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可以“在树上”,作文必须讲章法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含答案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2含答案

环环相扣显匠心 塑造自我寓深意

如何规避高考考场材料作文拟题失误

2020年高考低分病文名师升格示例(一)


生活可以“在树上”,作文必须讲章法



2020年8月,浙江省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说其晦涩难懂,故作高深,不接地气,不应该获得满分;有人说其逻辑严谨,说理到位,体现了高中生作文中少有的思想性和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获得满分无可厚非。


其实,这并非第一篇引发争议的高考作文,从2001年高考江苏考生用古白话写就的《赤兔之死》,到2003年高考陕西考生创作的全文仅209字的诗歌《无题》,到2007年高考被江苏省阅卷组组长“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初评37分,终评54分),再到2009年高考湖北考生写的让部分阅卷老师直呼“看不懂”的《站在我家的门口》……这些作文都因为获得高分甚至满分而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高考作文评分究竟有没有标准?难道仅凭几位阅卷老师的好恶,就能决定一篇作文的分数?今年随着这篇《生活在树上》的出现,类似的质疑再次被引爆。


那么,高考作文评分究竟有没有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一篇作文要想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就必须合标准、讲章法。本文在客观分析《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的基础上,为大家详细解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期让大家对其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进而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进行高考作文备考。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评析/

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1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2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3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文章围绕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论述,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内容充实,较多引证各种名人名言,表达学术化、陌生化,这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也绝非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不过,这篇文章的文字比较晦涩,这既是其备受诟病之处,也决定了其不是一般同学所能模仿的。因此,这篇作文本身不具有典范意义与示范价值。


既然像《生活在树上》这样的满分作文不是大家学习的对象,那么大家如何才能写出让阅卷老师青睐的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呢?这就需要大家熟悉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并透彻理解根据大纲制定出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因为这样的评分标准就是阅卷老师手中衡量一篇高考作文好坏的“尺子”,符合评分标准的作文自然能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不符合评分标准的作文自然会被打低分。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来熟悉一下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


1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但用词比较生僻、晦涩,“嚆矢”“滥觞”“振翮”等词语,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不过,这些词都用对了地方,可见考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2 第二段主要分析为什么要生活“在树上”而不是“飞上天空”,文字一正一反,体现出理性精神;第三段通过引用麦金太尔的话突出个体与家庭、社会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角度阐释“在树上”生活的现实意义,表现出考生融追求理想的热情与辩证思考的冷静于一体、兼逻辑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于一身的良好素养;第四段对前面两段进行小结,进一步强化中心论点。


3 论述个人同家庭、社会的所谓“分歧”的统一性,强调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成就自己,体现出考生对问题认识与思考的深度。在文章构思上,也完成了由分到合的过程。


高考作文考试大纲>>


高考作文考试大纲是高考作文阅卷的指导性纲要。在文体要求上,高考作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在评分点上,它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针对不同考区,也许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所包含的点不尽相同,但下面列出的基础等级的6点和发展等级的4项16点基本包含了所有考区的要求。


一、基础等级


1.切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二、发展等级


1. 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 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1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意


12见解新颖 13材料新鲜  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色彩


高分作文评分标准>>


柳永因“高考”落榜,填了一曲《鹤冲天》发牢骚,得罪了宋仁宗,被拉进了科举“黑名单”。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高考作文何尝不是“奉旨填词”?高考作文所奉之旨,即明确的命题要求和指向,譬如命题规定的论题、指明的文体、限制的作者以及读者的身份。除此之外,高考作文所奉之旨,还有阅卷老师之旨。


虽然每年高考都有一个指导性极强的高考作文考试大纲,但在高考作文阅卷场中,由于高考阅卷的特殊性及每位阅卷老师的见识不同等原因,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也存在着差别,有可能两个阅卷老师判定同一篇文章的分数相差甚远,这样的文章会进入“三评”,有的甚至会“四评”。所以,要想获得作文高分,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用在阅读文学作品上是对的,但不宜用在高考作文阅卷场上。因为你的作文只会被两名、至多三四名阅卷老师阅读,而且只是一次性阅读,没有读不明白而反复再读的道理,加之阅卷老师的阅读趣味不尽相同,所以,高考作文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能让阅卷老师迅速读懂并把握文章的主旨;二是必须抓住所有阅卷老师共同的趣味,从理论上讲,只有征服所有阅卷老师,才能征服评阅你卷子的那两三位,否则你的文章便有被误判的可能。一言以蔽之,高考作文就是要结阅卷老师之欢心。


第二,高考作文阅卷场犹如流水作业的现代车间。“工人”们阅卷任务重而阅卷时间紧,“90秒钟定生死”一点都不夸张。虽然有评分细则,但阅卷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按评分细则一一对照阅卷。阅卷老师评分最重要的依据是整体感知,尤其是靠自己的阅读初感。因此,你写的高考作文必须是清晰的,形式上是美得“逼人的眼”的。否则,这篇作文便有失分的可能。


第三,结阅卷老师之欢心并非全无原则,高考作文首先是文,既然是文,就得遵从文之为文必要的章法。钱昌照《論文》曰:“文章留待别人看,晦涩冗长读亦难。简要清通四字诀,先求平易后波澜。”其中“简要清通”可谓为文之基本法。措辞简明、意思扼要、语句清晰、文脉畅通,是必要的。作文是给人看的,不是为了糊弄人的。倘若为结欢心而故弄玄虚,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第四,研究高考作文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制定角度限于文章本身,没有考虑阅卷老师的人为因素。


2.高考作文的评分体系略显复杂、琐碎,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任何一个阅卷老师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评分体系中的每一个点去给分。


3.从纵向上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逐年简化,这也说明,简单而有效的评分标准是高考作文评卷所期待的。因此,笔者在研究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和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考高分作文的五级基本指标。换句话说,笔者认为一篇高考高分作文至少应符合下面五级基本指标。


一、切题


写高考作文,“切合题意”是命题者的第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方向。面对作文题目,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审题不当,作文就只有降到四档、五档去了。高考作文就是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如果考生把“镣铐”扔了,就不可能得到高分,因为阅卷老师要看的是受限制的“囚徒”的美丽,而非自由的“舞蹈家”的美丽。


因此,写作高考作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切合题意”,即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比如让考生就“个人愿景与家庭、社会的预期之间的落差或错位”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考生可以谈这种“落差或错位”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但如果由“个人与家庭”游离开去,大谈“个人自由”“家庭责任”“社会使命”之类,就偏离命题者的设计意图了。


二是切合“注意”。作文题目中“注意”部分的要求,都是明确限制的,如果违背这些要求,那轻则扣分,如字数不够;重则满盘皆输,如立意庸俗甚至反动,那就很危险了。在这里,我们提出三个切题要求:


1.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目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


2.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目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


3.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体现作文题目的命题寓意。


下面,笔者就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做切题分析。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命题看,有以下要求:


1.文体要求:发言稿,须符合发言稿格式。


2.论题要求:“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关键词是“最”,“最”字意味着不仅要选择其中一人谈自己的感触,最好还要有比照,也即为何选择此人,而不选择另外两个人。


3.交际语境要求: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听众是同学。


4.命题语料重心:齐桓公善于纳谏,能够包容并重用管仲;管仲贤能,不愚忠于公子纠;鲍叔牙知人并让贤。


所谓“切合题意”,就意味着以上四方面的要求都要遵从。如:


各位同学:


大家好!齐桓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而重用管仲,管仲助齐桓公不费兵车而九合诸侯。此二人者,一人深谙君王用人之道,一人有荡平天下的谋略,但在这段历史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慧眼识人而又甘居人下的鲍叔。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无疑是管仲的伯乐,这种精神我们不妨称之为伯乐精神——既能发掘他人潜能并为这种潜能找到发展空间,又能在必要之时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伯乐精神恰恰为现代社会所需要。


现代社会,个人意识渐渐觉醒,每个人都努力地打破自己能力的天花板,渴望成为名垂青史的千里马,但愈发激烈的竞争也催生了很多的“失意之人”,苦于机会有限,即使才华横溢如周瑜,也会与命中注定的那个诸葛亮相逢,进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但请记住,成就伟业并非谋臣或将军的单一作用使然,伯乐的价值也许更为重大。


……


我们老说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是中国梦,但并非简单的“各干各的”就能成就中国梦。奋斗时,我可以是千里马;必要时,我也可以是伯乐——这才是“汇聚中国梦”的正解。


——摘自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千里马”的伯乐精神》


文章始终扣住鲍叔“慧眼识人而又甘居人下”的论题展开论证,也符合发言稿的文体格式,为“全扣”。用命题材料中明显的相似语句点题,紧扣论题,干净利落地点出鲍叔让自己感触最深的理由,做到了“明扣”。“现代社会”一段点出伯乐的现实价值与意义,论证为何对鲍叔感触最深,不枝不蔓,论证与论题有内在逻辑关联,是“实扣”。


又如,2020高考,面对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材料作文题,一考生这样写道: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的确,正如电影《阿甘正传》中所说的那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尽管面对事物进程的未知性,我们难免显得渺小而无助,但我们绝不是那随风飘荡的柳絮。我们面对难以意料的事物转折,依然可以以砥砺博锋刃。


事物发展的进程是宏观的,这便意味着我们生来便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发展节点控制于股掌之间。于是,许多重要的转折都会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到来。然而,我们本身又时常是这些事件的参与者,我们虽难以预料这些转折,但这些转折的发生与我们的参与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因而,我们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所看到的,不应是自我的缺位与无能为力的无奈,而应是宏观之下的个体的参与。


……


重要的转折与平凡而普通的细节时常相依相生,我们可以透过宏大叙事的玻璃,看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周身之物。当我们伸出改变之手时,我们的力量虽小,但这已足够确证自我存在之意义。我们生来便不为改变什么遥远的、重逾千钧的事物,而是在近旁的、触手可及的改变中照见自我。


有我,物自着我之色。


——摘自2020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有我,物自着我之色》


考生在文章第二段提出,“我们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所看到的,不应是自我的缺位与无能为力的无奈,而应是宏观之下的个体的参与”,扣紧材料并点题,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结尾处,考生指出,“重要的转折与平凡而普通的细节时常相依相生”,暗扣材料,指出在近旁的、触手可及的改变中照见自我,使世界着我之色彩,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再次点题,使得文章主旨鲜明。


二、清通


高考作文不能像某些作家的手稿那样写得龙飞凤舞、个性尽显,而应做到清通——清爽通达,让阅卷老师在半分钟的时间内就能把握考生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等亮点。为此,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主旨明确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文章正是这样,不管多少文字,最后要表达的主旨最好浓缩在一句话里。如《围城》几十万言,最后汇成一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几十万言,最后汇成一句:“生命不能承受的是轻而非重,实际上生命恰恰是因负重才有意义。”高考作文自然更应如此,800字最好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句。


主旨句或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结尾,或在某一段段首,或独立成段。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且主旨句的表达要清晰而机智,让阅卷老师一看便有拍案之感,所谓“一语中的”是也。切记,“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种朦胧美不适合高考作文,因为阅卷老师可没有江州司马那份耐性。


2.结构简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以曲为美,这固然是对的,但就800字的白话文章来说却不宜太过跌宕,弄成迷宫。为了让阅卷老师能迅速把握,文章结构最好简化,或是清晰的并列式,或是清晰的层递式。文章层次以四层或五层为宜,三层也可,但略显单薄,而层次超过五层就显得头绪太多。此外,文章各层次间最好还要有清晰的过渡句。


3.语言干净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一切东西最后都落在表达上。而表达是为了让读者读懂,故而会写作的人心中始终有个“假想的读者”在,并视读者如上帝,处处替读者着想。因此,高考作文的语言首先要求表述干净、句子短小、成分清楚,让阅卷老师一看便知其意,而不需要“回读”。要知道,“回读”一次阅卷老师或许还能容忍,次数多了,恐怕就要下判断了:此文语言含混不清。如下面这段文字:


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不可磨灭的纪念……


没有铺满玫瑰花的红地毯,也没有震耳欲聋的掌声,历史悄悄地落下帷幕,而我却用清纯的心灵去装载这群君子的幽雅淡香,澎湃激情,去深深纪念他们,让他们永远似火凤凰一般不断涅槃重生,如荆棘鸟般在刺破心脏时唱出世上最美妙的歌,让他们的价值追求在熊熊烈火中燃放,也点亮我的生命,化为我生命中那扣人的心弦……


心弦上的焰火,我永生守候……


——摘自2005年高考广东卷低分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这是一篇典型的披着华丽外衣的“假大空”作文,初读似乎“文采飞扬”,文化积淀“深厚”;细品则感觉文章生搬硬套、堆砌辞藻、无病呻吟。“心弦上的焰火”到底为何物,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想以华丽外表来掩盖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的侥幸心理是要不得的。“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此语是对做人、作文的最好忠告。


清通之中,结构层次的通达是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以下三篇作文的提纲来进行评点。


题目一


1947年7月11日,一個爱达荷州的农民写信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也叫阿尔伯特,并问爱因斯坦能否写几个字,作为“护身符”来激励儿子的成长。7月30日,爱因斯坦为他写了下面这句话: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出于个人的雄心或仅仅纯粹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源于对人类和客观事物的爱和献身精神。


爱因斯坦这封信虽只有一句话,却意味深长,启人心智,具有永恒价值。


那么,你对爱因斯坦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请结合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对此,一位考生这样拟写作文提纲:


第一段:固然,个人的雄心和责任感可以激发向上走的勇气。


第二段:然而,雄心往往熄灭于梦想实现之时,责任感往往消失在自觉责任已尽之日。


第三段:因为,雄心只是为一己的梦想,责任感只是外在的要求。


第四段:其实,真正的价值源自对人类的爱与对客观事物的献身精神。


第五段:因为,一滴水只有放归大海,才永不会枯竭,因为天地万物与我为一体。


结尾段:故而,放大一己之格局,将看到生命更敞亮的模样。


从考生拟写的提纲就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架构是逻辑清通、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考生先承认“个人雄心和责任感”的合理性——批判对方观点,原则上应该先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这本是论辩的教养;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之后,一个转折,提出命题:雄心和责任感是不持久的;接着是原因分析,批驳对方观点,再提出下一个命题,复又论证之;最后结尾谈“爱和献身”的意义以及建议。整个提纲,起承转合,尽显清通。


题目二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有人赞成米兰·昆德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负重前行,这样才会真正获得成功。也有人反对他的观点。


如果就此组织一场以“必须负重前行/无须负重前行”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对此,考生甲列提纲如下:


必须负重前行


第一段:生命所负之重,非为名利,而为责任与使命。


第二段:无名利之重,固然可得自在,但无责任与使命之重,自在便是放纵。


第三段:为此,生命欲戴崇高之王冠,必承其重。


第四段:生命须负重,也在于克服人性怠惰、怯懦、傲慢等弱点。


第五段:天地万物皆负重前行,天道如此,况人道乎?


第六段:人类历史的辉煌,皆负重前行的结果。


第七段:古今卓越的思想家乃至宗教家,无不认同生命当负重前行。


结尾段:当下犬儒风气盛行,亟须大力倡导负重前行的价值取向。


考生乙列提纲如下:


无须负重前行


第一段:何谓生命前行之“重”,乃贪嗔痴慢疑五毒。这样的“负重”将使生命向下行。


第二段:生命所负之“重”不是责任与使命,因为责任与使命是助推生命前进的力。


第三段:生命的宗旨在于舒展与自由,无须负重前行。


第四段:自古及今,多少才人士子毁于心灵所负之重。


第五段:儒、道、佛三家皆寻求安静自在的生命状态。


第六段:当下时代已不堪重负,人类放下包袱,已迫在眉睫。


第七段:人生需要向上走,需要的是向上的助推力,而非向下的重力。


这两份作文提纲,也是尽显清通的。清通的结构逻辑,其实是类推、对立、因果等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追问的安排。另外,在辩论中,厘清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只要细细阅读这两份提纲,是不难发现这些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充实

 

为文清通,则“言之有序”;而内容充实,方可做到“言之有物”。古人写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猪肚”就是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饱满。

 

高考作文在切题、清通之后,征服阅卷老师的第三招就是充实。充实能显示作者丰厚的积淀,而积淀的丰厚是语文功底深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阅卷老师多欣赏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800字的文章能传达远超800字的信息,那多半是成功之作。当然,若只是一股脑儿堆砌材料,如只是排布一大堆名人名言而不懂妥善安置,也是不行的。

 

高考作文的充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素材丰富而不滥,素材要充足,但又不能滥竽充数,以堆砌为能事;其二,技法多而善变,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其三,语言醇厚不浮,语言厚重,遣词造句能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在达意之外,还有一种信息——文化在流淌。总之,好的文字不宜单薄苍白,要见到思维的流量。如下面两句话:

 

①人要思考。

 

②拒绝平庸的恶,请自思考始。

 

这两句话表意没有多少区别,但哪句更见思维流量呢?当然是第二句。第二句就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人要思考,而是列出不思考可能产生的后果——作恶,以此强化思考的价值与意义。加之“平庸的恶”是有出处的,是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哲学术语,将其恰当植于表达中,能引来读者丰富的联想。

 

下面就结合一些高考作文的片段来谈谈充实是如何体现的。

 

片段一

 

我记得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曾提到过一个词语叫“管窥蠡测”,说的就是坐井观天的那些人对事物的了解太过片面和狭窄。私以为,这一词恰好非常适用于信息时代之人类。人生路上,很多人都会听到类似的劝告——我们休要以管窥天。可我“孤芳自赏”,觉得不妨以管窥世,做个逍遥自在的洞中人。

 

——摘自2020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且以管窥世,做个洞中人》

 

这个片段是文章的起始段,其充分体现了“充实”之道。一般考生哪里读过东方朔的《答客难》呢?《答客难》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看得出,写这篇文章的考生是真读过的,并非随便弄个篇名来糊弄人。这便是言之有物,体现了思维流量,见到文化积淀。另外,“洞中人”之类的词语,也是有出处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之喻”。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有云:“凡作文章,须要胸中有万卷书为之根柢,自然雄浑有筋骨,精明有气魄,深醇有意味,可以追古作者。”掉书袋、炫耀知识,固然不足取,但必要的旁征博引对于高考作文而言是一种征服阅卷老师的重要方式。

 

片段二

 

但是,生活是如此珍贵,每个人终究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点骄傲——夜莺式的骄傲,才能坚守住属于自己幸福的清泉,听见从内心传出的寂静而动人的夜莺歌声。曾经,福楼拜呕心沥血写成的《圣安东尼的诱惑》被建议销毁,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屡遭查封。后来,博尔赫斯深感《圣安东尼的诱惑》之伟大而为之提笔作序,《洛丽塔》成为纳博科夫以及无数少年少女案头的“一派明媚阳光”。读者的呼声有时过于喧嚣,而自己的内心隐隐缭绕的夜莺之歌,才能化内心的骄傲为现实生活的丰盈之骄傲。这份骄傲,不是孤高,不是狂傲,而是以真心为火把,踏在人类良知与关怀的漫漫荆棘路上的坚决与大勇、骄傲与英豪。敢问卢梭,是什么让你拒绝了路易十五丰厚的年金?敢问卢梭,是什么使你有了背上千夫指的骂名,向收税的政府说“不”的勇气?我听得见,你也听得见,那是对自己良知与关怀的确信与坚守,化作歌唱的夜莺,骄傲高歌,予人以无限生活的勇气。而这不仅丰盈了歌者本身的内心,也哺育了人们与此世间温柔相抚的精神大树。

 

——摘自2019年高考浙江卷優秀作文《夜莺的逊与傲》

 

此段文字也可谓充实饱满,言之有物。“言之有物”一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语料,二是要有新语料。语料如果动辄就是司马迁、屈原之类,即便“有物”也不能动人,因为此类语料至今已不觉新鲜。此段涉及的语料是很见考生文学阅读功底的。黑格尔说,生命有两次转换,一是将外在的世界内化到心里,一是将内在的心灵外化为世界。写作属于后一种转化,这种转化的前提就是有储备与积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写作这项活动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当然,短时间内强化记忆一些优质素材以供转化之用还是可以的。

 

片段三

 

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他所经手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也是为家乡留下的纪念和贡献。

——摘自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

 

此段虽然只有一则有关贝聿铭的语料,但仍然是饱满充实的。看得出考生对贝聿铭的信息是熟知的,以其人生经历及作品呈现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去”“找回来”的观点。

 

从以上三个片段可以看出,充实的实质就是文章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无论是语料使用,还是措辞,都体现出信息的丰富与厚实,反映出文章背后的作者是“有货”的,并非虚浮之人。


四、文采

 

文采在高考作文里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话语机智,二是文辞形象。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遣得生动,尤其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要下够;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诗意盎然;修辞用得精彩,比喻的喻体出人意料,排比的语句铿锵有力。许多考生平时说话常是妙语连珠,逗人直乐,一到写作文时便“哑巴”了,憋红了脖颈也写不出几句有意思的话。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呢?有说好话的能力,却没有在作文里说好话的胆量,说到底是这些考生把作文看得太神圣了,从而缺乏自信。其实,作文就是说话,不是什么“经国之事业”,放胆去说就行了。当然,放开胆子去说并不是胡说八道,还是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采如何来?大家不妨品味一下以下这些高考作文片段,从中汲取为文之道。

 

片段一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百态,品味了生活的滋味,读懂了生命的百味纷呈需要酸甜苦辣咸共存。“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都在与外人的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春满园般非凡的况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或好或坏,带给我们甜蜜与痛苦。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花草树木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调和命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摘自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春满园》

 

阅读这段文字,扑面而来的其实是理性,但可贵的是理性中却有文采的展现。文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行文节奏。考生行文,注意句式节奏的安排,长短句结合,参差多态。譬如第二段文字先来一个长长的问句,然后接一简短的答句“我想,不尽然”。一问一答间,节奏感出来了,考生的态度也显得十分鲜明。接下来一句,处理也妙。若换成“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删去“从自身发掘”几个字,意思固然没变,但语句的节奏感就丧失了。表达有节奏,就是最好的文采功夫,考生显然是长于此道的。

 

二是白话中间以文言味,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命途中的喜怒哀乐”“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等。台湾诗人余光中主张母语表达要将白话与文言融合起来,达到“白以为常,文以为用”的效果才好。白话表达是言语常态,但融合一些文言的措辞以及句式,往往能体现文字表达的典雅之气。

 

三是注重对称齐整语句的使用。如 “这些体验或好或坏,带给我们甜蜜与痛苦”中“或好或坏”“甜蜜与痛苦”是词语的齐整对称,“从园中的花草树木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是句子的齐整对称,这样的表达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与气势,从而彰显文采。

 

片段二

 

那些念、唱,那些对白、花腔,仿佛在千百年前吟诵出古典的唯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人间冷暖却又荡气回肠的故事,在那美丽动人的语言中,层层铺散开来。一句戏言,沉淀了历史的沧桑,动情地讲述着无数鲜活的生命。那人世间最柔软也最古老的语言,是否蕴寄着千姿百态的灵魂?清冷琴声中,叙说的又仿佛不是自己,应该是别人了,是曾经生活在这素瓦白砖下的女人,是在战场上叱咤豪情的将军,是待嫁的公主,是宁古塔上的流犯,是悬崖石缝里逼出的一朵生命之花。常说,戏言当不得真,戏子无情。他们演绎的虽不是自己,却也是生命,那些鲜活生动的角色,都有炽热的灵魂。

 

一座戏台便是一场人生。然而如今,谁又能停下脚步,去倾听岁岁年年永不消逝的、执着吟唱的清羽之音呢?戏痴,戏鬼,戏魔,大概是入了魔障吧,尽是风花雪月的琴瑟之音,不愿回归现实。其实那是最纯粹的语言,只说儿女情长与豪情万丈,任世间喧扰,只守着内心的清寂之音。

 

——摘自201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戏言》

 

这两段文字不同于上一個片段,上一个片段是理性表达中见文采,这两段则是凭借一定量的意象的安排来增添文采。一般而言,文采主要来自意象,只要意象用得恰切鲜活,文章也就文采斐然了。“素瓦白砖下的女人”“战场上叱咤豪情的将军”“待嫁的公主”“宁古塔上的流犯”“悬崖石缝里逼出的一朵生命之花”等意象古雅而美丽,读来意境深远。当然,句式的齐整对称也是许多好文章常用的彰显文采之法,这两段也不例外,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片段三

 

还好,中考发挥超常,进了市重点。只是我实在不能像学长学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今天对上合组织感兴趣,明天又关注博鳌亚洲论坛,转天又研究起世界互联网大会,前两天又撇下成堆的练习题被崔永元怒怼冯小刚的事转移了注意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高分贝的大合唱,居然不能对我有半毫的影响。

 

“这孩子,将来成不了大器!”恨铁不成钢。我懂,他们还是承认我是能“成器”的,只是成不了“大器”而已。

 

——摘自2018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我是“不成器”的孩子》

 

此两段文字是考场作文中的“异数”,其文采不在于句式的齐整对称,不在于言语节奏感的安排,也不在于意象的精心设计,而在于措辞的幽默诙谐。考生写得随性,近乎我手写我心,但却妙趣横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表达,就是得大自在,随性写来,却恰到好处,自成风格。


五、创新

 

创新是时代之趋势与需要。作文无创新点,很难攀得上峰顶塔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