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市各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现代文二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

2019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

2020届上海市普陀、杨浦区一模作文题及范文导写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奉贤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又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

学生作文:

    

                    行大善,为小恶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而,迫于环境的限制,有时我们 不得不在“两善”或“两恶”中择一。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不管怎样的选择似乎都情有可原,因为这毕竟是个无奈之举。于我而言,如果必须做出选择,我会“行大善,为小恶”。

“两善”间的选择相较于“两恶”要轻松得多,因为这并不会造成对外界的侵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人人都有着对各种事物的欲望,但这并不算什么,因为几乎人人也都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选出那个我们更加青睐的“两善”,便已足矣。

然而,这虽然看似简单,可往往有些人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者皆求落得一无所获。“择大善”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落实的时候却总是不忍心放弃那一个“小善”。“也许努力一下就能皆大欢喜吧?”这样的想法使得多少善行半路而返。努力行善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若因为想多行善而“一善无成”,岂不是远远比不上“行一善”来得有效?

说完了“两善之选”,我们再来谈谈“两恶”之争。诚然,这比选择善要更加艰难,会让人经历更久的煎熬与更久的道德纠结。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假想的情境题:“一辆列车即将装上九个人,如果你拉下手杆就能使列车变轨,但车同时会撞上另一个轨道上的一个人。那么请问,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没有什么选择比生死更加令人敬畏,面对这样的选择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心安理得。所幸,这样的情境只是假设,我们终究不必做出这样“残忍”的选择。这道题的意义,便是让人生感受、思考、探求“两恶”之间的选择。

在生活中,在现实情况下,我仍旧认为“为小恶”是更有之选。但这并不足够,如果有能力,我们应尽量去尝试弥补犯下的那一点恶。做出选择时的无可奈何不是我们事后漠不关心的理由与借口。不管怎样,我们的恶已成了既定事实,这无可争辩,也无须推脱,与其痛恨环境逼我们做出选择,不如勇敢担起做出选择后的责任。“为小恶”的含义不仅仅是选择时的择小而为,更是事后的“化小为了”。

不论是“两善”还是“两恶”之间的选择,都值得人永远地去探求。但在当今时代,我更愿尽我所能激发出“善”的最大光辉,缩小恶所带来的不堪与晦暗。

     

守望星空

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小道,幽密而诱人。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中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辩,并不算难,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困难在即,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火车轰轰地驶来,前路上有一群无数警告玩耍的孩子,作为铁道工,你有机会在这个歧路口使车改道进入废弃旧道,救下一群而牺牲一个守规矩的、独自玩耍的“好孩子”,是少救而全义,还是多救而失道,在两恶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者需择一。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到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循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则法度,做出最优的选择。又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可惜,人不能做计算机般精准无误,不能像上帝般全知全能,甚至不能像石头般无知无觉。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石心肠的汉子也经不住投江自尽,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面对相似的问题,儒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熊掌与鱼不可得兼,两者皆吾欲也,则如之何?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儿取义,这不是冰冷机械的答辩,而是撕心裂肺的呐喊。直面自身的所欲所恶,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藉由内心对善的向往,做出近乎本能的选择,正如在荆棘中穿行着寻找光明,在黑暗中徒然而坚定地追求希望。那是在人内心的天赋本能的指引下,冉阿让唱出的《我是谁》的畅快淋漓,基督山伯爵放弃复仇的爱的叹息,孔子在木车上怀着的深远目光。

康德看来,文明头顶上的星空与人们内心的道德律能让他长久深思而敬畏,当面对两难之择时,听从内心的道德,守望头顶的星空,深思、明辨、笃行,坦诚而真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