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错误。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联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A.“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错误。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可见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故选A。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B.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毕竟火烧圆明园是一种国家民族的耻辱。故选B。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参考答案】(1)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2)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3)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当有分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信息,然后从“严密”的角度结合文句加以说明。比如,从结构脉络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先总结在分析论证。开头第一句“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先列举神话传说,再列举儒家思想。其次体现在事例典型,能充分地论证观点,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无一不充满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最后是语言表达上看,遣词造句极尽严谨缜密,例如“事实上”“可以说是”“就是”“不就”“无不充满”“不正”等词语,均体现了表意的精准性,增强了说服力。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分)

【参考答案】(1)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2)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3)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4)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可以归纳出答案(1)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王蒙的讲话“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得出答案(2)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得出答案(3)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结合材料二第六段王蒙所言“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得出答案(4)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囊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竞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袭人对宝姑娘与林姑娘发表的一番评论,不仅有助于表现二位姑娘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

B.本文既表现了黛玉的敏感多疑,也通过“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表现她的尖酸刻薄。

C.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

D.林黛玉听到贾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后的内心独白,充分地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有感动,有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C.“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错误。根据文中“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竞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可知,黛玉并非不明白,只是故作糊涂,表明了黛玉的清高,窗户纸捅破就没意思了,两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的默契,也是最美的境界。故选C。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史湘云点评贾宝玉的一番话,并最终借此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真挚与浓厚。

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描写史潮云与贾宝玉的对话,体现了史湘云与贾宝玉追求和志趣的不同。

C.本文写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并前后相映成趣。

D.本文写宝、黛心中有万句言语,却都只是“怔征的望着”对方,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现手法为侧面烘托,意在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怔征的望着对方”的表现手法是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意在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故选D。

8.《林黛玉进贾府》中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的这些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贾雨村那样为官为宰的人。②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③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④排斥说“混账话”的人,把不说“混账话”的林妹妹引为知己。⑤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在小说的前面《林黛玉进贾府》一章中,作者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一判词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从本文的选段当中,宝玉对贾雨村来非要见自己感到不耐烦,“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从中可见他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样为官为宰的人。而从他对史湘云发脾气,不愿意听她说“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这类的话,把这类话称为“混账话”,可知他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这些行为都符合判词中所说的“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描绘。而在见到自己的知己林黛玉后,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还想林黛玉敞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这些行为又符合了判词中所说的“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9.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①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不觉内心又喜又惊、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②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可以自由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其内心世界被表露无遗;③增加了代入感,更加真实亲切,可以自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大地掩盖了小说叙事的人为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的叙事角度的能力。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述,人物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本题选文中也运用了这一叙述方式来进行叙事。如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不觉内心又喜又惊、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这一段是以黛玉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在文中可以自由的表露其内心世界,让读者可以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让读者有了非常强的代入感,让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让故事情节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向前发展,极大地掩盖了小说叙事的人为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替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普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分析画线句子及文章内容可知,“人君”指君主,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项;又“而”在句中表转折,“天下皆知”与“朝廷独不知”两句是转折关系,句子结构相同,句意完整,因此在“不知”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左氏春秋》,即《春秋》”说法错误,《左氏春秋》是左丘明为《春秋》作的注,两者不是一部作品。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向别人讲《左氏春秋》”错,原文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首先是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然后回来给家人讲。故选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参考答案】(1)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2)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时,不等驾好车就该前往,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他应该一定会入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非……乎”,莫不是……吗;“嗣”,继承人;“但”,只是;“及”,提及。(2)“诺”,答应;“俟驾”等待驾好车;“愿”,希望;“宜”应该。

14.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1)①修筑两个城堡。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2)①军事上,抵制夏人;经济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涉及原文内容为“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从中可总结出司马光提出的建议有两个,一是“筑二堡”,二是“募民耕之”;翻译过来即是①修筑两个城堡。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他认为能起到的作用则是“以制夏人”,“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可知,在军事上,抵制夏人;在经济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气势凛然如同成年人一样,听讲《左氏春秋》,很喜爱,退下来给家人讲,就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年纪刚成年。他性情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主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视察,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用高价购买粮食远道运输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官。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奏报称将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或京师看不见,都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病,可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没有人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建议,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帝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必得死罪,没想到皇上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到诏令,又上书说:“我上次进谏的说法,料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沉默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迎立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非常感动,说:“把奏章送到中书省。”不久,下诏让英宗判宗正,英宗推辞,没有答应,就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了,他胜过别人很远了。然而,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不等驾好车就应去,希望以臣子大义责备皇子,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生仕途不顺悲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以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背景是他本身就是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中压抑不已,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故选C。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志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            ”。

(2)在《越中览古》中,“            ,            ”李白借助古今景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对勾践的嘲讽,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3)李煜词常见流水意象。《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            ”写春去,令人神伤;《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喻愁重,可谓神来之笔。

【答案】(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3)流水落花春去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殿、惟、鹧鸪。

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车在蔚蓝的天空下行驶,夏初的葳蕤袒露在阔野上,故乡大地一派生机。看呵,绿树含烟,鸥鸟翩翩;田畴如毯,麦浪绵绵。目力所及,①          !

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而此时最容易让人遗忘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麦花。②          ,麦花极简约、极朴素,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只是袒露着雄蕊和雌蕊,半悬半挂在麦穗上,翘首期盼“风媒”的撮合,将“良缘”化为金黄的丰收。

布谷——布谷——在一阵清脆的布谷声中,我缓过神来。哦,望着眼前这片哺育我长大的土地,我恍然想到,这布谷鸟啼落的可是满地跳跃闪烁的碎金子!麦浪滚滚,故土情深。有泥土般厚重的自信,有麦穗一样饱满的情怀,脚踏实地向前走,我们生命的原野会愈发蓬勃粲然!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对比、夸张                     B借代、对比、比拟

C比喻、比拟、对偶                     D借代、夸张、对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绿树含烟,鸥鸟翩翩;田畴如毯,麦浪绵绵”是对偶;“田畴如毯”“一块块麦田密如缄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像战士紧握的钢枪”是比喻;“翘首期盼‘风媒’的撮合,将‘良缘’化为金黄的丰收”是比拟;“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只是袒露着雄蕊和雌蕊”是对比。文中没有借代和夸张。故选C

19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参考答案】皆是一幅线条明快、色彩明丽的田园图画(或:好一幅欣欣向荣、充满诗意的初夏原野图)②和其他植物姹紫嫣红的花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看呵,绿树含烟,鸥鸟翩翩;田畴如毯,麦浪绵绵”,写的是田园美景,而“目力所及”说明后面写一句感叹或总结的句子,应当是总结前句的画面,结合“绿树”“鸥鸟”等可知,应与“色彩”“生机”等有关,据此可以填写:皆是一幅线条明快、色彩明丽的田园图画“(或:好一幅欣欣向荣、充满诗意的初夏原野图”。第二空,前面说“而此时最容易让人遗忘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麦花”,后面说“麦花极简约、极朴素,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可见这里说的是麦花朴素,不起眼,不像其他花朵“明艳”,据此填写:和其他植物姹紫嫣红的花不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②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原句是“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改句是“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比较二者的不同,首先是原句用到了很多比喻,如“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生动地写出麦田的密匝、整齐;“绸缎般绵延向远方”则写出麦浪翻滚地动态美。改句去掉了这些比喻,生动性大打折扣。其次,原句有许多描写,如“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改句去掉了这些描写,显得干干巴巴。词语方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改句没有这些词语,缺乏节奏美感。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试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4分)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患“空调病”,②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③还容易出现“空调皮肤病”。④皮肤屏障失衡和“空调皮肤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⑤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⑥在室外,皮肤出汗让身体降温,⑦而到了凉爽的室内,没有散热的需求,⑧皮肤血管、汗孔需要迅速收缩,⑨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降低,⑩从而使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参考答案】(1)语句:②修改为:“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2)语句:④修改为:“‘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

(3)语句:⑤修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或“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

(4)语句:⑨修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1)②处成分残缺,应改为“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2)④处语序不当,应改为“‘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3)⑤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或“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4)⑨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

22.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题目。(5分)

某报就当下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除通讯外手机主要用途(单选)

上网聊天玩游戏

看小说、听歌

浏览新闻

搜索

38.6%

35.7%

14.1%

11.6%

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危害(多选)

影响视力

产生铃声幻听

现实交流能力差

思考能力差

47.1%

36.8%

45.7%

41.1%

请根据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每条结论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1)娱乐已成为手机除通讯外的主要功能;(2)人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身心俱损。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莱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掴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表达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干提供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即“稻草定律”及人们对“稻草定律”的看法。从材料来看,“稻草定律”的内涵是人的价值有时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有人却不认同“稻草定律”,即稻草本身有着自己的价值,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所谓“稻草定律”就是说,稻草本身无价值,但因与他物在一起而有了价值,用途不同,它的价值也不一样。由此引发的感慨是,与稻草一样,人的价值有时也看与谁在一起。这种观点强调,人要找到好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价值,要结交成功人士,结交有有眼光本领有智慧的人,因为结交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学到什么,你也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也有人持另一种观点,认为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个角度是强调,人要成为自己,不能靠攀附他人来获取。可以肯定稻草的攀附行为,也可以否定稻草的攀附行为。

立意从“稻草定律”的角度分析,立意有:(1)环境决定事物(人)的价值;(2)如何增加人的附加值;等等。从稻草具有自己的价值,无须攀附别人的角度分析,立意有:(1)成功需要找对平台;(2)依附他人不可取;(3)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等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