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

《论语》练习35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路遥专练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陈忠实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钱钟书专练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炼——周国平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名作精练:巴金《家》专练

刘禹锡作品精选精练

刘禹锡作品精选精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名作精练:阿城专练

从语言入手鉴赏古诗词

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老舍《四世同堂》主题专练

谦辞敬辞专题训练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2)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


(附答案解析)

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4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4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荐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B.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C “西汉”应为“东汉”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

4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D       公、候、伯、子、男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4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是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官员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官员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5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 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5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C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5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5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来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 “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5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B(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5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A (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

5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A(“拜”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

5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  在地理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5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A 午为马,未为羊。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  “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  “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D   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夺、黜都是免去官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