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衢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 文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适应性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9+1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三校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省2017届好题摸底卷(一)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之江教育评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祥          国粹          (xí)文            (bié)脚

B.忸怩          譬如          脑(suĭ)           慰(jiè)

C.迁谪          浮躁          卷(zhì)         (liáng)体裁衣

D.跬步          恬然          吐(pǔ)           阿(yú)奉承

2.(3分)下列所给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字多义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安土重迁”的“安”表示“安于、习惯于”的意思,      的“安”表示“安定”的意思;再如“立竿见影”的“立”表示“使竖立”的意思,      的“立”表示“建立”的意思;又如“情急智生”的“情”表示“情况”的意思,      的“情”表示“感情”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字多义的现象。

A.惶悚不安           茕茕孑立            情理难容

B.安然无恙           茕茕孑立            情随事迁

C.安然无恙           标新立异            情理难容

D.惶悚不安           标新立异            情随事迁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B.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D.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4.(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B.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后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D.“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等人的作品所具有的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曹操《短歌行》即体现了这一风格。

5.(3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巧妙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B.《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而这种叠字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

C.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拿来主义》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鲁迅用“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等形象的比喻来论证道理,语言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6.(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诗歌为什么会有唐宋之分呢?唐诗达到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几乎人所公认,宋诗为什么不能沿着唐诗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呢?每个诗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诗篇,但是,只有创造才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再优秀的东西如果被无数人模仿,最后也必定成为陈词滥调。所以,即使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也要在有所创新的前提下吸收。唐朝人似乎有着一颗专为作诗而生的脑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已经把诗歌推上了极致。宋代人看唐诗的时候,就像仰望一座险峻雄伟的高山,通向山顶的大道已经被唐朝诗人们挤满了,为了使自己不被挤下山去,只好铤而走险,于是就有了和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境界,历史上也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

       ______

       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颇费脑筋。从总体上看,唐宋诗歌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宋的理解却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唐朝或宋朝。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像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属于能写出宋调的唐代诗人,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都属于能写出唐诗风格的诗人。

(选自阿涂的《唐宋诗歌的迥异风格》,有删改)

下列文字是文章的第二段横线处内容,其中最合理的排列顺序为(  )

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

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

前者像唐诗

但是,什么是唐诗和宋诗区分的标准呢?

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

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后者则像宋诗

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

A.④②①⑧⑤③⑦⑥B.④①⑧⑤③⑦②⑥C.④⑧⑤③⑦②①⑥D.④②⑥①⑧⑤③⑦

7.(4分)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8.(5分)微写作:

       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辉煌灿烂的仙境、《登高》中登楼所望的飘飞落叶。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句诗描绘成一幅画面,150字左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二、现代诗文阅读

9.(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药芬芳

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已、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医术高明。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E.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惋惜。

(2)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

五月既望:   

低头思故乡:   

(3)第11段的划线句是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4)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芬芳”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5)文章结尾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10.(9分)阅读下面现代诗,完成小题。

风景

辛迪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上)

注:辛迪(1912﹣2004),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诗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刚从海外归来。

(1)对本诗意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田野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五、六两句把“绿得丰饶”的土地与“士兵的新装”放在一起,揭示出了造成这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虽然土地丰饶,但国民党挑起的连年内战使人民难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D.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说明。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说:说教。兑:悦。堇:毒草,根有剧毒。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合于

B.而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A.吾尝跂望矣

B.蟹六跪二螯

C.学者师达有材

D.怀腐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2.(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快阁

北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朱弦已为佳人绝”典出《吕氏春秋•本味》,请在横线上填出人名:古时   善鼓琴,   善听琴。后者死,前者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对于颔联,有人评论其景美、情真、格高。试问此诗写出了何景、何情、何格调?

13.(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曾记否,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5)曹操《短歌行》“      ”两句,以月喻贤才,用问句凸显渴望贤才之情。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其中“      ”这两句既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五、作文(60分)

14.(60分)有些事是有很多机会做的,却被一天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有机会了;有些话是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

       人生常常伴随着“错过”,你曾经错过了什么?错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解答】A.“安祥”中的“祥”应改为“详”。

B.正确。

C.“量体裁衣”中的“量”应读“liàng”。

D.“吐哺”中的“哺”应读“bǔ”。

故选:B。

2.【解答】惶悚不安: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情理难容:容:容忍,宽恕,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第一处根据语句“安”表示“安定”的意思,根据语句可以看出“安”表示“安定意思的词语”应是“惶悚不安”,而安然无恙的意思是“平安”的意思,所以用“惶悚不安”恰当;

第二处根据语句再如“立竿见影”的“立”表示“使竖立”的意思,根据语句可以看出“立”表示“建立”的意思的应是“标新立异”符合语境;

第三处根据语句“情急智生”的“情”表示“情况”的意思,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情”表示“感情”的意思的应是“情随事迁”符合语境;

故选:D。

3.【解答】A.结构混乱,“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句式杂糅,“造成……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和“……局面主要是……导致的”保留一个。

B.搭配不当,“促进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动宾不当,“促进”应改为“增强”或“提高”。

C.语序不当,“虽……但”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虽说”应放在“中国”之前。

D.正确。

故选:D。

4.【解答】B.“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故选:B。

5.【解答】C.“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表述有误,这句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故选:C。

6.【解答】语段分析了诗歌有唐宋之分的原因。横线处首先要承接前文“历史上也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这里很明显“但是,什么是唐诗和宋诗区分的标准呢”与之衔接紧密,故排在最前面;接下来就陈述不同的人对他们区分标准的看法,“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承接,排除BC;“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应该是此段得出的最终结论,应放在最后,排除D。

故选:A。

7.【解答】“堵住”是口语,不符合语体,应改为“堵塞”;

“管子”是口语,不符合语体,应改为“管道”;

“换掉”是口语,不符合语体,应改为“更换”;

“打算”是口语,不符合语体,应改为“计划”;

“正遇上”是口语,不符合语体,改为“正值”。

故答案为:

“堵住”改为“堵塞”;

“管子”改为“管道”;

“换掉”改为“更换”;

“打算”改为“计划”;

“正遇上”改为“正值”。

8.【解答】答案: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漫天大雪,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整个世界都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这时在茫茫的江面上,有一条孤单的小船,从远处看,这只小船就像一个小黑点,走进了看,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二、现代诗文阅读

9.【解答】(1)B.“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医术高明”错,作者之所以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是因为他们轻柔的动作,抓药的姿态,能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C.“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错,文本中并没有直接体现这一点,本文是表达对“中药”的痴迷与热爱的。

(2)半夏   怀熟地

(3)内容上:写作者最后一次去药铺看到的景象,写出古老中药铺衰败没落的近况和作者的感伤;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表达对中药命运的忧思做铺垫。

(4)中草药浓厚而芳香的味道;与中药和中药铺相关的单纯美好的童年回忆;中草药带来的山野自然的气息;中草药给人的新生与希望,和踏实妥帖温柔之感;和缓的生活节奏,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容安然的心境,相互亲近的人间温情;日渐消逝但令人难舍怀念的文化与传统。

(5)作者的观点:对追求便捷、实用的工业文明的反感,对传统的怀念。赞同: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比中,批判现代文明的浮躁、逐利,生活其中的人的压力太大,缺少了幸福感。反对:时代进步的必然性,一些古老的不适用的东西被淘汰或改进是必然的,不必过于怀旧和伤感。

10.【解答】(1)D.曲解文意。“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错,应该是旧社会中华大地一片凄风苦雨,处处民不聊生。表达作者愤懑之情。

(2)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具有讽刺意味。

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12.

(1)俞伯牙,钟子期。

(2)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本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13.【解答】故答案为:

(1)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重点字:贵、贱)

(2)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重点字:浪、遏)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

(5)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重点字:掇)

(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