李逵,那个风险多大啊!遇到老虎、壮士、官兵围剿,不值当。当个隐士多好,没啥风险,收益还不错。


汉魏晋这种推崇过度了,有假装守孝二十四年,结果孩子都有了的。有的朝代推崇的过分煽情和精神鼓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除了学生谁还知道他们?


三、老狐狸显形


种放终身不娶,多年来赵恒给他的赏赐都被他用来买地皮了,在长安周边种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每年通过收租,种放能挣好些钱。而且晚年的种放也很注意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门人族属依仗他而恣肆骄横。


王嗣宗守京兆(韩愈也当过这个官职《西游记》的写作抄袭了我的人生——韩愈),种放曾趁酒醉谩骂他。王嗣宗多次派人责斥种放不遵守法度,乃条陈上奏其事。诏令工部郎中施护查究,好运最后一次眷顾了种放,天下大赦调查中止了。 


1015年,60岁的种放早晨起来,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烧掉(再也没办法看种放奏折的真实水平了),穿道士衣服,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


赵恒知道种放死了,写了追悼书,追赠工部尚书,最后也得透支下种放的影响力,追封又不用给钱。之后录用他的侄儿种世雍为同学究出身。





本期彩蛋:


古代科举考进士,一共分三档,第一档一甲就三名,大家知道,状元、榜眼、探花,这叫进士及第。


那二甲呢?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这个叫进士出身。你那个三甲的进士,叫赐同进士出身,就是皇上可怜你,赏赐你,你的身份就如同进士。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词,叫如夫人。小妾,小妾如同夫人,你看这差到哪儿去了?说赐同进士出身,就相当于小妾和夫人之间的区别。


清朝有一副对联,上联叫:替如夫人洗脚,下联叫:赐同进士出身。对得还挺工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