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送我到前沿包扎(zā)所去的通讯员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也不回答我的问题,脸胀得像个关公,讷(nè)讷半晌,才说自己是天目山人。
B.“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míng)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C.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jiān)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D.“那你为什么找了我这么久呀?”“嗳,乖儿子。我在德国,在波兰,到处找你,可你却在乌留平斯克。”睡觉以前我们就这样胡诌(zōu)着,只是我的心振荡得厉害。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在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著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气味让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这是作家老舍在小说《龙须沟》中的一段描述,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作品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乙)伴随着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各地的“龙须沟”“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园、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和消费者穿梭往来的美食街。这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卫生,更是百姓生活观念耳濡目染的转变。(丙)“这几年,咱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大家的习惯正在养成,”“老北京”老赵如是说:“引导民众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但绿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材 B.流连忘返 C.耳濡目染 D.一蹴而就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电影,创作者不但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关于心灵救赎的思考。
B.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己迈出前湾新区建设的第一步,搭起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C.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宄,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都有无数的照片和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任何人都可以用“随手拍”的形式向众人讲述自己眼中的故事,展示自己多彩多姿的生活。
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分为三个层级:①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利居”亦不是最高层次,②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③ ,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5.(6分)当代文化参与倡导“在参与文化中寻找语文,在研宄文化中学习语文”,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要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引起各界广泛讨论,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地方在于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与原课标相比增加了四倍多,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至72篇(首)。这样,教育部继2017年上半年将小学语文古诗文增至124篇(首),初中语文古诗文增至133篇(首)之后,终于将高中语文古诗文篇目落实下来,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扩增,全面兑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的“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的目标。
(《文汇报》/2019年2月2日)
(2)新课标的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特别重视古诗文教育”。有人则发出“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等疑问,甚至有人主张不要背诵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诗文。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主张。(不超过8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在阅读作品之前先不要去看评论,因为如果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判断,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阅读,除了尊重直觉之外,就是要多读,博览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让它更有条理。当它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诗歌、小说、历史、传记﹣﹣之后,撇开阅读,渴望在丰富多样、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辽阔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和情感包容了。真正的阅读,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他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受本能的牵引,要凭借自己所了解的一鳞半爪来创造一个整体﹣﹣某个人物的画像、一个时代的勾勒、一种艺术创作理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读者的审美和感知力进行熏陶和滋养。
一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生命情怀,满脑子各种想法。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运动。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
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是我们出于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前来领取冠冕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伍尔夫《普通读者•怎样读一本书》)
【乙】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阅读过程中,你必须自己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②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于两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因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
B.阅读是出于对世界、对作品的一种好奇心,也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C.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积极、主动,没有外力的推动,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阅读;读者越主动,效果越好。
D.电视等娱乐资讯也能起到动脑的作用,但外在的刺激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就会停止成长。
(2)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是个热词,是种趋势;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3)结合甲、乙两段,如何理解上帝对彼得说的“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7.(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跛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群。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胁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1)理解下列划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荷塘月色》“以譬喻之妙脍炙人口”;余光中先生却说“朱文譬喻不是舞女就是歌姝,未见如何出色”。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3)乙文中作者以一组近义词“荒芜”但不“衰败”概括了园子的特点,请结合这段景物描写谈谈如何理解“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这句话。
(4)甲乙两段画波浪线句中“另一个世界”的内涵有何异同?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墨宝堂记①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②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知效一官 | 效:胜任 |
B.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 | 驰:向往,追求 |
C.属余为记 | 属:通“嘱”,嘱咐 |
D.无所役其心智 | 役:压抑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有言语文章也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B.士方志于其所欲得 | 其皆出于此乎 |
C.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②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距京城己远。③冻雷:初春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1)本诗的体裁是 。“冻雷惊笋欲抽芽”的修辞手法是 。
(2)尾联“不须嗟”三字,有人认为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你更同意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0.(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难》)
四、作文(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译文:没有谁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材料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译文:做事一直到结束都像开始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材料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开始做得好的有很多,但能够善终的很少。
古代先哲的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民族振兴,这些智慧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解答】A.“胀得”中“胀”应为“涨”;
B.全部正确;
C.“老监生”中“监”应读作“jiàn”;
D.“胡诌”中“诌”应读作“zhōu”,“振荡”中“振”应为“震”。
故选:B。
2.【解答】(1)
C.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影响。用于“转变”不当,此处可改为“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等长期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2)
C.“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某某说”后面要用逗号。所以把“老赵如是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3.【解答】A.成分残缺,“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谓语动词残缺,可在“对校园欺凌现象”后加“进行了”。
B.语序不当,“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先后顺序颠倒,应为“积极对接、深度融合”。
C.搭配不当,“扩大……应用研宄”述宾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D.正确。
故选:D。
4.
①宜居、利居和乐居;
②仍没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③人与环境的关系才是和谐的。
5.
(1)新课标全面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
(2)示例1:应重视古诗文学习。①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对当代中学生依旧有现实的指导意义。②中学阶段是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高峰期,加强古诗文学习,将终身受益。
示例2:应适当减少古诗词背诵篇目,为学生减负。①只从数量上机械地增加古诗词的背诵篇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增加学生负担。②互联网年代,机械的知识获取变得轻松便捷,不一定非得通过背诵这种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解答】(1)A.由甲段“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品质”推断“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错误。
(2)①整体感知,明确主题。②注重局部,关注细读。③有理有据,注重思辨。④联系自我,思考价值。
(3)阅读本身就是乐趣。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阅读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7.
(1)①“寂寞”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②“坦荡”表现了野草荒藤长势自如,也写出了作者直面人生困境的坦然。
(2)示例:(1)譬喻精妙。
①“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温润,“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人”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荷花之神韵毕现。
②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感觉仿佛真的闻到了丝丝缕缕、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2)赞同余光中先生的看法。
①用“如”、“像”、“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点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明喻太直白,暗喻会曲折、含蓄一些。
②“出浴的美人”等譬喻显得庸俗、肤浅。
(3)①“荒芜”指的是历史给地坛留下的沧桑痕迹和现实的荒凉。②“不衰败”指的是满园蓬勃的生命力:蜂儿、蚂蚁等各自展现独特生命姿态;草木竞相生长。
(4)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精神家园。②不同:①朱自清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纯净淡雅、静谧美好的月色荷塘,是作者逃避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地拯救朱自清,他在短暂的解脱后又回归苦闷和孤独之中。②史铁生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充满生机的一方天地,是对自身生命和价值审视的世界,是给人生命启迪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地坛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解答】(1)D.役:施展。译文:而无处施展他的雄心与智谋。
(2)D.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A.连词,“因为”;介词,“用”。B.代词,“他们”;副词,表揣测。C.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靠他们来……”。
(3)A.由原文“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可知,“才能免于嘲笑”错误,是“仍然免不了被嘲笑”。
(4)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5)①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
②收藏古往今来的真迹非常丰富,他把这些都刊刻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屋子来珍藏着,并嘱咐我写一篇记文。
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共同爱好的东西,不外是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曼妙的声色罢了。有一个人,自以为高明,便嘲笑那样的生活,他弹琴下棋,收藏古代的书法绘画,有宾客来访,便拿出来夸耀观摩,自以为达到了至上的境界。但还是有人嘲笑他说:古代的人所以能够被后世所知晓,是因为有言语文章流传下来,琴棋书画的爱好又有什么意思?但对于这样的意见,豪杰志士也还是要嘲笑。他们认为士人应该以不朽的功名知闻于世,那种只说空话,而不能表现在行动上的做法,是不得已才那样做的。而所谓的功名,从才能只够担任一个普通官职,逐级上推,直到伊尹、吕尚、稷、契所经营的国事,刘邦、项羽、商汤、周武所争夺的大业,也就算到达顶峰了。但这种功名仍然免不了被嘲笑说:这种区区小事哪里值得一提,许由推辞帝王之位才是难能可贵的,孔子能够说王霸大业才算是博洽的。由此来看,世上的人互相嘲笑,还会有完吗?
当士人正有志于他所想得到的东西时,即使是很小的事物,他也会不顾生命、忘记亲人而追求的。因此有的人爱好书法却又得不到时,就捶胸吐血,奄奄一息,甚至掘开坟墓、凿开棺材来得到它。这难道是声色嗅味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吗?当他正喜好某物时,即使他自己也无法说出其中的体会,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嘲笑别人所喜欢的事物,就太过分了。
毗陵人张希元,家中世代爱好书法,收藏古往今来的墨宝非常丰富,他把这些都刊刻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屋子来珍藏着,并嘱咐我写一篇记文。我是四川人,四川有一句谚语说:“学习书法的人耗费纸张,学习医术的人耗费人命。”这句话虽然小,但可以用来比喻大事。世上有热衷于功名的人,将他从未经实践检验的学识,贸然地用在政事上,他对人命的伤害又岂是学医之人可以比拟的?如今张君有出众的才能,所处的地位低下却与其才不相符,终年逍遥,而无处施展他的雄心与智谋,只好通过书法来自我娱悦。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张君不是长久闲居的人,蕴蓄到了极点便能融会贯通,一定会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张君应该知道政治对人的伤害要超过医术,那么希望将我的话来作为鉴戒。
9.
(1)七言律诗(答“律诗”“近体诗”可以) 拟人
(2)答案一:同意前一种,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作者被贬夷陵,政治失意,诗题以“戏答”为名,轻松谐趣。首联和颔联写景,既有春风不到夷陵,初春花未开放的遗憾,暗喻个人政治失意,又写出了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的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对仕途仍然充满期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写自己早年志得意满为官洛阳,牡丹盛放,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不用嗟叹”,表现出善处逆境豁达自解的思想性格。
答案二:同意后一种,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首联写夷陵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颔联写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等待机会。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说曾在洛阳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不须嗟”为反语,前后对比,充满着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凄凉。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赏析:
《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表现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0.【解答】故答案为:
(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
(2)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暇)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羡)
(4)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重点字:榭)
(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