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理解练习题2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
(《韩非子•心度》)
(1)管理国家,孔子主张 ,韩非子主张
(2)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1)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3.(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1)第一则材料中体现了孔子的 教育原则。
(2)结合第二则材料,请就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特点进行评析。
1.答案:
(1)仁政(礼治),法治。
(2)两者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如果一味施行仁政会纵容坏人,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严刑酷法,会使人害怕,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材料二:所以明君治理国家时,明定奖赏、民众就努力立功;刑罚严厉,民众就服从法令。民众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扰;民众服从令,奸邪就无从产生。
2.(1)“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2)孔子认为,①“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②“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③“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3.(1)言传不如身教或身教重于言传
(2)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能只说不做,要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②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是符合他的教育原则的。如果只说不做就会夸夸其谈,一事无成;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③孔子不仅用这个“君子”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体现君子风范。这对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鉴借意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道:“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4.(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1)第一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2)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的义利观。
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③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朱熹《论语集注》)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材料中①“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有什么不同?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交往原则?所依据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2)子游和赵普的“事君数”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解答】1.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安贫乐道)
2.①不反对在国家安定、讲求道义的前提下获取名利或富贵:②主观上,要坚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③客观(外部环境)上,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
5.
(1)前者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后者指与前者相应的具体礼节、仪式;
(2)儒家推崇礼,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推崇乐,目的在于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有由内而外的恭敬和顺。所以,孔子反对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视恭敬诚笃的内在的做法。
译文:
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尊敬他就用玉帛等礼器来祭祀,这就是礼;喜欢他于是就用钟鼓之声来奏乐,这就是乐。
6.
(1)适度;中庸之道。
(2)子游是从为人处事的角度着眼。认为服事君主不能繁琐无度,需掌握好分寸,维系个体独立和人格尊严,符合中庸的思想。赵普从为臣尽忠的角度着眼。认为臣子有责任劝谏君主,实行君臣之义,即使面临君主的责难也不退缩。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
参考译文: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 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补贴这些旧纸片,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7.(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注】①谷:指俸禄。
(1)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孔子主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评价和教育冉求的。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
(1)根据前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 的重视。
(2)结合材料,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有什么用意?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4)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1)材料一中“和而不同”的含义是 。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并评述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学说。
7.(1)致力于“圣与仁”,而不是为了做官拿俸禄。
(2)评价:孔子认为冉求为不学习找借口,学习态度有问题。教育:孔子认为冉求所说的“力不足”是借口,因为力不足的话会在中途停下来,而冉求现在是画地为牢。
译文:孔子说:“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学不到的。”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达不到那个高度和要求啊。”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而你是现在还没有开始走路。”
8.(1)学诗或诗教
(2)①子贡引用诗句,用以比喻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②皇侃引用诗句,用以表明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学问,可以增进彼此情谊,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
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裕而不骄矜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好。但不如虽贫穷但快乐,虽富裕却爱好礼制。”子贡说:“《诗经》说:‘切割,锉刻,雕削,磨光’,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孔子说:“子贡呀,这样才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你便能用在未来上。”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说:“切割,锉刻,雕削,磨光”。找到和朋友相处的方法,可以成群地聚居在一起探讨了。
9.(1)和谐而不同一
(2)①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以仁义为原则。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中主文是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之道的。(中道)②中庸之道要与“和为贵”的思想相结合。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是稳定天下之本,为人处世之道。“和而不同“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中和)③中庸之道的实行要稳健,执两用中。做事要适度,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
译文:
(1)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孔子说:“不分是非,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是损害德行的人。”
(4)孔子说:“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时的那种平和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不会太过,还算平和,不管是喜还是怒或是哀还是乐都不会很夸张很过分,那就是‘和’了。”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1)材料(1)中,“牛刀”喻指 。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1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①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徽子》)
②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蓬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季氏》)
【注】①史鱼:人名,卫国大夫。
(1)根据第①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 。
(2)请根据第②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材料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1)三则材料体现的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处世哲学 。
(2)材料一中,当礼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儒家的观点是什么?请说出观点并加以阐释。
10.(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2)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11.(1)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
(2)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观。我认为孔子的出仕观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参考译文:
①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么能不管。你原想不玷污自身,去不知这样隐居是忽视了君臣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应尽的责任,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②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12.(1)中庸之道(适度原则)
(2)材料一中更强调了中庸之道中的变通(通权达变、执两用中)的重要性。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包括执两用中的主张,就是在特殊情况下,要会变通,做出符合人之常情的判断,所做的事情才会合情合理。材料中,孟子认为关键时刻,为了救人性命,“义”比“礼”更重要。因为中庸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礼法的协调,做事要坚持礼的原则,但更要符合社会人生的常道,做到合情合理,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
译文: 材料一:淳于髡问:“男生和女生彼此不能直接用手接受,这合礼节吗?”孟子说:“合于礼节。”淳于髡说:“假使嫂子掉到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救她?”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援手救她,简直就是豺狼禽兽的行为。男生女生不能直接用手接或受,这是礼节;嫂嫂掉到水里伸以援手,用手救她,这是权宜之计,是变通的方法。”
材料二: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13.(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悉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2019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4体现了孔子 的思想。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
14.(6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材料二: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材料一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孔子对子路的两次评价有什么共同特点?从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15.(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篇》)
(1)在孔子看来,“知者”的主要特点是 ;“仁者”的主要特点是 。(每处不超过四个字)
(2)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文中的“荷篑者”是“知者”还是“仁者”,为什么?
13.(1)和而不同
(2)①“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②中庸之道以义为准则,寻求矛盾各方的协作与调和。③中庸之道适行于各个领域,如交友、为政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④中庸之道对当代建设和谐社会仍有要意义。
参考译文:
材料1: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材料2:“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材料3: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14.(1)升(登)堂入室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译文:
孔子说:“由的鼓瑟声,为何发在我的门内呀?”门人听了不敬子路。先生说:“由呀!他已升堂了,只是未入室罢了。”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15.
(1)灵动,沉稳
(2)是知者 他能从孔子琴声中听出言外之意,可见是一个知者;从文中他主张的“深则厉、浅则揭”可知,他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挑着草筐路过孔子门前的人,说:“有心啊,在击磬!”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硁硁的磬声!没有人了解自己,就专守己志算了。《诗经》说:河深就穿着衣裳涉过,河浅就提起衣裳涉过。”
16.(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17.(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1)请说一说你对第一则材料的理解。
(2)具体分析材料二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与材料一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
18.(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第一则材料中“周”和“比”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19.(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韩非子》: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
(1)管理国家,孔子主张 ,韩非子主张
(2)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6.(1)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2)①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是正确的。②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17(1)这句话阐述了孔子的交往观,即君子与人相处庄重持但不争强好胜,待人接物 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2)老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
参考译文:《论语》: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老子》: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不自见,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8.(1)“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2)党:类。仁:仁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类型。因此,观察人民的过错,便可知是否具有仁德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亦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根据,这里含有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法。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但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合群。”
孔子说:“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
19.答案:(1)仁政(礼治),法治。
(2)两者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如果一味施行仁政会纵容坏人,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严刑酷法,会使人害怕,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材料二:所以明君治理国家时,明定奖赏、民众就努力立功;刑罚严厉,民众就服从法令。民众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扰;民众服从令,奸邪就无从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