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市西城(南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南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1
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第Ⅲ卷及答题卡四部分; 2.请用黑色签字笔将所有答题内容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
第 Ⅰ 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所谓数字图书馆,可以理解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的数字应用和海量数字资源存储、管理、服务的系统平台,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数字资源采集、管理和服务等业务功能的重要形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查找信息的层面,还需要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为教学、科研、在线教育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并注重开展馆际、行业、社会多元化合作,由此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
数字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其服务应当有别于数字资源商、网络信息服务实体所提供的基础信息服务,而将现有资源的知识化作为主要侧重点。如在继续关注图书馆长期开展的资源收集、整理、组织与传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知识的资源载体、发展脉络、概念关系等相关问题,深入开展知识发现工作,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发现、揭示,甚至是决策支持;同时,结合数字化环境下人机交互的特点,以知识单元、学科单元或是行业模式进行知识整合、学科知识重组与知识库构建,从而推动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建立读者需要的“知识型数字图书馆”。
(取材于李超《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多元转型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
B.是应用多种技术构建的系统平台。
C.用于海量数字资源的存储与整理。
D.查找信息的功能将会被逐渐取代。
2.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填入横线处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加强搜索引擎功能
B.关注资源收集与管理
C.向知识型图书馆转变
D.发展人机交互功能
材料二
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积累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瑰宝。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古籍原始载体都会因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而逐渐老化、破损,这对古籍的长期保护与古文化知识的研究利用造成严峻的挑战。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新思路。古籍数字化是指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与加工处理。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扩大文献受众范围,保障文献信息的长期可获取性,同时可以减少对古籍原件的翻阅,从而实现对古籍的有效保护。
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古籍数字化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古籍索引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古籍数字化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迄今为止,数字化全文只是对纸质文献的替代,文献检索一般只能达到基于字符匹配的全文检索层次,无法从概念或知识层次对文献进行挖掘利用,古籍利用效率较低。
数字人文学科则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数字人文的理论逻辑与技术体系,能够使古籍数字化资源平台集资料查询、计量分析、知识发现等功能于一身,辅助读者更好地发现、阅读、利用古籍,以实现古籍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取材于魏晓萍《数字人文背景下数字化古籍的深度开发利用》)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卷帙 帙,读yì,意思是“书籍”
B.瑰宝 瑰,读guī,意思是“珍奇”
C.迄今 迄,读qǐ,意思是“始终”
D.提供 供,读gòng,意思是“供给”
4.正在积极创建“知识型数字图书馆”的某市属图书馆,近期得到一批古籍,他们应如何有效保护并充分利用这批古籍?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作答。(3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5-8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节选自《鸿门宴》)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D.妇女无所幸 幸:幸运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鸿门宴》中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
B.“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为古代干支纪年法,其中“癸”为地支,“丑”为天干。
C.“禊事”是指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华山之阳”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古汉语中“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褒之庐冢也
以其无礼于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距其院东五里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下列对以上三个语段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
B.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因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极尽视听的乐趣,相信一定会令人快乐
D.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9.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3道题)。
①城市人们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绘的那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面对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古人常会感慨自己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③当我们克服险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到奇景异观时,就会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④金秋时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同学游香山。当你看到远近的山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打而变红的景象时,想到诗文名句是:“ , 。”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按要求完成10-12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⑵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
⑶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⑶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⑸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⑹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⑺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⑻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⑼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⑽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⑾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10.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报道英方的撤离来报道香港的回归,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的写作视角可谓别出心裁。
B.文章第一段是导语,新闻的导语放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C.文中第⑹段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的有机融合,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出仪式的现实内涵。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11.本篇新闻是通过哪些特定场景来写英国的告别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答。(4分)
1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其基本功能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下面是某报社待发排的一则新闻稿,请为其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本报讯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将大大缩短三地的时空距离。而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3.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名著阅读推介会。现请你以《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中任意一部作品为内容,为这次推介会设计一份宣传海报。要求:介绍你在宣传海报上所设计的内容,并依据原著说明你这样设计的意图。150-200字。
②阅读名著时,我们常常会对作品中人物的某些做法感到困惑不解。如果你有机会向名著中的人物提一个问题,你会在《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中选择哪一个人物?问他(她)一个什么问题?并说明这样选择及这样问的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200字。
③最近,公交车上个别乘客抢夺方向盘,与司机发生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杜绝这种现象,除了法律的约束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乘客文明乘车的意识。请你针对这种现象,以一位普通乘客的身份,写一份文明乘车的倡议书。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得体,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第 Ⅱ 卷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弊:破损
B.幸而得之,皆手自书 书:书籍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根:根据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益:好处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悦于人之耳目 B.其学可谓难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D.将以遗来者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18.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6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
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兮》与《采薇》的题材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采薇》则从征夫的角度来写。
B.诗歌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有深深的思念与哀愁,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②《伯兮》中的思妇形象、写法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二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塑造思妇形象的典型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明显受到这两句诗影响的一项是(3分)
A.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清商曲辞·攀杨枝》)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C.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
D.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
③诗歌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4分)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4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 ① ?”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 ② ”,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 ③ 。”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⑻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1.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3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答:① ② ③
22.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23.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6分)
24.文章第⑵段,作者把他所了解的萧红与天上的流云霞彩做了丰富的类比联想。生活中,这种可以将某个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与某种事物的不同特点做类比联想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写一段这样的 “类比联想”。要求:指出具体的人及事物(云霞除外),并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写出两个类比联想句即可。(4分)
第 Ⅲ 卷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任时光流转,人们的英雄情结不会改变,英雄的故事也将在不同时代持续上演。
50年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英雄故事也正在上演、流传。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新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50年后的英雄的故事。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②LQ,是Love Quotient的缩写,即爱商。爱商指人在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中的处理能力,指一个人了解爱的本质的程度和正确地接受和表达爱的能力。如今,爱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要有智商、情商,还要有爱商。
上面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北京市西城(南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题号 | 1 | 2 | 3 |
答案 | D | C | B |
4.(3分) [参考答案要点]
①尽快对这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与加工处理。
②利用数字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从概念或知识层次上对这批古籍文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
③为古籍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发现、揭示,甚至是决策支持。
④以知识单元、学科单元或是行业模式进行古籍知识整合、学科知识重组与知识库构建。
[评分参考]一点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题号 | 5 | 6 | 7 | 8 |
答案 | D | B | A | C |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9.[参考答案]
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③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④示例: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其他诗文名句只要符合语境,即可酌情给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0.(3分)C
11.(4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②在添马舰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③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④在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12.(3分)[参考答案]港珠澳大桥开通,三地距离缩短
[评分参考]“港珠澳大桥开通”“三地”“距离缩短”一个要点1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3.(10分)[评分参考]
①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4.B[书:抄写]
15.A[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他们的;代词,那些。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把;连词,又]
16.B[纸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
17.C[“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错]
18.[参考答案要点]
①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在他离开白石庵后,那里的人们都很想念他。
②学业有成,名闻当世。广泛阅读,并将书中精华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和行动中。
③无私行善,仁者之心。将藏书藏于僧舍,留传给后来的人。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如果学生只是照抄原文,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适合使用,但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适合使用,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有所发现,才能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人没有哪一个是没有书的,然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草率简略,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他们说,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许多流传。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滋味,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些好处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是很困难的,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9.①(3分)C
②(3分)B
③(4分)[参考答案要点]
第二章:因丈夫出征无心梳妆打扮,不再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
第三章:盼望丈夫回家,就像盼望天下雨一样艰难,甘心因思念而头痛。
第四章:思念日深而导致忧思成病,甚至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评分参考]不事妆容(不顾及外在形象)、甘心头痛、忧思成病,一点1分,结合诗歌内容1分。意思接近即可。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20.(3分)B
21.(3分)① C ② A ③ B
22.(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
③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④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23.(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②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
③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④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24.(4分)
[评分参考]每个类比联想2分。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