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论语》练习33

2020北京各区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作文议论文例文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散文阅读汇编

2020北京期末高三各区作文、微写作、语言运用汇编

2020北京高三西城区期末记叙文例文

2020北京高三期末丰台区议论文《我看流行语》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2020北京各区期末《论语》习题汇编

2019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论语》习题汇编

2020北京各区期末《红楼梦》6分试题汇编

2020北京高三各区语言运用题6分汇编(最无聊的新题型)

《论语》综合练1—6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门头沟、平谷、延庆文言文汇编

北京市延庆区2020年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西城、门头沟、平谷、延庆散文汇编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西城、门头沟、平谷、延庆古诗阅读汇编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西城、门头沟、平谷、延庆(语言运用、微写作、作文)汇编

高考64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校正版)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顺义区、通州区2019年高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朝阳高三6校4月联考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论语》练习36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清华附高三语文统练试题2020 年 4 月 22 日

2020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2020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2020.05


1  号文(一类上)   49


文化互鉴


余秋雨先生说:“文化以交流为胜业,以传播为使命。”我想此言诚然,但又为何要说以交流、传播为使命、胜业呢?难道是为了促使一家之言统率天下,硬要将文化之千姿百态统而为一吗?更甚至实行文化侵略?我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其真正的答案也许便存在于文化互鉴。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文化互鉴是人类历史当行之道,更毋庸置疑有其积极意义。

从古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原丝织品吸收波斯风格,演化出丝织物的全新魅力,明清的青花瓷将外国纹样融入其中,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采;到如今各国的设计师通过互联网、论坛,越发达的交通,相互交流、碰撞出艺术上的火花,使得一件又一件如“Y 形椅” 一般的作品相继问世。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艺术——从来都需要依靠文化互鉴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地球幅员辽阔,千姿百态,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基础上,各式各样特色不同的文化应运而生。从土黄色的大陆文明到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主张着安土重迁的慎重与主张着积极开拓的进取始终同时存在。它们所倡导的文化内涵理念、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高下好坏,各有长短,而我们又当如何能兼具两者之长,让艺术这一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载体更好地发展呢?我想其答案也许便在于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就像古时的织品、花瓷,当下的“Y 形椅”,兼取各家之长,方可为艺术之上的又一高地。

而更为重要的亦是:除了和平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一个文明处在面临巨大挑战与危机之时,也同样惟有文化互鉴方可谓济世之方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中流砥柱。是隋唐之前以鲜卑文化注入略带颓丧不能全面的推动中华发展的中原文化;是晚清之时以科学民主之启蒙思想、西方先进文化替换封建文化之中的思想积垢。在中华文化几千载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发展之困局,没有自身文化已有组成部分不合时代潮流之时,但中华文化因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仍未断绝?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向外辐射中华文化独特影响力之余,不断演化、更新,是文化互鉴帮助好一个民族不息, 直至今日。

荀子有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君子本性并非异于常人,但其之所以可以成为君子而非只是小人,原因是因为善于假借外物之力,充盈自身。我想文化互鉴也正是此意, 只有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文化艺术方可常出火花时有惊人之作,也只有相互借鉴不断取他人之活水注入自身,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历久弥新,在时代浩浩汤汤的大潮中永远保有一席之地,不为时代历史所弃。

 


2  号文(一类上)   48


文化互鉴


何谓鉴?关照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他国文化为鉴,可以知己之短长,继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何谓互鉴?即在文化多元的世界,各文化互相以对方为镜子观照自己,美美与共。不妨说,文化互鉴是文明多样性的催化剂,是多元世界共同发展的助推手。

实现文化互鉴,基础是“以彼为鉴”。若是“以邻为壑”“以彼为矛”,自高自大却从不


照一照文化这面镜子,本民族文化便得不到发展。假若邹忌不“窥镜自视”怎会有各国“皆朝于齐”的佳话?假若 1793 年面对马戛尔尼,中国不“极其周到”地将其打发,而是照一照镜子,是否《中国近代史》便不会写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同时,“以彼为鉴”也意味着否定文化虚无主义。他国文化这面镜子与本民族文化是平等的,设若照个镜子回家便把孔家店砸烂,那是自毁根基、是剥离继承谈发展,是空中楼阁。故文化互鉴,双方都应有尊重的态度,否则将带来文化封闭落后甚至“斩尽消绝”。

实现文化互鉴,方法是以自我为主,为我所用。细究文化多样性,不难发现,各国文化有差异是地理环境、历史制革等多种因素造就的。而能“互鉴”是因为异中有同,各个文化中有相似的实践活动,如中国人与北欧人都要造椅子,全世界都要吃饭“饱口腹之欲”。故能借鉴之时需关照“同”亦不能忘记“异”。试想,朱红色的中国式圈椅硬生生的放在黑白色调的简约客厅中,能好看吗?故“互鉴”且忌生搬硬套,而应深入了解他国文化继而取其中精华为我所用。如瓦格纳取圈椅意韵融入“Y 型椅”,如中国人根据菜品名特点以辣椒调味。

实现文化互鉴,重点只在“互”一字。若双方仅从一人开放国门,另一人闭关自守,我们的世界如何共同发展?开放国的发展甚至还将激其闭关国的“民族主义”狂潮,带来种族歧视甚至势不两立,隔阂日深。故中国不应关闭国门,坚持“以彼为鉴”的同时,更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中华文化成为他国文化的镜子。若世界各国均能如此,想必如兼具中国味与北欧风的“Y 型椅”,又辣又可口的中华美食等文化互鉴的优质作品将越来越丰富,为世界添一抹亮色。

以彼为鉴的包容态度,以我为主的具体做法,共同开放的姿态与行动推动文化互鉴,推动世界的文化天空更加明媚开阔。

 


3  号文(一类中)   46


文化互鉴


翻开历史书,不难发现,世界近代史的过程,就是世界各地间联系不断加强,各个文明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也即正是“文化互鉴”的过程。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所谓“文化互鉴”实则包含两个层次——一曰“形而下”的“器” 的层次,一曰“形而上”的“道”的层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器物层面的交流,是“文化互鉴”的底层根基——无论是千余年前丝绸之路上那车马上满装的香料、舟舱里满载的瓷器,还是今日我们看到的跨出国门的美食,都是“文化互鉴”的具象的体现,另一种更为抽象的层面,是隐藏在那一位位跋山涉水,将佛经传至中原大地的高僧背后,是隐藏在中式意蕴、西方造型相结合产生的“Y 型椅”中,也是隐藏在走向世界的“孔子学院” 的金字招牌背后,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互鉴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夜雨,潜移默化间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互鉴”总是双向的。“互鉴”给本民族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挑战,不加控制的“互鉴”,总是会导致更有扩张性的一方对另一种文化的压迫,挤压,中国历史上,接踵而来的外部侵略总是伴随著文化层面的殖民——虽然打着双向互鉴的旗号,可实则是单向输出、洗脑,这提醒我们:“互鉴”看似是完全开放的、自由的、包容的,但实则也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我接受你的文化,但我也有我的文化;我利用你的文化之精华,对我的文化实现发展、完善,倘若友之,在外来的文化中丧失了自己的根基, 反而是“小学而大遗”。

当下中国便面临这种困境——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却因其历史过了久远,反而成了我们难以真正贴近、继承、发展、向外展示我们优秀文化的阻碍,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故宫以“小清新”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到“非遗”以创新的形式创新发展,再到


“李子柒”有关中国的短视频在外国引起热潮。这些无不提醒我们,“器”与“道”在文化互鉴中固然同等重要,但我们也不可拘泥于“器”的形式,而阻止了中华文化中那些核心的、文化思想的传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合理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必然能使它更广泛地被世界所接纳。

古罗马人说,我们是同林之木,同坛之花——文化互鉴正起到类似的效果,把各个小的

文明的精华,融合成更加灿烂的“人类”这个整体的文明。

 


4  号文(一类中)   45


文化互鉴


习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上说:“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是的,文化互鉴可以丰富本民族文化,推动其不断发展,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应和外国文化互鉴。

文化分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这里,我说的文化互鉴是指思想文化的相互借鉴学习。

文化互鉴的产生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用文明史观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创造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从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丝绸之路,到以船只为交通工具的新航路开辟,再到如今以飞机为交通工具的全球化,我们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日趋臻善,是文化互鉴的前提,得益世界交融连为一体。我们才得窥思想文化互鉴之圣光。

思想方面的文化互鉴是可以丰富本民族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闭门造车是作茧自缚不可取,参差百态的各国文化是一泓活水,互相借鉴,可令本民族文化丰富生机。作为中国历史上占有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曾因僵化而使独尊地位受冲击。北宋思想家二程兄弟借鉴外来的佛教文化,解释儒家义理,汲取了佛教“心无外物”的精髓,又体现佛学自身拥有的修齐治平思想,外国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完善融合,使得宋朝理学的内核得以丰富,推动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经典学说。

思想方面的文化互鉴,可以助力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互鉴的过程,恰似各国文化互引火种,使本国文化之火燃烧更胜之余,亦使世界文化剧火不息的发展。中国近代西学东渐, 启蒙思想传入,最早只被当作资产阶级维新派伸张政治诉求的工具,后随之深一步借鉴启蒙思想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内核,将之与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结合,三民主义应运而生。而三民主义作为一种互鉴而来的思想文化,跨出国门,在檀香山、东京、兴中会、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文化,更多国家的人民被其中重视民生,五族共和等有普世价值的思想文化所打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因思想方面的互鉴而丰富发展,焕发生机。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文化互鉴,正确认识文化互鉴是前提基础,文化互鉴不是文化侵略, 后者中输入国文化和输出国文化,地位是不相等的,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外延。文化互鉴中,本国和外国文化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应在认可热爱本国文化基础上,尊重借鉴外国文化,如亚洲文明交流大会,参会国深入交谈,展开文化领域的合作,就是当今时代文化互鉴的实证。除了内化于心,我们也要外化于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工作,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思想文化,之所以在长时间文化互鉴中未被中和或弥灭,源于其拥有的韧性——如竹般柔软坚韧,不易打断,既不强硬的闭门造车,又不绵软的被互鉴的文化所同化,将其他国家文化互鉴作为养料,推动本国文化发展。我们应不断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文化自觉和自信。

让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互鉴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让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互鉴之举,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5  号文(一类下)   43


文化互鉴


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五彩缤纷,耀人夺目。对此,人类的态度与作为,不应视文化以侵略、吞并的武器,抑或要使文化统一而同化。世界的文化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互鉴中交融、发展。


 

结构简单了点

 

多年来,我们时常提到“文化互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文化互鉴呢?文化互鉴可以推动世界各民族、国家从固步自封中迈出,走近他民族文化,认知其他民族文化,以借鉴其美的眼光代替针对其陋的眼光,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从而才能在汲取、丰富中发展自身。中国曾在封建时代中排除其他文化的靠近,不仅沦为了井底之蛙,还饱受凌辱,但如今的中国敞开怀抱,借鉴其他国家文化要素,在文化传承方面将民乐与摇滚进行适当的搭配,更易促进民乐的传播;在经济方面,因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产品,更显其独特与创新,因而更受人们欢迎。而许多国外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也尝试着借鉴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在许多文化交流互鉴的流动下,各国人民走得更近,各国文化因互鉴走得更繁盛。


然而,文化互鉴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文化壁垒,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美国屡次将矛头指向中国的行为背后不只是特朗普的“胡言乱语”,实质是美国文化现象里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否定。美国未客观地看到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时团结一致,携手共进的民族文化精神,而片面地断定中国医疗设施差,这样只会导致美国面对无尽上涨的死亡人数。

文化互鉴的过程,要注意“互”的把握,若单方面的借鉴,极有可能走向趋同,因此“互”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在历史上,因单方面的借鉴而走向趋同的例子不在少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都出现过一味崇拜、模仿西方文化的现象,这样的状态不仅不是“互鉴”,更是失去借鉴的本质,而成为了模仿。最重要的是,在模仿其他文化中,已失去自我的珍贵文化,而失去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因此,文化互鉴的基础是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分了解、认知、自信,才能再借鉴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后,使世界多一份精彩。不然只能称之为是“一消一”的文化侵占,中国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与各国在文化互鉴的路上大放异彩。

文化互鉴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的相互交流,是使世界文化一加一的途径,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多样的方式。

文化互鉴之路,道阻且长。

 


6  号文(一类下)   43


文化互鉴


不同地域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对于不同文化让他们分隔,意味着疏远、独自发展,而文化互鉴者意味着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文化互需要互鉴,并以共同发展作为目标。

所谓文化互鉴,文化即为象征着地方传承的风俗、习惯,还可以体现在文学、艺术等各领域。互鉴不是只有一方向另一方学习借鉴,不是全盘接受,而是相互之间有选择的借鉴。

如今的时代是合作共赢的时代,文化互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融合, 每逢中国节日,不只是中国热闹非凡,其他国家也都布置出节日气息,共庆佳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也占据重要位置,是中国人民的庆贺时间。节日包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共庆节日,便是共同借鉴文化,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了解的方式,加固感情的纽带,让国家双方都有收获。

若是不选择文化借鉴,将有可能带来固步自封、鼠目寸光的结局,清朝时秉持“吾乃天朝上邦,无异于蛮夷之人互通有无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发展,忽视了外国的进步,盲目自大。没有文化互鉴,并非只有文化多样性降低的一方面后果。它也


将导致的是人民心中的思想落后,政府的自满,国家的停滞。

文化互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及借鉴、融合、发展。借鉴,需要理性,更需要对借鉴的东西充分了解,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中国人由于对它的不了解,而将它当做盐的替代品, 无异于极大削减了本身价值。融合,需要包容,更需要创新,不同的文化基因差异大,难免受到排斥,包容了他们的存在,才能接受并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文化,期间也需要不断改造、迎合大众,中国人将辣椒改造为“辣味十足”的美食,便是让辣椒成功融入了中式美食。发展,既是对文化的发展,更是让文化再次走出去。中国将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跨出国门, 走向世界,是让文化在其他地区进一步传播的发展。

文化互鉴,本质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命运共同体观念。物质互鉴可以促进文化互鉴。在艺术领域,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 型椅”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在音乐领域,外国正尝试用中国竹笛吹出田园牧歌风的乐曲;在电影领域,《功夫熊猫》融入了中国传统功夫。之所以在各领域开始文化互鉴,是文化自我丰富的需要,更源于人们心中“地球村”的愿景,唯有文化互鉴才能让各国亲密,唯有命运共同,才能让世界美好。

愿大家不断进行文化互鉴,促进世界繁荣进步。

 


7  号文(一类下)   42


文化互鉴


融合中国味与北欧风的Y型椅成为经典,美洲产的辣椒兜兜转转又重回美国............................................................ 在全球

化进程逐渐推进的今天,文化互鉴似乎已经成为趋势。

文化互鉴,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互相取之精华而回补自己的过程。地域差异使人类文化发生了分异,而如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将地域联系一下了拉近,为文化的碰撞交流提供了机会。不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你死我活,我认为当今的人们应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东风, 积极、开放地接触其他文化,通过文化互鉴来获得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互鉴,首先能为自身文化带来创新的活水。固有的文化自有其精彩纷呈,但因此而骄傲自大、固步自封则会让人陷入思维定式,时间一长甚至成为井底之蛙,对外界缺乏认知与想象,从而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尚雯婕创作歌曲《夜之缪斯》,将渔歌的悠长揉进法语的浪漫,精神的碰撞为传统民歌提供了新思路;再放眼于外国文化,如今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将东方儒家思想引入他国文化,这对于其他文化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流水不腐,文化的互鉴正是为原有的文化池塘引入活水,给予其创新的活力与动力,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例子有

 

同时,文化互鉴也让我们看到其他文化中的糟粕,从而以之为镜,反思检查自我。近现代的中国仍保存着部分封建陋习,五四青年运动让国人看到了西方的自由文化;而今日,疫情时期西方国家因自由人权而导致监管困难,则让我们反思生命与自由的博弈,反思自由的限度。对待他种文化,我们应保有理性客观的态度,窥其全貌,对于文化的糟粕不应不屑一顾,而是抓住反思自我的机会。


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新时代青年理应以全球化的,更高位,更全面的角度对待文化。文化互鉴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发掘优良文化,碰撞思想火花的好机会。我们应以中华文化为根,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包容而又凝实的整体,广泛了解外界文化,并化之为我所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应拥抱文化互鉴的未来。


8  号文(二类上)   41


文化互鉴


何谓文化互鉴?字面理解,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文化互鉴,亦不失为一种看清本民族文化、


老实规矩,


传承并发展文化的过程。

想要进行文化互鉴,需要至少三步。一曰借鉴,二曰融合,三曰发展。

借鉴是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基础。但很多时候,文化是一座城墙,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带着些许傲慢与偏见。只有当这座城以舒适的姿态敞开时,人们才更容易接受新文化。就如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辣椒的做法与功用后,它便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借鉴,很多时候就是模仿。

融合作为文化借鉴与发展的中间桥梁,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中国的茶传入美洲,就被西方人融合得很好,向茶中加入奶、糖,成为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特色饮品。相比而言,咖啡早期与中国饮食文化便稍显逊色,以至后来咖啡成为人们眼中的小资情调、崇洋媚外的代名词。融合,比模仿更深一步,是两国文化的取长补短,也是文化的各自让步。有舍有得,方能在文化融合中制胜。

发展是文化借鉴与融合好坏与否的检验,也是文化互鉴中最后一步。丹麦设计师设计的“Y 型椅”完美融合了中国味与北欧风,因此发展迅速,成为现代家具中经典之作。融合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所谓文化互鉴,“互”强调了这种交流借鉴是双方的,丹麦设计师汲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明式圈椅”,中国亦可学习北欧文化中休闲随机的风格。依赖于“地球村”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依赖互联网信息产业、交通的发达,使得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也使封闭的人们走出家乡,走出国门,这是文化互鉴的基础。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在教育中借鉴了前苏联的体系,在传统节日中亦有西方节日的加入,现在的文化互鉴中,我们更需要用一双雪亮的眼睛,去发现应该守护的文化,不应以互鉴为理由,丢掉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传统习俗,端午不只是吃粽子,中秋也不只为吃月饼……

文化互鉴,你我皆在参与其中。

 


9  号文(二类上)   41


文化互鉴


世界文明多姿多彩,各具魅力,却如的重瓣之花一样,各具特色的同时交相融合。这就是文化的互鉴,它让各文明如同宏大的交响乐一般奏出和谐动人的乐章。坚持文化互鉴,我们就能构建万邦和睦的美好社会。

文化间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自然产生的道理。汉有丝路,贯通东西,使各国经济、艺术、文化可以交流。唐朝更是胡汉文化融合的盛世。正是文化的开明,互鉴,造就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大同时代。时至今日,文化互鉴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融合中国丹麦风格的 Y 形椅,源自美洲却被中国食之道重新演绎的辣椒……我们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就连文化也在互鉴之中重放异彩。文化互鉴,不仅是一种主观选择,更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而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势而为。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互鉴呢?我认为其基础在于儒家尚“中”之道。中,即中庸。尚中便使人不偏激,时时葆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同时也指不走极端,而是理性客观的理解, 欣赏文化之间的不同。孔子有“子绝四”的原则,不主观臆断,不妄下结论,不固执,不偏激。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做到这四绝,才不会出现各种祸乱人世的极端主义思想,使文化之间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除此之外,要想在文化互鉴中,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就要有选择地,明智而理性地吸收借鉴其他文化,否则就会在文化的海洋之中迷失自我,丧失特性。当下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洋媚外,而不见中华文化千年而来的博大精深,实属不幸。而像启蒙学者们将《论语》中的仁义道德融进自己的学说之中,解放世人思想,亦或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学习西方民主法治精神,以破除封建制度的糟粕和对百姓的压制,这些都是明智的对于其他他文明“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

文化互鉴其实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命题,能做好这道题的人,不仅需要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还要有崇高的格局,故非有志与力者不能至也。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走在文化互鉴浪潮的前端,今日今时更是秉持着和平互利的思想,推进世界文化互鉴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所以坚守使命不忘初心,让我们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

坚持文化互鉴,愿人类文明多元统一,永远辉煌灿烂。

 


10  号文(二类中)   36


文化互鉴


无论是融入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意蕴与北欧简洁思想的“Y 型椅”,还是我国用引入的美洲辣椒创出无数美食,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融合,以及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常听到“文化互鉴”,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互鉴?鉴者,对镜而自视也。互鉴,便是两种甚至多种文化像照镜子一般看其他文化的优点而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借鉴他人的方法来改善自身。我们从小便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于人如此,于文化更是如此。因此,我认为文化当互鉴。


 

3段借鉴意识。

 

在当下全球被疫情侵扰之时,我们从中便已能清楚看出文化互鉴的重要性。当我国爆发疫情较为严重之时,许多国家相关医疗卫生人士远程帮助我国提供他们国家医疗经验中的独特治疗方案,以帮助使疫情得到更好的控制。在我国通过隔离、封城等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通过血清等手段治疗起到很好的疗效后,也向世卫组织及全世界推广我们的治疗方案与防控方式,派出医疗小组远赴意大利给予帮助与交流,使多国因应用、借鉴了“中国方法” 控制住了疫情肆虐。由此可见,文化互鉴为我们带来了更有效的医学治疗手段,更快速的对新冠病毒的认识的更新,也为人类抗击病毒的方式方法,提供了进步与发展的源泉。


相反,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中,以自己文化而自骄自傲,逆势而为,拒绝交流者,必将受到因自身文化的不足而带来的麻烦。美国自病毒开始后,政府不但不吸收我国面对病毒的经验,暂停中国通美航班,以邻为壑,以为这种利己主义的“闭关锁国”即可换来“独善其身。”然而最终却成为了百万人受到病毒折磨的国家。可见文化互鉴带来的是科学的方法, 理智的改进,是健康也是希望。

然而,文化互鉴并非“假冒伪劣”,亦非“照搬全部”,它不是抄袭,而是对他国文化的肯定,与对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改善自我,进步,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虽没有相同的文化,但我们却可通过取长补短,不断交流发展一个更具独特丰富文化之美的世界!

 


11  号文(二类下)   35


文化互鉴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而我国早已在 20 世纪便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存,才得以使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亚洲之巅,由此可知,文化的借鉴在其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衔接作用。


 

 

 

观点例子

,没有推

 

文化互鉴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被我们有才的厨师创造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而且它们已跨出国门,征服了外国人的味蕾,丹麦的设计师设计的“Y 型椅”,即汲收了中国明式圆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 成为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由此看来文化互鉴不仅可以改变食物,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借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文化借鉴可以促进企业的进步。如果你打开福布斯的富豪榜,位列中国榜首的不是马云, 也不是王健林,而是恒大集团的许家印。恒大集团能有现如今的辉煌成就,全部得益于许家印对欧洲企业文化的借鉴。21 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经营方式便是搞副业,说白了就是广泛撒网,涉及更多的领域,而许家印就学习到了这一点,将曾经的一个小企业变成了一个大集团,恒大冰泉、恒大旅游、恒驰汽车……可以说恒大在商界可谓是呼风唤雨,但是许多老板却没有在管理这方面学习欧洲,而是沿用我国传统的“从严治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很大程度上减少员工犯错的想法,当恒大取得成功,其管理运营方法也被各国企业所学习,这种企业文化的借鉴已然成为商界的主流。

文化互鉴可以引领潮流的发展,20世纪中期,当我国人民还在唱红歌时,摇滚教父的横空出世,可谓是将国人的音乐文化与世界接轨。崔健的成名曲《一无所有》其实在定义上来说并不是一首地道的摇滚,因为他在其中加入笛子、二胡等乐器,与吉他、电吉他、架子鼓纯组合做成了音乐,而这种音乐的问世立刻俘虏了国内歌迷的心,之后慢慢的,这种“混合风”已经成为国内音乐的主流当心。之后慢慢的这种混合风已经成为国内音乐的主流,当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首歌出后,彻彻底底地将中国摇滚乐推向世界乐坛,让世界音乐的主流偏向了摇滚风,甚至在其中还有说唱文化的植入,由此可见,当国外盛行的摇滚配上我国的笛子,加上黑人的说唱,正是这种大杂烩,文化的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潮流的改变。

综上,文化互鉴在当代社会已然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他在潜移默化的改改变着我们,而我们也在逐渐选择去接受。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存,让我们永远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12  号文(三类上)   30


文化互鉴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须过借鉴中用明式圈椅,设计出了堪称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Y 型椅”。中国人通过借鉴西方食材辣椒,开创了无数道珍馐美味。

作为文明的载体,人类是文明发展的单位。但是人类的力量是有极限的,越是发展,就越会意识到人类不可能兼顾到所有方面,每个文明也只能在一部领域内领先。所以,从别的文明借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步骤。

盛唐之时,万国来朝,各个国家都向中国派遣留学生,通过借鉴中华文化来发展自己的文化。清朝时期,列强侵扰,中国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挡不住坚船利炮。于星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中国向各国派出留学生,同时高价购买战舰,发展了自身的军事力量。人无完人,文明亦如是。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互相借鉴,各个文明就可以取长补短,增强实力,加速发展。

有人说:“借鉴是走别的文明的老路,一定是落后的,这样的话怎么后来居上呢?”诚然,借鉴本身不能让一个文明在该方面一下子发展到超越被借鉴者的地步。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文可从在同时结合自身长处,来达到“弯道超车”的就果。中国正是借鉴了资本主义,结合了社会主义,创立了自己的道路,才使经济极快的发展,跃升到义个极高的水平。借鉴并非抄袭,在借鉴中结合自身长处,就可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反观过去,在互相借鉴中,整个世界上的各个文明生产力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全人类的生活都变得更加幸福。在自身创新的同时,与不同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必将能“裨补缺漏, 有所广益”,从而使发展的道路不断延伸,给全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


13  号文(三类下)   26


文化互鉴


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逐渐多元化,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取精华,去糟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何能够流传至今,那是因为传统文化有内涵,反映了真实现象,社会实情,禁得起时代考验。而现在不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过度的关注了娱乐圈的饭圈文化,基至已经被洗脑。我们虽不反对这样的文化,但头脑必须保持理智,这些只是一些无聊消遣罢了,只有一些优秀的主流文化才能促进我们成长。

主流文化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它既能被我们认可,也能被国际认可,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一点点小小的优越性。丹麦设计师设计的 Y 型椅,也汲取了明式椅的精髓,这就说明我们文化是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一首著名的英文歌,曲子也是采用了张学友的《吻别》,好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能更加发扬光大,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那无内涵的亚文化应减少关注,将精力放在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不仅要多元化,也要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今国家日益强大,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关系,这些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我们也不惧怕将文化展示出来, 我们中国辣味十足的美食也深受外国人喜爱,以后我们也将融入更多良好的外国文化,也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代表了我们的内心思想和道德品质,只有将文化不断融合,才能不断磨合出顺应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将汲取外国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走向新高度, 也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强大的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