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19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8北京四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四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8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西城铁路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2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青年;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1917年,36岁的周树人只是一位居京城的消沉的公务员,处在人生中最苦闷的一个时期。

他独自一人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一排僻静小屋中。每日依然要到教育部例行上班,回来后,便一人在这会馆中抄古碑。今日鲁迅博物馆还保存着鲁迅那时抄碑的墨迹,全部是用极端正的蝇头小楷抄,显然费时颇多,这正是鲁迅所谓“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鲁迅甚至给自己刻了一方石章“竢堂”,取了一个号“堂”,意思都一个,即“待死堂”。

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更重要的是,《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最为关键的事件是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

也正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笔名,这是承以前留日时期的“迅行”,加上母亲鲁瑞的姓而来的。“鲁迅”诞生了。

(1)下列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利 xī     B.居 zhé     C.抄 juàn     D.堂sì

(2)结合材料一,分析促成鲁迅由“沉默”走向“呐喊”的原因。

材料二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a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  b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征,他的创作证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师,他熟练地驾驭着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技巧,来展开生活的描写和形象的创造。

          c  ,它具有难于摹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的。

(3)根据句意,将下列三句话分别放入原文abc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统一

其中了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4)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对鲁迅小说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意蕴深厚,堪称中国社会全景式映照。

B.鲁迅小说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风格和感染力。

C.鲁迅小说笔法独到,不仅成熟老练且精准到位。

D.鲁迅小说属于世界,具有中国气派和普世情怀。

材料三

鲁迅对中国人的启蒙离不开他的国民性批判。他将隐藏于社会表面现象之下的丑陋的国民性揭露给人看,以此来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在“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里,鲁迅必定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使人犹如身陷荒原;这种寂寞犹如野兽的单独,而不是像牛羊似的结队,是力量的积蓄,而不是软弱者的联合;鲁迅先生的寂寞是充满战斗性和力量的。他的寂寞是对前进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众多人的明天的深思。

作为一个时代的呼号者,鲁迅先生扛起启蒙的旗帜,以“俯首甘为子牛”的奉献精神唤醒人们前行的勇气和斗志。他以笔为枪,向着愚昧开战;以己为柴,点燃火焰,驱走人的黑暗。

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践踏与删,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子  孺:幼儿

B.人  噬:吞

C.惧  惮:惧怕

D.删 刈:割

(6)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呐喊”有哪些深厚的意蕴。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按要求完成7~10题。

2.(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3.(3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跟

B.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知:管理

C.能谤讥于市朝                市朝:公共场所

D.请息交以绝                游:交往

4.(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孟尝君

A.鱼虾而友麋鹿B.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D.奚以之九万里而

5.(3分)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国家中游学的年轻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困住的地方么?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大王隐蔽得太厉害了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贿赂秦国?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

6.(8分)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霾两轮兮絷四马,   。(屈原《国殇》)

(2)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   ,靡有朝矣。(《卫风氓》)

(4)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5)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7)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9)诗歌讲究对意境的铺排,而意境的渲染,则得益于对意象的选择。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借助互文,以“   ”一句,拉大了时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开阔旷远的意境;而杜甫在《登高》中则选择了落叶意象,用“   ”一句渲染了一种雄浑高远的境界。

四、文化经典阅读,共10分.

7.(10分)《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你认为哪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依旧有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不少于150字。

五、阅读。共18分.

8.(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弟也。初,文五月五日生,时人以是日生子为五月子,不祥,故婴告其母曰:“勿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使文见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养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门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门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门,则可高其门耳,谁能至者!”婴曰:“善。”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有罪亡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皆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齐湣王二十五年,昭王召孟尝君为秦相。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止。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夜入狗窦,入秦宫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一鸣而鸡齐鸣,遂出关。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然孟尝君已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以此二人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乡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邹、鲁:指邹邑和鲁国首都曲阜,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也             举:养大

B.妾得君狐白裘        愿:愿意

C.卒以此二人之     拔:使……脱离苦难

D.始以薛公为然也      魁:个子很高

(2)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五月五日生              入秦宫中

B.必受命天                     而文代之立

C.而文代立于薛              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

D.于是秦昭王止              夜入狗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令若去此子                 我命令如果除掉这个孩子

B.更无他裘                        再也没有别的白狐裘了

C.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秦昭王后悔让孟尝君出关

D.乃渺小丈夫耳                 竟然是个矮个子男人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中,宾客尽羞之。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5)太史公在结尾传赞(“太史公曰”)处,对于孟尝君招揽门客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六、诗歌阅读。共8分.

9.(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七、阅读。共24分.

10.(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吟唱

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甲】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千,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乙】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装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了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乐平里:位于湖北省株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老生常谈)         B.掺和(融合)

C.精髓(精神)                 D.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人睡,感到非常苦恼。

B.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D.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3)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B.“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凤姐说黛玉像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有奉承之意。

C.“骚坛”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与《诗经》中的“风”并举,“风骚”泛指文学。

D.“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4)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5)第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6)第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八.作文.(50分)

11.(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红楼梦》第七回中,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代表一种压抑青春生命热情的思想。的确,青春不该冷然而过,但青春同样不该浮躁混乱。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结合《红楼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以“青春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2019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1)C.“誊抄”的“誊”应读作“téng”。

(2)结合“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最为关键的事件是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和最初鲁迅“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的原因,便可概括得出。

(3)C.第一处是对《呐喊》自序基本内容的介绍,填入合适;第二处填写要紧扣前一句“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中“精神”一词,填入“精神历程”,最合适;第三处从整段内容看,这是评价鲁迅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填入合适。

(4)A.“全景式映照”不够准确,原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明鲁迅作品反映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阶层,就是针对底层人民,谈不上“全景式”。

(5)A.孺:青年。从原文“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看,鲁迅先生的启蒙,是唤醒人们(主要是青年人)前行的勇气和斗志。

(6)以战斗的姿态消解个人的消沉苦闷;借助文艺作品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通过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人警醒;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按要求完成7~10题。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A.正确。

B.《史记》和《汉书》是纪传体。《资治通鉴》和《左传》是编年体。

C.正确。

D.正确。

3.【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与”应为“结交,亲附”。句意为: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4.例句是名词的意思动用法,以……为客。

A.名词的意思动用法,以……为伴侣。

B.使动用法,使……洁净。

C.名词做状语,每天。

D.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故选:A。

5.

C.被动句,蔽:被蒙蔽。译为:由这些看来,大王被蒙蔽很久了。

 

三.古诗文默写,共8分.

6.【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故答案为:

援玉枹兮击鸣鼓  (重点字:鼓)

暧暧远人村     (重点字:暧)

夙兴夜寐 (重点字:寐 )

明月楼高休独倚(重点字:楼)

多情应笑我   (重点字:情)

三杯两盏淡酒  (重点字:盏)

水澹澹兮生烟   (重点字:澹)

别有幽愁暗恨生(重点字:幽)

秦时明月汉时关   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

四、文化经典阅读,共10分.

7.答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说明孔子对“信”的重视。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要守信。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足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五、阅读。共18分.

8.1)B.愿,希望。译文: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

(2)D.副词,就。A.介词,在;连词,表承接。B.介词,从;介词,在。C.代词,他;助词,主谓间取独。

(3)A.若,你。译文: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

(4)始,起初;羞,感到羞耻。译文:起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列入在宾客的行列中,其他宾客都感到羞耻(或耻与为伍)。

过,拜访;客,把……当做客人。译文:孟尝君拜访赵国,平原君把他当做贵宾。

(4)起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列入在宾客的行列中,其他宾客都感到羞耻(或耻与为伍)。

孟尝君拜访赵国,平原君把他当做贵宾。

(5)作者在传赞中表达出对于孟尝君好客自喜讥讽(否定)之意。孟尝君广收门客,却不注意门客的为人品性,招揽来的哪怕是犯罪逃亡者,他也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待遇;结果使得孟尝君的门下多是暴力人员,听到一点嘲讽,就会做出屠城之举;他招揽鸡鸣狗盗之徒,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齿于与之为伍,所以其手下也没有真正得力的贤才,能够帮助他治理好国家。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作者才对孟尝君好客自喜表示讥讽(否定)的态度。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当初,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当时的人认为这天生子为五月子,不吉祥,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让田文见田婴。田婴见了田文后,恼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反问田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说:“很好。”田婴去世后,追谥他为靖郭君。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成了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齐湣王二十五年(前299),秦昭王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专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赶到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怕追兵赶到万分焦急,宾客中有个才能一般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逃出了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就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后面了,只好回去。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时,别的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等级的做法。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客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只不过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太史公说:我曾经路过薛地,那里民风强悍,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大不相同。我问那里的人这是什么缘故,他们答道:“孟尝君曾经广招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六、诗歌阅读。共8分.

9.(1)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注意此句诗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即使到了岁暮了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所以它不会忧心忡忡。

(2)写出了寒冬中,桂、楸都凋零了,只有橘树在中州盛开着。“独”是“只”、“仅仅”的意思。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橘树与桂、楸对比,强调突出橘树的坚韧顽强,品性高洁。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译文:

狂风呼啸,来自西北的陇首,朔雪漫天,由北往南袭来。

江南的桂树被催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

只有那凌霜的橘树在中州盛开着,枝繁叶茂,光艳动人。

本来就有不畏严寒的气节,即使到了岁暮了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

七、阅读。共24分.

10.

(1)D

(2)D

(3)A

(4)先是忧虑,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再是感动,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最后是高兴,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5)【甲】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以及比喻、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多用短促的四字词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乙】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吟唱”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交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6)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