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1)峥嵘岁月稠 ( ) (2)粪土当年万户侯 ( )
(3)枉用相存 ( ) (4)山不厌高 ( )
(5)少无适俗韵 ( ) (6)依依墟里烟 ( )
(7)烟涛微茫信难求 ( ) (8)栗深林兮惊层巅 ( )
(9)艰难苦恨繁霜鬓 ( ) (10)渚清沙白鸟飞回 ( )
3.今年6月21日是中国古代的夏至日,你想在微信朋友圈描绘景象,下面诗句中最不合适引用的一项是 ( )
A.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B.虽无薰风至,微凉满芳阴。
C.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D.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 ,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
A.在时间中体现出空间的节奏
B.体现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节奏
C.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
D.体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节奏
5.阅读《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完成小题。
分析第三次描写小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因肩膀上的破洞而被认出;他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
6.阅读下面现代诗完成小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③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到:“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④“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⑤“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⑥“你信不信?”
⑦“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⑧“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⑨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⑩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⑾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⑿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⒀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⒂“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⒃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⒄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⒅“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⒆“他弹断了多少根?”
⒇“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21)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22)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23)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24)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25)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26)“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
(27)“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28)“一千二?”
(29)“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30)“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31)“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32)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8.从故事情节上看,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有个过程,请作简要概括。
9.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十九①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后期,具体时间当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春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僭号称帝以后。
11.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明快B.瑰奇奔放C.清丽深微D.沉郁顿挫
12.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近体诗。
B.诗歌前半部分抽象地描写出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
C.“高揖卫叔卿”表现诗人“天子不得而臣”的傲岸性格。
D.诗歌后半部分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无比憎恶之情。
1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此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袁弘毅墓志铭
沈恩孚
①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以诗哭之,逾二月将葬,其孤以志墓请于孚。呜呼!君少予二岁而遽殂谢,予奚忍志君墓?顾与君为道义交数十年,又奚敢自诿?
②君讳希涛,观澜其字也,江苏宝山人,少与予同学上海龙门书院①。予及见其尊君霓孙先生,廉吏也。君性孝友,幼秉庭训,攻经世之学。值清廷变法,君已卓然有声于时,当与朋辈纵论中外得失,洞见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先倡办小学于其邑,邑之人既信服,则推而及之省。龙门书院之议改师范学校也,君力促其成。既与予东渡考察归,先后长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宏远。
③君勇于任事,发苍然矣而未告劳。自予识君而君已患咳,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稔君者自远闻其咳声,则曰君至矣。呜呼!今追寻此声可得耶!
④君在苏②则苏之学务无不兴,而复旦公学、太仓中学皆由君手造。其于本邑则凡举新政无不兴,而全邑之土地丈绘③由君告成。既仕新国④,官至教育次长代部务,则划全国高等师范区,悉本君素愿以为之鹄。方对德宣战,予主收同济学校自办。君在部援助尤力。洎不合于时而退,退而尽瘁于苏之学务,一如其未仕时。
⑤君起家寒素,久宦而囊空,时告贷以济急,有辄以给人要需,自谓我日处困乏,亦未遭绝粮也。足迹几遍海内,畅晓国情,复周历欧美,熟各国学制,以是凡所设施多切中事理。晚而孳孳⑤义务教育,未观成也而志弗衰。其他由君创议或为君所力赞者,未可以偻指计⑥。君既殇,邑之人怀君不能忘,将铸像事之,私谥弘毅。
(注)①上海龙门书院:今上海中学前身。②苏:苏州。③土地丈绘:土地丈量测绘。④新国:中华民国。⑤孳孳: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⑥偻指计:屈指而数。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予奚忍志君墓 (__________) (2) 值清廷变法 (__________)
(3)幼秉庭训 (__________) (4)悉本君素愿以为之鹄 (___________)
1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友袁君观澜之殇既 吾欲之南海,何如
B.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 其船背稍夷
C.晚而孳孳义务教育 号呼而转徙
D.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16.下列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澜先生的父亲是位廉吏,本篇墓志铭是受观澜先生的孤儿请托而作。
B.观澜先生认为立国的根本在于师范教育,主张龙门书院改为师范学校。
C.观澜先生民国时期曾兴办复旦公学、太仓中学,并任教育部次长。
D.观澜先生通晓国情,曾赴欧美考察各国学制,创立义务教育制度。
1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与予东渡考察归,先后长校者各二年,而君所成就日益宏远。
18.袁希涛(字观澜)先生是宝山县立吴淞中学的创始人,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袁先生的性格特点。
1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参考答案
1.怅寥廓 契阔谈䜩 惟觉时之枕席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患人之不己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寥廓”“契”“䜩”“惟”“姥”“患”。
2.(1)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2)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3)枉,枉驾;用,以;枉用,屈尊驾车以……;(4)满足;(5)气质、情致、性格;(6)村落;(7)实在;(8)使……战栗;(9)极,极其;(10)回旋。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全句翻译为“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2)粪土,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全句翻译为“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3)枉,枉驾;用,以;枉用;全句翻译为“屈尊驾车来探望我”。
(4)厌,满足;全句翻译为“大山永远不会嫌高”
(5)韵,气质、情致、性格;全句翻译为“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
(6)墟里,村落;全句翻译为“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7)信,实在,全句翻译为“(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8)栗,使……战栗;全句翻译为“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9)苦,极,极其;全句翻译为“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10)回,回旋,全句翻译为“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项,“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出自唐代徐铉《春分日》。这句话指的是春分时节,莺飞燕舞风和煦,春来处处百花香,所以不适合在夏至日引用。
故选D。
4.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考生应分析语段论说对象,然后联系前后的语境,要做到语气一致、语意连贯。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传统书法”,联系上下文,前面说“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后面说“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可见语段强调的是时间性,但不脱离空间,由此可以确定答案。
5.唤起读者对战争场面的联想,战斗的紧张激烈使通讯员无暇顾及衣服上的破洞,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与之前新媳妇没能给通讯员缝补的情节呼应,也浓墨重彩地表现出她对战士的深情厚意。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妙处的能力。
阅读文本可知,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故第三次细节描写不仅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6.《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华下腐朽肮脏的本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丑与美的强烈对比,构成了本诗油画般的艺术效果。
【解析】
【分析】
7.把人走动时帽子的起伏比成随着河水流动(将人的行走比作不安静的河水),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表现老少两位盲人行走的匆忙艰难,生活的忙碌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暗示下文老瞎子为弹断琴弦重建光明的奔波,与文末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增强宿命感)。
8.追逐谎言---发现谎言---认同谎言---传承谎言。
9.描述了老瞎子说书的精彩开场场面,从正侧两面表现了老瞎子说书技艺高超深受欢迎,并乐在其中,为下文得知真相后走出焦虑,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做铺垫。
10.题目源于老瞎子的师父的话“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生命在追求目标中才能找到意义。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只要活下去,就行了。那一根根断弦就像是人生不断奋进的历程。
11.B
12.C
13.诗歌前半部分运用浪漫的想象,展现出了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作者登上西天莲花峰,见到手把芙蓉,霓裳广带的明星仙子,并受邀登上云台峰晤见仙人卫叔卿,表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志向。后四句写俯瞰尘世,以写实的笔法描写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表现诗人关心国运、心系黎民的现实主义态度。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诗人风格的基本能力。
总览李白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奔放澎湃的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风神情韵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其诗歌风格为“瑰奇奔放”。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这是一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近体诗”错误,本诗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体诗。
B项,“抽象地描写出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有误,诗歌前半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D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无比憎恶之情”错误,诗歌的后半部分写出“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直接表达出无比的憎恶之情。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内容为“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这一部分是诗人大胆的想象,诗人用充满神奇色彩的画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表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志向。
诗歌后四句的内容为“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吃人的豺狼都封爵簪缨。”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这四句由想象转入写实,写出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14. 写墓志铭,写志,为写志等 正逢,遇上,碰上,正当等 通“禀”,承受 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总有的等
15.C
16.B
17.(袁公)已经和我向东渡海(东渡亦可)考察回来,先后(前后亦可)管理学校(任校长亦可)各两年,您的成就(完成的事业亦可)一天天更加宏阔辽远(高远亦可)。
18.孝亲友爱:“君性孝友”。
执着教育:认为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无论为官与否,均以兴教为务。
勇于任事:身患咳疾,坚守本职。
为官清廉:长期为官而家境清寒。
急人所难:虽处困乏也能帮助他人。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中的“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写墓志铭,写志,为写志。(2)中的“值”,正逢,遇上,碰上,正当;所在句子译为:正逢清廷变法。(3)中的“秉”,通“禀”,承受。在句中可译为“遵从。(4)中“素”,一向的,平常的,平素的,总有的,所在句子译为:都是按照袁君一向的规划作为工作的范本。
15.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句中的“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的“之”,动词,到,往。
B项,第一句中的“其”,代词,代“袁弘”。第二句中的“其”,指示代词,那。(此句出自《核舟记》)。
C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第一句中的“以”,介词,因。第二句中的“以”,介词,用;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来谋求逃脱。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观澜先生的孤儿”错误。原文“其孤”指观澜先生的遗孤,并非孤儿。
C项,“民国时期”错误。从文中可知,创建复旦公学、太仓中学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
D项,“创立义务教育制度”错误。原文“晚而孳孳义务教育,未观成也而志弗衰”说明义务教育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
故选B。
17.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句中,“既”,已经,……之后;“东”,向东;“长”,管理;“日益”,一天天更加。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细读文章,从文中“君性孝友”可看出袁观澜先生孝亲友爱;从“洞见立国之大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师范”“退而尽瘁于苏之学务,一如其未仕时”可看出先生执着教育,不在意官位的有无;从“君勇于任事,发苍然矣而未告劳”“自予识君而君已患咳,每与共事未闻其一日不咳也,又未见其一日以咳自馁也”可看出先生勇于任事,不辞辛劳;从“久宦而囊空,时告贷以济急”可看出先生为官清廉;而当别人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钱时,他则“有辄以给人要需”,从中看出先生急人所难,侠义豪爽的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袁观澜去世后,我写诗以吊唁他,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他的遗孤请我来写袁君的墓志铭,哎,袁君比我还年轻两岁,但却如此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怎么忍心为他写墓志铭呢?但回想与袁君以道义相交数十年,又怎能推辞这件事呢?
袁君的名希涛,观澜是他的字,江苏宝山人,少年时即与我在上海龙门书院一起学习。我得以有机会见到他的父亲霓孙先生,霓孙先生是一位清廉的官员。袁君天性孝顺,友爱朋友,幼时即遵从长辈的训导,学习治国利民之道的学问。正逢清廷变法,袁君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与朋友议论当时政策的得失,能够洞见立国的根本在于振兴教育,而振兴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训教师。于是先倡导在他的家乡开办小学,他家乡的人对他非常信服,于是将提倡兴办教育的措施推广到全省。将治国利民之道的学问改建成师范学校,就是袁君促成的。不久,袁君与我东渡日本考察,回来后,袁君和我各当了两年校长,袁君的成就也越来越恢弘远大。
袁君勇于任事,头发已经花白但从未说过自己辛苦。从我认识袁君时他已经患有咳嗽的病症,与他共事时,没有一天不听见他咳嗽的,也从没一天看见他因为咳嗽而萎靡不振的,和袁君熟悉的人从远处听到他的咳嗽声,就说袁君到了。哎,如今再到哪里去听到袁君的咳嗽声啊。
袁君在苏州,则苏州的学务就没有不兴旺的,复旦公学、太仓中学都是袁君亲自创办的。他在家乡凡是推行新政没有不成功的,而苏州的土地丈量测绘也是由袁君主持而取得成功。于是在民国政府担任官员,最高做到教育次长主持部里的工作,于是规划全国高等师范区,都是按照袁君一直以来的规划作为工作的范本。当对德宣战后,我主张收回同济学校由中国自己开办。袁君在教育部非常有力的进行帮助。等到因与时议不和而辞职,辞职后就专心于苏州的学务,就如同他没当官是一样。
袁君出身于贫寒之家,做官时间长但没有什么积蓄,急需用钱时经常靠借贷来解决,有钱了就借给急需用钱的人。自称我天天处在缺钱的状态,也没有吃不上饭啊。袁君的足迹遍布海内,对国情清楚明了,又游历过欧美各国,熟悉各国的教育制度,因此她所规划的事情大多符合事情的机理。晚年则对义务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没有看到成功希望也没有悲观。其他由袁君创议或被袁君所鼎力支持的事业,用双手也数不过来。袁君去世后,乡亲们因为怀念袁君,将要铸造雕像来纪念他,同时私谥袁君为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