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十一)语文试题
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百校联考2020届高考全国I卷百日冲刺金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衔接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语文·押题卷(六)
全国卷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5月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4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5月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2020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十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通俗小说通过其建构、传递的文化知识,凭借其通俗化、故事化、传奇化、趣味化等艺术吸引力,借助商业化的刊印、翻刻、贩运、租赁、传抄对它的推广,以及民间说唱、戏文等对它的改编与搬演等,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
首先,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现在它们却被下层文人整合、演绎,转化成了适应社会大众阅读需求的通俗小说。与此同时,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知识也在被通俗小说编创者汲取、整合与改造后,成为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原本阻隔难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如历史演义小说就是史书记述与民间讲史交融互补的产物,神魔小说则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的,公案小说也是杂抄法家的诉讼文书、前代笔记传奇中的公案故事、公案类的小说话本、公案类的说唱词话等编纂成集的。这些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在建构这些取自官方和民间的文化知识时,由于更多地考虑民间受众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了民间“说书人” 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传播,因而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其次,明代通俗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叙事,使民众得以突破地域、方言的限制,在阅读、共享其建构的文化知识体系时,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历史演义小说通过对历代兴废征战的叙述,就把过去乃至数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输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获得了统一的载体,从而保证了具有延续性的历史想象,因此历史演义和大传统文化一起构建了汉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诚如章炳麟所言,因为有了历史演义,才“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而且历史演义还能达到“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的社会效果。
另外,明代通俗小说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它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互补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较深厚的民间基础。有学者曾以“三言”“二拍”为例,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它们所描绘的市民形象、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异动、城乡经济状貌,以及中世纪婚恋模式的突破等,真切地反映了明代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变迁。
(摘编自纪德君《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其“不通乎众人”的文体特征,一度为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所垄断。
B.神魔小说打破了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的阻隔, 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
C.通过阅读以书面语言叙事的明代通俗小说,民众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D.明代通俗小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进而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书面语言叙事,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B.文中章炳麟的言论,阐述了历史演义大多依据正史,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方面功劳很大。
C.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曾阻隔难通,这是文章论述明代通俗小说推动层间互动的前提。
D.文章论述“三言”“二拍”的文化史内涵,为明代通俗小说促进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明代通俗小说缺少商业化的推广或民间艺术的搬演,就可能削弱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力。
B.如果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
C.为了更多地满足民间受众的需要,在通俗小说创作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到民间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
D.普通百姓在阅读“三言”“二拍”这一类的小说时,容易受到小说中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加拿大艾伯塔省当地时间5月1日突发森林火灾。连日来,受高温和大风影响,火灾愈燃愈烈,不断失控,演变成艾伯塔省史上最为严重的火灾,石油重镇麦克默里堡几乎彻底被毁,8 万多名居民被迫撤离。截至5月16日,这场森林大火仍未熄灭,烧毁林区面积已超过2400平方公里。据媒体报道,为扑救这场森林火灾,艾伯塔省已出动100多架直升机、26架灭火飞机、150多件重型灭火装备。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获得的数字显示,如果我国发生这样的森林大火,全国可调动的、能用于航空直接灭火的航空器只有30多架。鲜明的数字对比显示了我国森林航空消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摘编自《中国森林防火做好迎接大火的准备了吗?》)
材料二:
2009-2016年我国森林航空护林动态图
材料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森林防护设备也大量地运用到实际的森林保护当中,飞机防护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航空护林还有很多问题。
外国用于护林防火的飞机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但是我国却只有40架;有的国家由政府财政补助扑救森林火灾支出的飞行费,而我国则全由林业部门承担,这个规定也在无形当中限制了使用飞机的数量。此外,我国现在航护用的飞机是由民航局临时租用的,不以护林为主,也缺少以防火为主的专业航护队伍,机组人员只负责驾驶飞行,需要另外安排人员担任观察员、空中施药灭火员,这样就很难达到航护应有的目的——侦察火情和灭火。
航空护林是森林防火中的一个手段,应当在地方防火中心(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是由我国的“护林防火区域领导负责”所决定的。而现在的航空护林,却由上级条条管理,航护飞机的使用由航站支配,这种体制就使防护手段同防护责任脱节,必然会引起诸多不便和矛盾。曾经就发生过由于指挥不当,两架直升机进入同一火灾事故地的事件,而且此时火灾事故已经基本被地面人员处理,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损失。
(摘编自《对于我国目前航空护林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材料四:
澳大利亚根据各自职能的不同,对航空护林人员进行了角色划分:一类是航护机组人员,另一类是地勤人员。每种角色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澳洲执行统一的培训标准,以利于今后跨州、跨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在培训结束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实地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为保障飞行安全,机组人员要接受航护培训,严格执行航护飞行条例,服从空中扑火指挥官的指挥。同时,地勤人员要在基地指挥官的指挥下,做好地面保障,确保地空通讯配合的协调一致。
澳大利亚航空护林基地多建在国家公园和森林火灾频发地区,基地配备了有关调度、通讯、气象、化学灭火、贮水等方面的设施设备,以满足航护作业的需要。地勤人员配合基地指挥官,完成化学药剂(如阻火剂、泡沫等)的混合、搅拌与装机、吊桶加水、物资的搬运等多项工作。同时,澳大利亚还在地势平坦的林区建立了许多简易机场和野外停机坪,并配备了简易的航护设备。
(摘编自《借鉴澳大利亚航护成功经验,完善我国航护管理机制》)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森林总航护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大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航空护林作用日益突出。
B.我国森林航护飞机飞行时间与租用的飞机架次并无显著关联,2016年两者比往年都有大幅增加。
C.我国航空护林租用的各类飞机架次由2009年的144架次增加到2016年的438架次,增长了2倍多。
D.2009年至2016年,我国森林航护飞机年度飞行时间总量出现过两次负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国发生类似艾伯塔省的森林火灾,以我们现有的救援设备,损失将更为惨重。
B.加强以防火为主的专业航护队伍建设,是有效提升我国的航空护林能力的重要举措。
C.为满足航护作业需要, 澳大利亚将航空护林基地建在了国家公园和森林火灾频发地区。
D.澳洲对航空护林人员开设统一的培训内容,以利于今后跨州、跨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6.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航空护林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在我试图破译家族的生命密码,悉数祖父、父亲、哥哥从事的职业的时候,那两个黑乎乎的家伙又浮现在眼前。又笨又丑,像两只大螃蟹,霸占了小小东屋的一大块地盘。哦,它们不就是祖父的油篓吗?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
祖父没留下一张照片,我现在已想象不出祖父的模样。但是我血脉之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我从下游完全可以想象到上游的景观。以我和哥哥的人品、性格推测祖父,他应该是一个正直、善良、厚道、本分、勤劳、节俭、不善交往、要面子的人,也是那类不服输、打碎牙往肚里咽的硬气汉子。如果上苍眷顾,他会成就一份家业。可遗憾的是祖父一生倒霉,贫穷和忧愁始终在追赶、逼迫他。但是祖父在逆境中的挣扎,特别是晚年在苦难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也不悲观绝望垮塌下来,使他的生命有了真正的质量。
我还能记得的为数不多的与祖父在一起的情景,便是蹚水过桥的情形。暴雨刚刚停歇,青龙山山洪狂泄,千军万马呼啸而来,杏花河暴涨,大水漫过了老石桥,站在这边的人满脸惶恐,等水位落下去。祖父等不及,他折了一根树枝子探路,战战兢兢地到对岸去,我紧紧扯着他的衣角。
我常常想起,并浮想联翩:河道是水的命,河水跑不出堤岸;而如果漫溢出来,那会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河水溢出堤岸对河来说是壮举还是悲哀?在梁邹平原上,更多的河流却是干瘦在河底,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给人以伤感、绝望。还有一种情况,大河的上游波澜壮阔,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大河两面的林木森森媲美吗?
祖父是一条河流,至少是一段河流,这段河流水面上不曾跳跃阳光的金斑,总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它也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当然更缺少滔滔激浪。但是它的下面,却有一股暗流涌动。
“批林批孔”那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长长的绒线围巾搭在胸前,大背头梳得锃亮,走路把手倒剪在身后,迈四方步。这位特有派的组长到了会场上更是与众不同,讲起话来口若悬河,震得村人一愣一愣的。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父相比,我没有了祖父高大结实的身板,没有了他熏黑粗糙的脸膛,没有了他的坚忍、苍劲、铮铮硬骨和无视俗世的孤傲。“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我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我,虽然还保留着祖父那独来独往的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离那块肥沃而贫瘠的土地越来越远,离祖父越来越远,我已退化成一副卑怯、猥琐的模样, 退化得一点不像我祖父了……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脚底生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父的敬意。
B.文章描写梁邹平原上,那许多干瘦在河底、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的河流,说明作者在梁邹人民的生活表象下发现了一些沉重的东西。
C.文章以“试图破译家族的生命密码”为开端,以真切的感受、独到的视角,追溯了祖父的往事, 具有强烈的情感和质朴的诗意。
D.文章巧设铺垫,作者开始以为祖父“自卑、软弱”,通过设置作者的 “意外发现”,自然引出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 。
8.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9.文中“我”破译的家族生命密码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褒字子渊,蜀人也,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于侨、华龙、柳装等待诏金马门。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德,皆召见侍召。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时汜乡候何武为僮子,选在歌中,久之,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宣帝召见武等观之,皆赐帛,谓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褒既为刺史作颂,又作其传,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轶材,上乃征褒,既至,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褒对曰:“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丽密;羹藜含糗者,不足与论太牢之滋味。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虽然,敢不略陈愚而抒情素!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管诵读之。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闵惜之。
(节选自《汉书·王褒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
B.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
C.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
D.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另一种指六部儒家经典。
B.《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其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故名《楚辞》。
C.太牢,天子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率,只有羊、豕,没有牛。
D.太子,指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由于立嫡立长,皇帝的嫡长子一般自动获得太子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褒初露锋芒,文才声名远播。他讲论六艺群书,广泛而详尽地搜罗奇异的玩好,征召九江人被公诵读《楚辞》。
B.王褒擅长写作,多次受到征召。益州刺史王襄曾召他作《中和》《乐职》《宣布诗》,皇上也曾召他作颂。
C.王褒善诵奇文,巧为太子治病。太子身体不适时,王褒奉诏进宫侍奉太子,他早晚用诵读奇文的方法为太子治病。
D.王褒为人谦卑,应召陈词委婉。当他接受为圣明君主得到贤臣而作赋颂的任务时,他态度谦逊,抒发衷情,作了赋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
(2)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宜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彩云归①
柳永
蘅皋向晚舣②航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③,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 夜永④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⑤,一句难忘。
(注)①彩云归:词牌名,柳永自度曲。②舣:船只停靠岸边。③风梗:风中之断梗。④夜永:夜长。⑤临歧:歧路,岔路。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故把临别称为临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一位行客,傍晚停船靠岸,夜宿船中,简要交代了时间、地点。
B.词人轻舟独泊,置身于幽静的夜色湖面中,从偌大空间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漂泊无依。
C.上片最后两句,词人从所见的水中浮萍和风中草木,联想到自己身世漂泊,发出 “断肠”之感。
D.这首词融绘景、抒情于一体, 全词未用俚语,语言高雅清扬,情感曲折委婉,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15.《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本词中“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深得其妙,请结合下片简要赏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形象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 、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 、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 ,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 ,浸润书香,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 )。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书香,放慢脚步,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休闲方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所畏惧 以退为进 修身正己 含英咀华
B.马不停蹄 以退为进 修身齐家 细嚼慢咽
C.马不停蹄 以守为攻 修身正己 含英咀华
D.无所畏惧 以守为攻 修身齐家 细嚼慢咽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撇掉左顾右盼、内心喧嚣的浮躁,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B.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撇掉左顾右盼、内心喧嚣的浮躁
C.撇掉左顾右盼、内心喧嚣的浮躁,在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D.撇掉左顾右盼、内心喧嚣的浮躁,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
B.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
C.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从容沉淀,感受书香。
D.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书香,放慢脚步,从容沉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这些年_____,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6·18”也被炒作成了一个“购物节”。每当这些日子临近,商家就会提前制定一些“低价促销”方案,并通过各类传播渠道广为宣传,刺激______。一些喜欢购物又爱跟风的人,在这个时候往往禁不住“低价”诱惑大肆下单。结果,买回家的衣服新鲜不了几天就丢进了衣柜,时间一久就成了闲置品;图便宜买回的家电,因为原有家电舍不得扔,也只是摆着好看罢了。遇到购物节,_______,从家庭理财的角度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浪费。
2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说说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根据这幅漫画写一则公益广告。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年轻妈妈小瑜(化名)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一张门诊收费票据,称自己带孩子到人民医院看病,赵医生为其开了0.19元的药,孩子服用后很有效,她非常想夸一夸这位医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
这个消息传出后,市民们纷纷转发,并评论点赞——
“这真是最便宜的良心药方,群众需要这样的医生。”
“一毛九分钱治好了病,这医生太好了,太有良心了。”
“这才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为其点赞!”
一时间,赵医生成了“网红”,医院也成了“网红医院”。对此,赵医生感到很意外,她再三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看到以上材料,你有何想法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B
6.①政府应加大对航护设施的投入,保证航护事业的发展。②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航护政策,对航空护林相关体制进行改革。③对航护飞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我国航护队伍的专业素质。
7.D
8.①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祖父的一生比作一段表面平静却又暗流涌动的河流。②内容上(形象上),形象地说明祖父沉重、忧愁和苦难的一生,更展现了祖父在逆境中的坚忍不屈和无视俗世的硬骨。③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祖父历经苦难的同情和对祖勤劳、坚忍的敬佩。④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与祖父水过桥的情形,同时也为下文中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做铺垫。
9.①这“生命密码”是祖父展现的勤劳坚忍、质朴、铮铮硬骨等美好品质。②这“生命密码”是祖父、父亲、哥哥等家族成员美德的体现和生活的结晶。③这“生命密码”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文化风格和精神力量,是促使一个家族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家风。
10.C
11.D
12.A
13.(1)神爵、五凤年间,天下殷实富足,多次出现吉祥的征兆。(2)在这时益州刺史王襄想在百姓当中宣扬风俗教化,听说王褒有贤才,请来王褒相见。
14.C
15.①主要运用了虚写或对写法。②这里词人不说自己想念伊人,而说远方伊人夜枕无眠,在长夜中思念着自己,运用了虚写或对写法。③这种想象的背后,是词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感慨,是对伊人真挚思念的流露。
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7.A
18.C
19.B
20.人为“购物节”层出不穷 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买回一大堆不急用也不实用的东西
21.(1)老人的儿女将老人拧成“麻花状”,拼命想榨干老人的积蓄。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了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2)示例一:家和万事兴,敬老要先行。示例二:对老人尽一份孝心,给社会添一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