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下)期初语文试卷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下)期初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形象为主要特点的汉语言,不可能像西方语言那样作过多的语言规则的理性分析,而应以整体 和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 语言文字的理性规则,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民族语言的独特规则,从而能够 。
A.感知 弱化 师心自用
B.感知 简化 学以致用
C.感悟 简化 师心自用
D.感悟 弱化 学以致用
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是一定具备最好的心肠的, ,因此他的每一座雕像都像一束心窝,治人创伤的光芒,能够穿透观赏者心灵的最深处。
①对人间的苦难一定抱着大悲悯和大关怀
②罗丹正是具有这种心肠
③对于卓越人物和同行,他一定不会嫉妒与排斥
④他一定对世界对人类充满着温情和爱意
⑤对地位比他低微的人,包括才能不及他的人,他一定不会看轻
A.④①③⑤②B.③⑤④①②C.②④①③⑤D.④①②③⑤
3.(3分)用下列诗句组合成一副规范的春联,最合适的一组是( )
①竹映高墙似傍山 ②笙歌声拂长春地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星月光映不夜天
⑤听烧爆竹童心在 ⑥鸟啼碧树闲临水 ⑦看换桃符老兴偏 ⑧愿得此身长报国
A.①⑥B.②④C.⑤⑦D.⑧③
4.(3分)对下列语段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创作一件山水盆景等于画一幅山水画。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要有章法,合事理。山势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和层次结构,树木的生相、穿插、俯仰和顾盼,皆应顺乎自然之理。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布山形,分石脉,置路弯,安坡脚,配植物,点茅舍,都要“讲理”,都要“合理”。
A.山水盆景创作等同于山水画创作。
B.山水盆景创作必须符合自然之理。
C.山水盆景创作必须讲求一定章法。
D.山水盆景和山水画创作原理相通。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质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委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阑,谁肯办事?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取进止。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质于其次者而决疑 | 质:问询 |
B.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委之 | 委:托付 |
C.凡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 要:主要 |
D.则人各心阑,谁肯办事 | 阑:残尽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②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6.(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夜宿余家楼闻笛声
韩元吉
薄云卷雨凉成阵。雨晴陡觉荷香润。
波影淡塞星。水边灯火明。
白苹洲上路。几度来还去。
彩枕恨茫茫。笛声依夜长。
(1)赏析前四句的写景艺术。
(2)简析后四句所蕴含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7.(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5)半卷红旗临易水, 。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 ,可谓好也已。(《论语•学而》)
(8)文章千古事 。(杜甫《偶题》)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8.(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哑巴姥姥的酸枣树
箫 陌
①哑巴姥姥没有名字,或是有名字,但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早已被大家遗忘了,哑巴才是跟了她整整一辈子的身份。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管她叫哑巴。
②我小的时候哑巴就已经很老了,在我的记忆中,她永远都是踮着裹成粽子样的小脚,在低矮的院墙里忙碌着。哑巴枯瘦干瘪的脸如一枚深秋里风干的枣子,高兴的时候会咿呀咿呀的笑。在哑巴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都是长满了苍苔的寂寥和清苦。
③那棵海碗粗细的酸枣树,据说是哑巴的男人活着的时候嫁接过来的,是哑巴的宝贝,也是她唯一的伴儿。大部分时候,她都守在酸枣树下,皱着那张干枣般的脸,或是端着个木盆洗衣服,或是劈麻线搓麻绳,瘦成树枝样的小腿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寡白色,仿佛早已被岁月的河水一点一点的漂洗掉了生命的痕迹。
④每年的七八月,酸甜的枣子在那个匮乏的年月里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们都害怕哑巴,因为只要我们靠近那棵挂满酸枣的树,哑巴就会挥舞着一把破旧的镰刀踮着小脚飞也似的奔过来,有时候嘴里还会大声的吆喝着,啊哦啊哦的声音,急促而尖锐,就像是在轰赶着一群小鸡仔。姥姥是不许我们去哑巴的院子里,说哑巴岁数大了,有时候会犯糊涂。夏天在门外大树底下乘凉的时候,我偷偷听着姥姥和几个妯娌说,哑巴这一辈子不易,从三十岁就守寡,一个小脚的妇道人家硬生生拉扯大了四个儿女,娶的娶嫁的嫁,老了还是剩下一个人,守着一棵酸枣树,这棵树还是哑巴结婚的时候种下的,这一晃就是几十年的光阴哩,不易呀……姥姥还说,哑巴年轻的时候是这个村子里最漂亮的媳妇,除了不会说话,灵透着呢,描的花样子纳的鞋底全村都找不出另一份来。原来,在每一段光阴的深处都曾经藏着一个灵秀的女子。
⑤姥姥偶尔会去给哑巴送一碗水饺,或者几块蒸糕,我跟着姥姥走进哑巴的院子,哑巴穿着干净的青布褂子,斜襟的钮上,一枚玉色的坠子,小脚上的青布鞋子绣着银丝的花儿。她咿呀咿呀的推拒着姥姥手中的碗,推着推着就放到了那张黑漆漆的木桌子上。哑巴不会说话,用两只灵活的手跟姥姥比划着,像两只上下翻飞的鸟儿。我斜着眼睛看着院子里的酸枣树,密密麻麻的枣子像绿色的小眼睛,风一吹,就一眨一眨的吸引着我。我悄悄地挪动着脚步,还未靠近酸枣树,哑巴就啊哦啊哦的叫起来,我兔子一般窜到姥姥的怀里,偷偷伸出头来看着哑巴手里是不是拿了破旧的镰刀。姥姥拉着我的小手,看哑巴比划了一会儿,然后笑着点点头。哑巴进到黑漆漆的小里屋去了,一会儿怀里抱着一个广口的玻璃瓶,里面是一罐子红艳艳的酸枣儿。她举起来在阳光底下端详着,然后用枯枝样的手费力的扭开玻璃瓶的盖子,一股带着浓郁酒气的枣香味儿就扑了过来,看着我使劲的吸着小鼻子,哑巴递给我,皱皱的核桃皮样的脸上是难得的笑容。
⑥红艳艳的酸枣儿浸透了酒的香气,却依然保留着清脆的口感,咬在嘴里咯嘣咯嘣的,那脆脆香香的味道,比姥姥给我买的老虎眼大红枣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抱着满满一罐酒枣,我跟着姥姥慢慢的往家走。我回头看站在小院子门口的哑巴,青布褂子随风飘啊飘,就像一只青色的蛾,甚至有一个瞬间,我怀疑如果一阵风来,哑巴就会随风飞起来,飞过酸枣树,飞出这个寂寞的小院子。姥姥说,你太姥爷活着的时候哑巴年年都会做酒枣,那时候的姥姥还是刚结婚的小媳妇呢。美丽的哑巴穿着红艳艳的褂子,坐在只有小孩胳膊粗的酸枣树旁,翘着小指头把一颗颗的枣子在装着白酒的海碗里滚一滚,然后封进一只古朴的黑坛子里,胳膊上的银镯子,会在起起落落间叮叮当当地一直响。
⑦太姥爷是去山那边背米的时候滚下山崖死去的,那年,哑巴三十岁,最大的孩子六岁,最小的孩子刚刚能下地走。慢慢地,孩子长大了。慢慢地,长大的孩子们走出了这个生长着一棵酸枣树的破败院子!慢慢地,热闹的院子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哑巴守着她的酸枣树。
⑧哑巴死了之后,红艳艳的酒枣都跟着哑巴埋到了土岭子上。
⑨哑巴是我的没出五服的太姥姥,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一辈子,就是个哑巴,或许,再过几年,等我们老了,哑巴也就真的被人忘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哑巴姥姥的酸枣树”是文章的线索,在结构上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有利于刻画哑巴姥姥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主旨。
B.第④段写我偷听姥姥和几个妯娌的谈话,不仅照应前文哑巴姥姥精心看护枣树的情节,也使哑巴姥姥的形象更为鲜明集中。
C.第⑥段写“我”吃到酸枣时的内容,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来描摹“我”当时的陶醉感,表现了“我”对哑巴姥姥的感激之情。
D.哑巴姥姥年纪轻轻就守寡,一个人辛苦抚养大四个孩子,老了却还是一个人,只有酸枣树陪伴她,晚景凄凉,表明子女应尽孝道。
(2)请简要分析哑巴姥姥的形象特征。
(3)本文写了哑巴姥姥生活的艰难,真实而平淡。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9.(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对阎肃的纪念,就是对文艺的期许
李思辉
那个总是哈哈大笑的老爷子阎肃走了,他留给了人们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及品味不尽的人生故事。
悼念阎肃的文章、跟帖遍布各种信息平台,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这位耄耋老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的离世,表达热切关注、真诚悼念。在观点多元化的时代,这种舆论评价和大众情感的高度一致尤为可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阎肃现象”?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老艺术家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作品。
艺术家靠作品说话,阎肃的一生是追求艺术创作的一生。他以毕生精力,创作了歌剧《江姐》、京剧《红色娘子军》、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鼓舞精神、滋养人心。一代又一代人看着阎肃的戏、哼着阎肃的歌长大,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穿透力,他的作品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审美和大众情趣。
把阎肃的作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看,我们会发现他创作的一千多部作品,很多都是人们心中的经典,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印记和标识。“下海”大潮涌动时,他创作《军营男子汉》,以战士的独白阐释从军的光荣,唱出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需要精神动力时,他用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豪情壮志……与时代同行,让阎肃永葆艺术青春。
贴近基层、用大白话创作,又满怀真情实感、自成风格,也是阎肃备受民众喜爱的一个原因。他努力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把很多严肃的指令性任务,变成了富有情感和哲理的经典。《雾里看花》《红梅赞》等一大批作品,实现了严肃题材的生活化表达,提升了创作的内涵和价值。这些“顶天立地”的作品穿透了话语体系的隔阂,打通了两个舆论场的壁垒,叫好又叫座,殊为难得。
人们深情悼念阎肃,表达的既是对这位“时代楷模”“人民艺术家”的缅怀,也是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诉求和期许。今天,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观念思潮趋于多元,人们迫切需要更多脍炙人口、提振精神的作品。时代在变,人们对笃定恒心、倾注心血作品的欣赏不会变;对“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的向往不会变;对德艺双馨、虚怀若谷的艺术家的敬仰不会变……这些,正是“阎肃现象”留给世人的启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胸怀风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从艺精神,让这位艺术家的精神遗泽长留人间。他用生前歌、生后名,无声地标注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和理想,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引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肃离世,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真诚悼念,在现今多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B.人们喜欢阎肃,是因为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作品。
C.阎肃作品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穿透力,备受民众喜爱。
D.阎肃德艺双馨,其胸怀风骨和从艺精神,正在成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和理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肃用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追求艺术创作的一生是艺术家靠作品说话的真实写照。
B.艺术作品要与时代同行,正因如此,阎肃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创作了许多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经典作品。
C.艺术家要贴近基层,满怀真情实感,即使是严肃题材,也要富有情感和哲理,实现生活化表达,努力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
D.“阎肃现象”启示人们,即使处于观点多元化时代,对德艺双馨的作家及其倾注心血的作品,舆论评价和大众情感也能趋于一致。
(3)结合对文末“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引领”的理解,阐释“对文艺的期许”的内涵。
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寄了学生成绩单,快递含有所有学期的成绩单、绩点换算说明、《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方式。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更多是出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要求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不少学校布置家长批改孩子作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一直被教师和家长规划与管理,没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读书是为父母读,一些父母也将孩子考上大学视为“脱离苦海”。如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倘若家长不继续盯着他们的学业成绩,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进入放纵状态。一些学生对学校给家长寄成绩单感到“害怕”,就是放纵惯了,担心家长发现自己的成绩之差。
既然学生感到害怕,学校也多会认为此举打到了大学生的“七寸”。然而,需要认识到,这仍然没有摆脱基础教育的管教模式。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有的大学采取高中管理模式﹣﹣统一上早晚自习、统一作息。但按照这种管理模式,大学生走出校园怎么办?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对于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责任心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须反思。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不能再围绕升学而办学,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忽视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少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再有学习兴趣,不知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失去进一步奋斗的目标和动力;面对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而出现的大量自由时间,以及大学辅导员老师不再像高中那样事无巨细地管教,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值得欣喜的是,有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家长参与学生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叫停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
针对大学生的这种状况,大学应该首先重视对学生的适应教育,教育引导所有大学新生学会规划大学生活。在发达国家,大学新生入校后,高校都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教育,并且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学生导师,每两周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以此让大学生找到目标,同时达到排解学生困惑的目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实际上,大学生也不希望大学生活过得浑浑噩噩,这与学校严格要求成绩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学生支持大学“严出”,也就是支持学校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大学生不反对戴紧箍,反对的是瞎念紧箍咒。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自我觉醒。而这种觉醒,大学生必须自己悟出。回到深圳大学寄成绩单这件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考验的是学生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这不是一件快递就能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
“严进严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谓的“严出”,不仅要体现在对学分的严格要求上,还应体现在整个学生培养链条上。比如,严格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大学课程,提升教学效率;严格把关学生实习的水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今许多高校的“严出”,只卡在考试严、学分严,其作用只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出”。
“严进严出”也是对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提醒﹣﹣除了专注于学习,还要让学生提前关注大学,了解专业、职业,提前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避免到了大学因为压力减小、没有目标而变得迷茫。
(摘编自《齐鲁晚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仍然没有摆脱基础教育的管教模式。
B.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对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责任心。
C.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已作出有效补救措施。
D.有关教育部门叫停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的事件,材料一主要剖析了校方的初衷。但对校方的这一做法并不赞同。
B.材料二通过引用调查数据证明大学生支持学校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认为寄成绩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问题。
C.材料三详细的说明了“严进严出”的具体内涵,指出考试严、学分严没有任何意义。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还需要从基础教育和成年以后的发展方面综合考虑。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
八、作文(70分)
11.(6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今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热播,影片中“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令人震撼。
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每个攀登者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攀登精神早已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下)期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解答】“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语境是强调对汉语言的感触领悟,故选“感悟”。“弱化”是变弱,使变弱。“简化”是把繁杂的变成简单的。语境是教学过程中要让语言文字的理性规则变弱,故选“弱化”。“学以致用”是学到的东西得以用于实际。“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语境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能够运用,故选“学以致用”。
故选:D。
2.【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伟大人物的认识。通读五个句子可知,其中①③④⑤都是解释“好心肠”,②是句子的例子。②应该放在最后,排除CD两项。①③④⑤四个句子中,①④是对“世界”③⑤是对“人”,应该把“对世界”放在前面。并且,这四个句子中,只有④有主语“他”,其它句子都省略,所以④应该放在开头,排除B。
故选:A。
3.【解答】A.不符合春联仄起平收的要求;
B.写的是元宵节;
C.符合要求;
D.“佳节”时间模糊。
故选:C。
4.【解答】这个语段阐释的对象是“山水盆景创作”,语义重心是山水盆景创作的“理”,而这个“理”指的是“自然之理”。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解答】(1)C.关键,译:大凡任用人才之道,关键在于不怀疑。
(2)A.“但朝廷没有采纳”错,原文“朝廷以饰为未足信”,朝廷认为不完全属实。
(3)①万一他没有能力,和邵饰看问题的方法相反,却说席平有能力,那么邵饰就应该有欺骗圣上的罪过了。
②现在邵饰即便说了一句明显的没有才能的话,他所重视的朝廷一定推行,这样以后下属们会震惊,官吏们也会因惧怕而服从。
(4)①受到怀疑,失去威信;②大臣敷衍了事,不能尽责;③朝廷政令不行,失去人心。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6.
(1)抓住典型场景和人的感受,写出雨后天晴空气的清新。视觉嗅觉相结合,雨后之景是视觉,荷香是嗅觉。动静结合,薄云卷雨为动,星星倒映水中为静。映衬,雨凉与荷香,塞星淡与灯火明互为映衬,丰富诗歌意境。
(2)对过去与心上人美好生活的深情怀念;与心上人离别时的缠绵难舍;离别后的孤单愁苦;深夜听到笛声时的惆怅哀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7.【解答】故答案为:
(1)积善成德(重点字:德)
(2)夙兴夜寐(重点字:寐)
(3)犹且从师而问焉(重点字:犹)
(4)盈虚者如彼(重点字:盈)
(5)霜重鼓寒声不起(重点字:霜)
(6)岸芷汀兰(重点字:汀)
(7)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焉)
(8)得失寸心知(重点字:知)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8.【解答】(1)D.“表明子女应尽孝道”理解不够全面,这虽能提醒子女应尽孝道,但小说的主人公是“哑巴姥姥”,写哑巴姥姥年纪轻轻就守寡,一个人辛苦抚养大四个孩子,老了却还是一个人,只有酸枣树陪伴她,晚景凄凉,主要是要体现“哑巴姥姥”的勤劳能干、忠贞不渝、坚忍执着。
(2)①勤劳能干。年轻时的好手艺,年年制作美味好看的酒枣,日常生活的忙碌。②善良朴实,姥姥送哑巴东西时,哑巴回送给我一罐子酒枣。③忠贞不渝。她三十岁守寡就没有再嫁,丈夫种的酸枣树成为她的内心寄托。④坚忍执着。哑巴生活艰难,一辈子不易,从三十岁就守寡,支撑着家庭。
(3)①写哑巴经历坎坷、生活艰难,表达作者对她的同情与赞美;②以生动的语言,创设感伤的氛围,表达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注;③真实反映人生的悲苦、艰辛以及背后艰难的时代特质。
9.【解答】(1)B.以偏概全,“因为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作品”错误。依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阎肃现象’?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老艺术家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作品”可知,不能把“直观原因”改成“原因”。
(2)B.曲解文意,“创作了许多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经典作品”错误。依据“改革开放需要精神动力时,他用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豪情壮志”可知,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经典作品,文中只说了《敢问路在何方》,而不是“许多”。
(3)①“激励”是指阎肃的精神激励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②“引领”是指阎肃的作品高度将成为很多文艺作品的追求目标;③这种“激励”和“引领”既是对阎肃的高度评价,又将成为文艺界的自觉追求,表明作者对当前文艺界从艺精神和创作更多经典作品的“期许”。
10.【解答】(1)C.材料一中是“有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并未提及“有效”。
(2)C.“考试严、学分严”,作用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原文是“而如今许多高校的‘严出’,只卡在考试严、学分严,其作用只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出’”。
(3)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②重视对学生的适应教育;③激发学生的自我觉醒;④高校“严进严出”应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