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练习题5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论语》练习题1

《论语》练习题2

《论语》练习3

《论语》练习题4

1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交往原则?所依据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2)子游和赵普的“事君数”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6.(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陈成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轼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体现了孔子的   精神。

(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周武王弑纣,孟子却说是“诛一夫”。孔孟的看法矛盾吗?请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7.(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   ”。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15.(1)适度;中庸之道。

(2)子游是从为人处事的角度着眼。认为服事君主不能繁琐无度,需掌握好分寸,维系个体独立和人格尊严,符合中庸的思想。赵普从为臣尽忠的角度着眼。认为臣子有责任劝谏君主,实行君臣之义,即使面临君主的责难也不退缩。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

参考译文: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 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补贴这些旧纸片,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16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不矛盾。孔子旨在维护周礼,强调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陈成子杀国君,是周礼所不允许的,所以孔子坚决请求出兵讨伐乱臣贼子。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商纣王败坏仁义,周武王诛杀独夫,是替天行道。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参考译文:

      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报告孟孙、叔孙、季孙三人吧!”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随行,不敢不报告这样重大的事啊。君主却说出‘报告盂孙、叔孙、季孙三人’的话!”孔子到孟孙、叔孙、季孙三人那里报告,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随行,不敢不报告这样重大的事啊!”

      材料二: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17.(1)周代的礼仪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2)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材料二: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