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中国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那么我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生生美学”。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

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周易》中原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是“生”。中国美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生命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和美的含义。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第二个文化特点是“阴阳相生”的生命美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中国艺术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形成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的艺术意蕴。西方近代以来也有著名的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感性”和“理性”同时都有价值,但又相悖,这就形成一种审美。“这种美具有无比强大的张力与魅力。”第三个文化特点是“太极图示”的艺术思维模式。“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一动一静,互为本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无穷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第四个文化特点是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毕加索以前的西方古典艺术,比如俄罗斯的油画等,它们都是焦点透视,用一个人的视点看物体。中国是总体透视,就是用一个总的意境、总的理想、总的精神、总的神采把整个画统摄住。第五个文化特点是“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有没有自己的逻辑性和艺术理性?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但我们认为,“生生美学”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

(选自曾繁仁先生于2019年7月8日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是一种经验性的情感体验,它抛开了审美对象实体性的美,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B.“生生美学”是区别于鮑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的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C.“生生美学”中“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并且运用了重言,凸显了中国美学生命的本体论。

D.中国艺术往往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手法,遵循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结构,先从“生生美学”的提出原因出发,再论及“生生”的概念,再论及文化特点。

B.文章第三段用大量引用论证,既论证了“生生美学”的内涵,又显得典雅厚重,有说服力。

C.文章第四段中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意欲对比焦点透视与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从而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

D.文章第四段引用康德的“二律背反”的例子,用类比论证巧证“阴阳相生”既是相背的,也是有审美价值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式的审美逻辑是高于工具逻辑的艺术逻辑,因此可以印证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

B.《清明上河图》以“繁荣祥和”的意境统摄整个画面,“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不依某一人的视点来绘图,符合“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

C.中国之生生美学的起源、文化特点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它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特色,增强了文化自信。

D.“生生美学”是通过概括中国自己的艺术生存方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出的中国生态美学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   )

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张岱《陶庵梦忆》

C.老舍《骆驼祥子》D.王羲之《兰亭集序》

7.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子灯

汪曾祺

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②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③孙家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④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⑤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⑥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⑦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⑧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⑨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⑩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⑪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⑫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⑬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⑭她死了。

⑮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⑯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的声音。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小姐受到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桎梏,是旧中国女性的形象,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小说开头描写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既与小说主体有关,又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第段。

10.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2.选出加线字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参将石亨请大同民三之一为军    能以任之

B.兵部议,寝不行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C.诸守将弃城遁,并其罪          继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

D.寇骑日城下                    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罗亨信始终坚定地认为:军民辛苦劳作于唯一的耕地、况且土地贫瘠收入微薄,这种情况下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商议之后,却最终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1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7.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提出自己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

 

五、选择题

19.选出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秦氏去世,王熙凤帮忙协理,贾珍从袖中取出了宁国府的对牌,命宝玉递给凤姐,要求凤姐:一则只求别存心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

B.元妃回家省亲,命宝玉及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助兴,宝玉得到黛玉的指点,改元妃不喜欢的“绿玉”为“绿蜡”,于是宝玉说黛玉是“一字师”。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姑苏城乡仕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后葫芦庙失火,甄士隐家被烧毁。一日,他听到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飘然而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阅读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1.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D.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22.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有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宋人黄庭坚亦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现代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学生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家长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学校说:“书香进校园,抓阅读也跟升学率有关。”类似的说法远不止这些。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建议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封关于阅读的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B

6.D

7.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②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③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分析】

4.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

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故选C

5.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B项,“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两处错。前者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后者,文中表述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

故选B

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见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8.B项,“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理解错误。孙小姐变得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这些行为不是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的不满,而是对因为王常生去世之后对他的怀念。

9.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对屋外动物活动进行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的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孙小姐枯寂的内心世界对比(或反衬),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她在孤寂中死去的命运。

10.(1)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2)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情、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3)因为珠子灯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4)因为珠子灯表现了主题,通过珠子灯这一形象,作者表现了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11.C

12.B

13.D

14.B

15.(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接受朝廷厚恩,怎敢临阵退缩呢?死于法度哪比得上和敌人战死?”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3)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

【分析】

1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译文: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迎送瓦剌使臣”一句中,“瓦剌”是明朝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在这里迎送的不是部落,而是各部落的使者,所以在“使臣”后断句,据此可排出AB项;“七月又复刈草”是完整的句子,所以在“刈草”后断句,据此可排除D项。

故选C

1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项,简:选拔。句意: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B项,不行:搁置不施行;不能行走。句意: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

C项,按:追究。句意: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D项,薄:迫近。句意: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D项,“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错,“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故选D

14.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军民辛苦劳作于唯一的耕地、况且土地贫瘠收入微薄,这种情况下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理解错误。原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大意是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强调的是“如果再征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故选B

15.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让,责备;敢,怎敢、岂敢;死法,死于法度;孰与,与……比,哪一个。

2)但,只;务,致力于,务求;固,稳固;虽,即使;谁与守,宾语前置句,“与谁守”。 

3)乃,竟然;教以推贤进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以推贤进士教(我)”;私心,内心想法;无乃……乎,恐怕……吧;剌谬,矛盾,冲突。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廷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廷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16.B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选项曲解诗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7.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18.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3)《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字形的书写:斑驳、大底、发愤。

19.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B项,“得到黛玉的指点”“宝玉说黛玉是‘一字师’”错,应该是宝玉得到宝钗的指点,称宝钗为“一字师”。

故选B

 

20.B

21.D

22.C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关联词语与主语的语序不当,应将“如果”放在“你”前,排除C项、D项;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该是“渗出悲悯的叹息”,排除A项。

故选B

21.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根据分号前后两个句子的对比关系,“平凡”对应“灿烂”,“年轻”对应“凝固”,排除A项、C项。对比B项和D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虽然”应该放在“他们”的后面。排除B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这里根据语境“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这里突出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应该使用“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结合“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分析,选用“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

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

结合“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分析,选用“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

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

结合“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分析,选用“窃窃私语”。

故选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