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语言表达汇编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这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礼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材料二: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作为国之四维,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B.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信念观,希望成为不朽。

C.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B.材料一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C.材料二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材料二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6.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C.“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锄头被青草削去锋芒

毛云尔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出来的。

②只有你例外。你认为锄头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和一株草一样悄悄地从土壤里生长出来。臂如一株灯芯草,或者一蔸旋伏花。当然,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的锄头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会被人们称呼为锄头,人们只叫它铁矿石。铁矿石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着,它等待着有朝一日被打造成人们需要的镰刀抑或锄头。

③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并使之锋利起来的。

④铁匠将锄头或镰刀打造出来以后,再一一磨口。只有磨了口的铁器才变得锋利,才能够最终派上用场。一把镰刀要用上几乎一个下午的时光,它的刀口才能变薄,像一张纸一样薄,而且开始闪光,那是一种让所有的目光都为之变色的光芒。

⑤一把锄头就没有一把镰刀那样备受呵护。一把锄头用来磨口的时间大约三分钟,这种马虎了事的结果,就是一把锄头和刚才并没有两样。依然是厚厚的嘴唇,给人一副不善言辞的木讷样子;依然是煅烧过后冷却下来的青灰色,仿佛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心中的不平全都写在脸上。

⑥你猜想,锄头心中肯定有怨气啊,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铁器,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地区别对待?但是,也说不定锄头正高兴着呢!

⑦一把脸色铁青似乎有怨气的锄头,在某个有着阳光或者飘着细雨的早晨,从铁匠铺里打造出来,一头扎进遍布着砾石、生长着青草的原野。当它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春末的某个黄昏。

⑧这时,土地已被锄过三遍了。那些疯狂肆虐的青草终于在一把锄头面前妥协了,恋恋不舍地将土地让给了庄稼。这时,人们啧啧称赞着铁匠的手艺,是他打造了一把锋利而且好使的锄头,人们才得以在这个春天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⑨一个短暂的春天,一把锄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青灰色的神情褪去了,那厚厚的嘴唇变薄了。一把锄头已经完全可以和一把镰刀媲美。

⑩你却认为,是整整一个春天的青草使一把锄头从外形到内心发生了变化。

⑪你想,一个人和一把锄头其实是多么相似啊。一个人的胳膊可以是细细的,一个人的大腿可以是瘦瘦的,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力气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一个春天或者两个至多三个春天之后,他的胳膊就变粗了,他的大腿就变壮了,他的力气大得吓人,仿佛可以将整个春天提在手中。而这些都是青草带来的变化。

⑫你想,一把锄头应该感激这些青草才是。

⑬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把锋利的锄头,哪怕它只是发出轻轻的一声咳嗽,那些再疯狂再肆虐的青草都是一副胆颤心惊的样子。曾经你以为有了一把锋利的锄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后来,一年或者两年后,突然你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它的锋芒消失了,它的身体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那种称心如意的重量没有了,握在手里轻飘飘的。这种变化是悄然发生的,你丝毫都没有觉察出来。

⑭当你面对这样一把的锄头的时候,除了黯然神伤,你就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一把锄头消失了锋芒?你是突然之间意识到,一把锄头是被青草削去了锋芒的。

⑮在一把锄头的命运里,青草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千上万的青草,它们齐心协力,用一个春天的时间,使一把锄头锋利起来,又用一个或两个春天的时间,将一把锄头的锋芒一点一点地削去。

⑯一把削去了锋芒的锄头,和一把喑哑了的长号没有区别,只能呆在某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有一次,你偶然瞥见了它,已经面目全非了,上面布满了斑斑锈迹。又有一次,你寻找了好久才找到它,它的一半身体被埋在泥土里,被青草覆盖起来。那些恣肆的青草似乎是从它的身体上生长出来的。再后来,一把锄头就从你的视野里彻底地消失了。

⑰也许,它回到了泥土深处,成了一枚新的铁矿石,悄悄地生长着,等待着……

(有删改)

7.结合文意,赏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文中人和锄头的相似之处。

9.“青草”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10.本文在构思行文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二)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自《孟子·梁惠王上》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也,乎技矣                        进:进入

B.虽然,每至于,吾见其难为            族:一般的地方

C.放辟邪,无不为已                  侈:奢侈

D.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刀刃若新发于硎                  然后从刑之

B.止,行为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C.提刀而立,为四顾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D.神遇而不以目视                仰不足事父母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B.选文(二)主要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形象化阐述,包含了仁政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文末还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

C.选文(一)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选文(二)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D.两篇选文在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善于生动地阐述道理。选文(一)主要是用对比、排比等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气势。选文(二)主要运用寓言说理,生动形象的同时又极具启发性。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簇:箭头。②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③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15.简要分析上阕画线句写法上的特点。

16.王安石在结尾处化用杜牧诗句,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化用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两处用意有何不同?

 

 

六、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短歌行》)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5)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甲)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乙)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丙)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   ),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   )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在这里要比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注)①万能药。锭,指做成锭状的药物。

18.文段中括号内填写的词语,完全准确的一组是(   )

A.美妙       浓厚       空阔B.美妙      浓厚      广阔

C.精妙       饱满       空阔D.精妙      饱满      广阔

19.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B.C.

 

 

八、选择题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B.《真正男子汉》作为国防教育片是成功的,明星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将“绝对服从命令”表现得更加贴近大众心理,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了军人强大的战斗力是如何培养的。

C.北极冰层一直在不断缩减,人们即使实现了全球近200个国家共同制定的气候控制目标,北极夏季无海冰的情况仍可能在本世纪出现。

D.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九、语言表达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沂水春风”的和乐景象:“莫春者……咏而归。”请结合这一内容为下面这副对联补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十、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你如果无法衡量它,就无法管理它。

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C

6.D


 

7.①暗示锄头有可能期待在春天的竞争中得到磨砺,得到成全。②为下文做铺垫。

8.①一个人由劳动的磨砺变得强壮有力,与一把锄头经过青草的磨砺变得锋利相似②人经过磨砺的变化是由外而内,与锄头经过磨砺也是由外而内的变化。

9.①代表生命力旺盛的大自然②喻指给予生命以锻造和成全的对手③象征使自然循环和生命轮回的力量

10.①将一般人和“你”对锄头来源和锄头锋利原因的不同认知进行对比,突出了锄头植根于土地,生命在竞争中得到升华的观点。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③紧扣“锄头”命运行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有利于揭示主题,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11.D

12.C

13.A

14.(1)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到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头呢!

(2)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背着、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进:超过。句意: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族: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C.侈:过度。句意: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为:介词,因为;动词,做到。

C.之:都是代词,这件事。

D.以:介词,用;连词,用来。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他仍没有把握”“生怕损坏了刀刃”理解错误,那是讲他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因,依照;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技经肯綮,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而,更。大軱:大骨头。

2)关键词:谨,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颁白:颁,通“斑”,头发斑白。

参考译文:

(一)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二)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5.①比喻、拟人(“如簇”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②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③注意描画景物色彩。④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

16.①王诗借古讽今,借六朝覆亡的历史,劝告宋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应励精图治的思想感情。②辛诗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像廉颇一样,被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或“以廉颇自况,表白决心,对朝廷忠心耿耿,期盼再次被起用,施展抱负”)

17.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迷花倚石忽已暝    栗深林兮惊层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鹊、匝、倚、暝、栗、巅、萧、螯、鳝。

 

18.C

19.C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美妙:美好,奇妙。精妙:精致巧妙。此处形容诗歌的语言,强调语言的精致,应用“精妙”。

浓厚:指浓的,密的;(兴趣等)强烈的。 饱满:一指丰满、充实;二指充满感情的。 此处说的是感情,应选“饱满”。

空阔:空旷。广阔:广大宽阔。此处语境强调空旷,应选“空阔”。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语句“前者……”与“后者……”是并列的大层次,“而后者”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故选C

20.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催生了”与“得以发展”句式杂糅,“催生了”“使……得以发展”用其一。

C.语序不当,“人们……,北极夏季无海冰的情况……”前后主语不一致,故“人们即使”应改为“即使人们”。

D.成分赘余,“超过”与“以上”重复,删其一。

故选B

21.: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