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流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因然由于① ,(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行词”,画一些“变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香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体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匮乏 风云变幻 毗(bǐ)邻
B.更叠 纷至沓来 记载(zǎi)
C.边陲 大相径庭 东渐(jiān)
D.边缘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免 考察 重心B.难免 考察 中心
C.难免 考查 重心D.不免 考查 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面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还,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戴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4.下列加点成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拼徕顾客
B.大气圈、水圈、岩石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季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位,有的在打…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5.下列各组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视栏目《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B.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C.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边和双边项目的启动显示,中国希望利用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力量,扩大政治影响力和战略挑战。
D.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6.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 ,画上者妙在 ,梦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笔墨淋漓 ③景象变幻 ④丘壑深邃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徳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有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徳行为、道徳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的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徳的全部,道徳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侧隐之心展开论述。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赠医师葛某序
明·宋濂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炎》,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既明载其悦,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夫医之为道,必志虑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也。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事大观之方①,他皆情愤,绝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无不精览。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血成缕,严曰:“此也,后三月死”聘君曰:“4也,气升而,中失其框;大司,烁金于炉②,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成生。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严曰:“此痰也,不治将“聘君曰:“非也,脉淫以,数复乱息;外强中干,两作福极,是之谓解㑊③。药之则痒,不药则刷”已而果别,治乃愈。一妇女有疾,每吐数升,腥独人;人进亦吵,严曰:“此寒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阳阴未,气爸血聚;其势方格,有攸处,是之谓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且生男。”言后辄验。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其可以世论否?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来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父子相传也。自传经者感于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焉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手哉!
葛生某,之钜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君子或不能具药,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师者欤!
注:①大观之方:即大观年间的《大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大官司令,金于炉:意为心火过大有伤于肺。③解㑊(xiè yì):中医指固无力、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事大观之方 事:从事,这里指学习
B.他皆愤惯,绝弗之省 省:明白,领情
C.药之则瘳,不药则剧 药:用药治疗
D.士君子或不能具药 具:全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医其可以世论否耶 若葛生者,其无愧占之医师者欤
C.自传经者惑于是非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则瞀瞀焉从之 至丹以卿为计,始速祸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证皆人/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B.之名医众矣/未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人神初/不其父子相传也
C.之名医众矣/未暖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同其父子相传也
D.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伯若许智藏/其治证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做医师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能“志虑微”“机颖明发”,即使父是医师,也一定不能把技艺传给儿子。
B.在对三个病人的不同诊断中,朱君没有一次失准,显示了他饱该医书后精的拉艺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严生和朱聘君为例,阐释了自己对“医不三世”的理解,驳斥了传经人和世俗百姓的错误看法。
D.文章以君子和朝的,侧面表现了葛生医术的高超和医的高尚,并认为他无愧于古人所说的大名医。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水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2)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烛照面龟卜,无爽也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全谷园,西香富石崇在洛阳的一及奢别墅,后荒。②王孙:借作者的朋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景物描写着重突出一个“乱”字,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前路因芳草而乱。
B.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寄寓深意,柔美的物象中寄高作者的情感。
C.下例在友人远去时,作名描了日暮长亭,荒草凄凉条的情景,借友人远离表达自身的凄凉落。
D.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哀伤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属婉约一派。
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林春草绝调”,词中借咏存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鲁人版教材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2)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雨,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倩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5)恩所加,___________;罚所及,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1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人教版数材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4)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间夜》)
(6)云中谁寄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远弄中开始体会爱。乡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腿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呼吸着同一的空气,需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紧紧地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全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使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场手,向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诗,为了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雅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刷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的兰花,遂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蓝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致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并,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连遍于世界。美因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朝于美国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学改革开放后批起的出潮,汹涌海,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鸣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责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最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20.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2.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上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清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鸟恋旧林,鱼思故;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24.阅读下面的材,根据要求写作。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判断。A项正确,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符合语境;B项对象不当,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应用“息息相关”;C项不合语境,“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应该用“栩栩如生”,多用来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D项搭配不当,“熟视无睹”不能带宾语;故选A。
5.D
【解析】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或逻辑混乱,最后一句的主语不明确;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C.搭配不当,“扩大”影响力是可以的,但不能“扩大”战略挑战,可以在“战略”前加上“应对”之类的动词。
【答案】D
7.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选项的具体内容分析判断,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都适合搭配,而A项的飘来与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修辞中“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所以选A。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C
9.A
10.A
11.D
12.A
13.C
14.A
15.①解释经书的人既已明确记载这种说法,又指斥它的错误,却又拿着“父子相继为业三代”来说话(解释),(这是)多么糊涂啊!
②(葛生)外出给人治病,决定病人生死,预见病情好坏,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明显,像灵龟占卜一样灵验,没有出过差错.
【解析】
【分析】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项, 具:准备,这里引申为购买,有的人无力购买药物。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同。B项,副词,加强反诘语气,可以翻译成“难道”/副词,表婉商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C项,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向”;D项,形容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A、D,“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B。参考译文:古代的名医太多了,我没有时间多加评论.象华佗、象徐嗣伯、象许智藏,他们治疗病证都进入了神奇的境界,从来没听说他们是父子相传的。故选C。
1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根据原文“虽其父不能必传其子”意思是即使做父亲的也不能做到一定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啊。A项,“一定不能”理解文意有误,应该是不一定能。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注意的要点①传:解释;既:已经;复:又;惑:糊涂②“出而治疾”省略句,补充主语葛生;出:外出;决死生:决定病人生死;验瘥剧:预见病情好坏;若烛照而龟卜:像用蜡烛照明一样明显,像灵龟占卜一样灵验;爽:差错。
参考译文:
古代的医师,一定精通三世的医书、药书.所谓三世的医书、药书,一是《针灸》、二是《神农本草》、三是《素女脉诀》.《素女脉诀》是用来诊察证侯的,《神农本草》是用来辨识药物药性的,《针灸》是用来祛除疾病的。不懂这三世之书,不可以谈论医道,所以编著《礼记》的人说:“医师如果不通晓三世的医书、药书,不要服用他开的药方。”注释《礼记》的人既然明确地记载了这种说法,却又指责这种说法不对,竟然以父子相传三代行医作为解释,多么糊涂啊!
医学是大学问,必须有志向、考虑问题深邃细致,聪敏超人、明察秋毫,然后才能行医,即使做父亲的也不能做到一定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啊。
我的乡里有个姓严的,三代人行医.他行医专事大观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其他医书都懵懵懂懂,根本不能领悟.又有个朱聘君,他家世代研习儒学,到朱聘君时才靠医术闻名,医家的各种书没有不精读的。
有一个少年患肺气上逆的病,喉咙里喀喀地响,响急了就吐涎,吐的血成丝.姓严的说:“这是肺结核.三个月以后会死.”朱聘君说:“不对。肺气上逆,以致胸中胀满,是中焦脾胃失去它的升降功能;心气亢盛,伤克肺金,就象在熔炉中熔化金属一样。这种病叫做肺痿。治他的病,他就能活命。”后来果真活了下来。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患寒热病.起初怕冷发抖,牙齿上下相碰,随后发热,厉害得就象在甑中蒸.姓严的说:“这是痰症,不治也马上会痊愈.”朱聘君说:“不对。脉太过形成了芤脉,搏动快又节律紊乱;外表强盛,内里空虚,病患已兴,正气衰竭,这种病叫做解佾。治疗可愈,不治会加重。”后来病情果然加重,经治疗才痊愈。
有一个妇女有哕病,每次吐涎好几升,腥气扑鼻,别人走近她也会作呕。姓严的说:“这是寒哕,原则上应用温法。”朱聘君说:“不对。阴阳失调,气血聚集;阴阳之势正在对抗,没有留止的地方,这种病叫做恶阻。原则上不必治疗,时间一久自会安宁,还会生个男孩。”他的话后来就应验了。
严生的医技传了三代了,而朱聘君却刚学习行医,但医技的高低差别就这么大,医师的优劣难道能用“世代相传与否”这个标准来判断吗?唉!古代的名医太多了,我没有时间多加评论。像华佗、象徐嗣伯、象许智藏,他们治疗病证都进入了神奇的境界,从来没听说他们是父子相传的。自从注释经书的人颠倒了是非,使《礼记》经文的意思隐晦不明,到现在已经三千年了。社会上求医的人,不了解医师通晓医书与否,只看到他们长久从事这个职业,就糊里糊涂地依从他们,别人问他原因,他就说这是编写《礼记》的人这样说的,这能行吗?
读书人葛某,他家是淮地的名门大族,对医道很明瞭,三世的医书都曾学习而且通晓。出师后给人治病,判定生死,检查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就象用烛光照和龟甲卜一样,没有差错。有的人无力购买药物,葛生就送给他们,不要药钱。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他,美名上传到丞相府,丞相赐给他七品官服,让他担任提举,主管各种医官之事。有病的人于是依靠他来活命。啊!象葛生这样的人,大概无愧于古代的医师了吧!
16.C项,“作者描绘了日暮长亭、荒草凄凉萧条的情景,借友人远离表达自身的凄凉落寞。”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和情感理解有误,“萋萋”在本词形容春草繁茂状,而无凄凉萧条之意,也不是表达词人凄凉落寞的感情。
17.①本词借春草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之情。上阕写曾经繁盛的金谷园后来人去园空,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蕴含了词人无限惆怅之感。②作者还借春草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下阕描绘了朋友离别的情景:芳草萋萋,草接天涯,蔓连长路,表现了诗人绵绵不尽的离愁。
18.自牧归荑 匪女之为美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世味年来薄似纱 深巷明朝卖杏花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19.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20.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1.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22.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3.A(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D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