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省市古代诗歌阅读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2021新高考各地文言翻译试题汇编21——40

高考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及各地最新试题文言文专项训练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讽喻诗鉴赏技巧

李书磊《<红楼梦>中的景语》

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3

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作文汇编



各省市古代诗歌阅读

最新模拟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在作品的选择上,仍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宋诗,很受出题人的青睐。题型依旧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还涉及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客观题选择项主要是从诗句的内容、结构、意象与意境、作者情感与主旨、艺术手法与效果等方面全面考查,集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于一题。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无论是选择正确的或不正确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原诗的过程,答题答对了,诗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它是帮助理解全诗的极好的“拐杖”,我们要学会利用客观题的选项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牢记五“关注”: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一、(2020•广西来宾市高三5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小饮

司马光

美景赏心相值难,良宵四座尽儒冠。

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

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余欢。

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月下饮酒的场景,描写生动细腻,语言诙谐幽默。

B.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诗人心中充满了愉悦。

C.诗人观察细腻,运用了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尾联照应上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突出宾主宴饮的陶醉。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从首联出句看,表现了诗人幸遇月下良辰美景的欢愉;从首联出句至以下几句看,表现了朋友相聚,饮酒笑谈的欢乐;从“自有笑谈供逸气”一句看,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超凡脱俗气度的赞扬。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高雅淡泊生活的自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语言“诙谐幽默”错误,应该是“洗练自然”。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诗写诗人和朋友月下饮酒的场景,“美景赏心相值难”“值”是“遇”的意思,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直接表现了诗人幸遇月下良辰美景的欢愉;“良宵四座尽儒冠”“月华过冷衣襟润,酒力易消樽俎寒”描写与朋友月下畅饮的场景,表现了朋友相聚,饮酒笑谈的欢乐之情;“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余欢”这是一句议论兼抒情的句子,朋友之间意气相投,笑谈清雅,无拘无束,胜过音乐助兴。暗含作者对超凡脱俗、高雅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尾联“坊楼五鼓欲催曙,桂影长先高兴阑”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突出宾主宴饮的陶醉。


二、(2020•陕西省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三三模)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

(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筋,此地独从容。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稿,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匕筋,羹匙和筷子。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两句描写了大雨将至的景象,山间的“云气”“回风”拉开了降雨的序幕。

B.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雨势,电闪雷鸣,如天河之水奔流而下。

C.词的下片写诗人登上隐静山观雨,看到雨势汹汹,开始担心人间百姓的安危。

D.整首词紧扣观雨,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申暗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意境开阔,寓意深远。

4.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诗人观雨的心理变化。


【答案】

3.C

4.(1)认为自己看到了世间奇观,电闪雷鸣,天似乎要崩塌,雨水如天河泄水;(2)饱含赞许,认为大雨可以洗去尘垢,滋润焦槁的万物,是大自然的功劳;(3)寄托期望,希望世间晴明如雨后,一片祥瑞。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看到雨势汹汹,开始担心人间百姓的安危”错误,写人间的惊慌,突出雨势之猛。

故选C。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可知诗人认为自己看到了世间奇观,电闪雷鸣,天似乎要崩塌,雨水如天河泄水;“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筋,此地独从容。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稿,造物不言功”,可知诗人饱含赞许,认为大雨可以洗去尘垢,滋润焦槁的万物,是大自然的功劳;“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可知诗人寄托期望,希望世间晴明如雨后,一片祥瑞。


三、(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商妇吟

林景熙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注)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6.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


【答案】

5.D

6.尾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不出帏”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余味无穷,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

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错误,本诗并未采用借代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诗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诗的内容、主旨进行鉴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的意思是:我虽身不出帷,但梦却追随万里之外的夫君。这是从形体说到精神,由实到虚,虚实相生。结合注解“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可知,“不出帏”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表达效果方面,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余味无穷,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产生较强的感染力。


四、(2020•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

[注]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迟缓。

8.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7.D

8.“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将者之勇,勇敢坚毅,胆识过人。“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将者之智,心思缜密,谋略出众。 “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将者之信,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解析】

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比喻手法”错,“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运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为了迷惑敌人,他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作者在这里是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符合题干中的“勇”和“智”。“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军队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对他的信任。符合题干中的“信”。


五、(2020•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从戎曲

谢眺

选旅辞轘辕,弭节赴河源。

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

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

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

[注]选旅:简选师旅。輟辕:关口名。弭节:驾驭车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景情事融合,再现军队赴边的过程,景真情真,以情动人,质朴刚健。

B.“日起”二句描写白日行军场面,早晨霜寒,太阳辉映剑戈,急风吹卷连旗。

C.诗人精心组合红尘、黄沙、清笳、边马等意象,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前气氛。

D.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独白式叙事,曲折表达了诗人情感,有感荡人心的力量。

10.这首诗写“从戎”,有人读出了从军赴边的豪情,有人读出了被征服役的苦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9.B

10.示例一:从军赴边的豪情。首句表露出被精选入伍,成为赴边征伐之一员的幸运与自豪;“日起”六句对行军场面的描写,突出兵势威武、军容整肃,蕴含不畏征途劳顿、无惧风沙的豪情;末二句体现了甘愿舍弃田园安定生活,效死沙场的慷慨壮志。

示例二:被征服役的苦痛。开头两句写军队赴边,征途遥远,暗含忧虑之情;“日起” 六句描写行军道路艰难环境恶劣,突出征人的劳苦艰辛,蕴含痛苦悲伤之情:末二句写从军御边是被征服役,只得自勉的悲苦无奈。

示例三:既有豪情又有苦痛的复杂情感。第一至第四句写军队赴边,场面宏阔,气势磅礴,表达征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第五至第八句写沙尘蔽路,胡笳凄清,边马烦劳,表现征途艰难环境恶劣,蘊含痛苦悲伤之情;最后两句自勉,有振作有无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早晨霜寒,太阳辉映剑戈”分析有误,“霜戈”指寒光闪闪的剑戈而不是说早晨霜寒,太阳辉映剑戈。

故选B。

10.本题考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不管是答怎样的感情,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在诗中找到能够体现这种感情的字词句,仔细分析与鉴赏。比如我读出了“从军赴边的豪情”。首句写自己被选入队伍,流露出一种自豪感。中间几句是对行军场面的展现,展现了行军环境的恶劣,黄沙万里,清笳凄凄,但军队军容整肃,大家丝毫没有应长途跋涉而叫苦叫累,为国上战场,保家卫国无所畏惧。“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自己要放下田园耕种的愿望,为国效力,何须多言,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上战场的豪情。再比如我读出了“被征服役的苦痛”。诗中主要展现的是行军途中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黄沙漫天,风大路远,还写到了听上去令人感伤,容易勾起思乡之情的清笳之声,渲染悲凉气氛。另外采取折中的观点也可,即既有豪情也有被征服役的苦痛,结合以上两种综合作答即可。


六、(2020•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之困。

B.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中运用典故,抒写了诗人迷茫怅惘之感。

D.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1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赏析戴诗和辛词中“蛙声”运用之精妙。


【答案】

11.B

12.戴诗中,“蛙声”嘈杂喧闹,诗人以此衬托四处漂泊的羁旅之苦、久游思归的思乡之愁。辛词中,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词人以动衬静,以此抒发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羁旅思乡的感伤。

故选B。

1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意象。鉴赏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类题目答题时从意象特点、情景关系与意境的营造、手法技巧、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分析都可。

本题赏析的是两首词中“蛙声”运用之精妙。

本诗是诗人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表现了其流落江湖时的感受以及思乡的情怀。“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蛙声”而曰“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七、(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

柳永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词人舟行淮河的情景,河面波光粼鄰,短暂的雨后,水边平地的烟雾也随之消散。

B.上片描写雨后的芳草犹如用染料着过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充满生机,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C.下片“又是”可见词人旅途劳顿,有多次投宿旅店的经历,暗含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D.结尾描绘船家投宿前的欢乐,“渔灯一点”既是投宿目标,又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

14.“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13.D

14.“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作者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

作用:写景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做铺垫

【解析】

1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暗示词人仕途变得光明”理解有误。“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译为“知道了已临近要去的地方,于是船夫相呼,向远处渔船上的一点灯火指去。”点明终于可暂停夜宿消除疲劳了,“渔灯一点”就是指投宿目标,并无暗示仕途之意。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然后指出两首诗不同的表达技巧,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者写景手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这就是两者在写景上最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本是为即景抒情诗,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 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作者更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诗歌的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做铺垫。


八、(2020•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15.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曲的前两句连用6个意象,渲染了秋日薄暮冥冥的那种萧条景象。

B.《冬》曲的前两句以对仗句式,描绘冬日黄昏城门上空新月半挂的情景。

C.“一点飞鸿影下”而画风突变,“白草红叶黄花”或者是一种向往之景。

D.“淡烟衰草孤村”,以白描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秀丽宁静风光的喜爱

16.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请任举白朴一曲为例,简析其如何体现情景之间“妙合无垠”的境界。


【答案】

15.D

16.举例准确,谈到“情、景”,谈到“妙合无垠”。意思相符即可。

【解析】

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秀丽宁静风光的喜爱”错。“淡烟衰草孤村”描写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虽然画角声打破了这冬季黄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诗句传达的是一种寥落、凄清的氛围和感受。

故选D。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具体考查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是诗歌很重要的抒情手法,考生要分析出写了哪些意象,传达了哪些情感,景与情的关系如何等。

“妙合无垠”是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一合,自然妙悟。《天净沙•冬》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它与《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


九、(2020•内蒙古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粼粼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湖光秋色,对仗工整,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秋日湖光图。

B.词人未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的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奇妙遐想。

C.下片写明日天气更好,还可在水晶宫里欣赏乐章,露宿也内心惬意。

D.词作构思颇具匠心,情景交融,意境幽雅,足见词人对山水的喜爱。

18.请对本词上片后两句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答案】

17.C

18.联想想象(虚写、浪漫主义),作者不写自己被风雨所阻,而是想象水神挽留自己共看斜阳,这种奇妙的想象,生动表现了词人旷达心境。拟人,“波神”二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下笔不同凡响。这里的“波神”赋予了人的主观想象,是人化了的自然。

【解析】

17.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还可在水晶宫里欣赏乐章”错,“水晶宫里奏《霓裳》”的意思是阵阵波涛声好似龙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

故选C。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答题过程三步走: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手法,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这两句“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粼粼细浪”的意思是:水神挽留我共看斜阳,吹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作者不写自己被风雨所阻,所以使用了想象或者虚写手法,其效果是表现了词人旷达的心境;其次,“波神留我”中把广阔的江水拟人化,“留”字赋予了人的动作,将江水人格化,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十、(2020•辽宁省辽南协作校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0.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9.B

20.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里只是突出了一种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怀念。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旅游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的男儿形象,诗人回忆了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此时的诗人是一位垂暮老者,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的催人老去,诗中饱含出这样的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知音难觅,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


十一、(2020•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江送人

孟  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情别绪推进一层。

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22.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21.C

22.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解析】

2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错,最后一联应为虚写,是设想别后的情景。

故选C。

2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这是写景句,描写雨后葱绿的小草,云散后黛青色的山峰,草为近景,山峰为远景,画面清新、明丽。结合诗题“春江送人”和“别湓浦”“离洞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达到乐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


十二、(2020•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班固撰文勒石记功。西晋灭亡后,南渡士大夫在建康新亭宴饮哭泣。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燕然勒石典故,抒发久被闲置的忧伤,表达对朝廷不重用抗金志士的不满。

B.老将军纵横大漠何其雄壮,士大夫新亭对泣何其软弱,正反对比传达出情感态度。

C.心中虽有万死报国的志向,岁月却让人满头飞霜,内外反差彰显英雄落寞的无奈。

D.这首诗语言典雅、寄意深刻,在慷慨中显示雄浑气象,在沉郁中显示出悲壮之情。

24.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


【答案】

23.B

24.应该记住在今日江湖水村泊船之处,我卧听寒洲上新雁到来的叫声;我因报国无门心中苦闷寂寞;我因年老体衰、壮志难酬而无比感伤。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老将军纵横大漠何其雄壮”错误,“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句意指老夫我还有横绝大漠、杀敌报国的雄心。

故选B。

2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翻译: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巴自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夜泊水村》是宋代诗人陆游于淳熙九年在成都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壮志未酬之意。”羽箭凋零“,“燕然勒铭”形成对照。颔联自抒豪情,一句“犹堪”、一句“何至”构成流水对。颈联写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尾联回应首联“太息”,落到眼前,谓此夜泊船锦水,卧闻新雁,报国之情,难以抒怀。表达了诗人至老不衰的雄心壮志,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而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尾联“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十三、(2020•安徽省芜湖市示范高中高三5月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中卧病思归

裴夷直

索索凉风满树头,

破窗残月五更秋。

病身归处吴江上,

一寸心中万里愁。

宿开元寺楼

许浑

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

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帱。

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

日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注]许浑:晚唐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翠帱:翠色床帐。三湘:泛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2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以写声为发端,用叠音词将周围的声响描写得真切可感。

B.两首诗都点出的“秋”字,不仅明示了时节,更是各自诗眼所在。

C.裴诗末句和许诗首联都使用了对比,极大增强了诗句的感人力量。

D.两首诗体裁不同,但都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先写景物,后抒感怀。

26.两首诗都写到了“万里愁”,请说说两首诗中“愁”的内涵的异同。


【答案】

25.B

26.(1)相同点:两首诗都有念乡思归之愁。(2)不同点:裴诗还有卧病逢秋的凄苦之愁和思归不得的无奈之愁;许诗还有羁旅途中的孤寂之愁和时光易逝的急迫之愁。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两首诗都点出的‘秋’字……更是各自诗眼所在”错误,“秋”是“各自诗眼所在”的评析不正确,“愁”应该是诗眼。

故选B。

26.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相同点,由《秦中卧病思归》题目可知诗的内容是思归;《宿开元寺楼》中,由“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可知夜宿开元寺楼,听到不知谁家的歌声,孤枕难眠,不由得勾起思乡之情。不同点,裴诗“索索凉风满树头,破窗残月五更秋。病身归处吴江上,一寸心中万里愁”,意思是“秋风萧瑟吹枝头,秋夜透过残破的窗户看到一轮残月挂在天空。在吴江之上一身疾病,心中都是思乡的愁绪却因疾病归乡遥遥无期”,可知还有卧病逢秋的凄苦之愁和思归不得的无奈之愁;许诗“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意思是“醉着月光移动天要破晓,晨风送来秋的寒意”,可知许诗还有羁旅途中的孤寂之愁和时光易逝的急迫之愁。


十四、(2020•河南省焦作市高三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朝  直

郑  谷

朝直叨居省阁间,由来疏退校安闲。

落花夜静宫中漏,微雨春寒廊下班。

自扣玄门齐宠辱,从他荣路用机关。

孤峰未得深归去,名画偏求水墨山。

(注)夜宿于朝值班。作者为晚唐诗人。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直书政务之闲,朝直只是循规守矩,例行公事而已。

B.颔联以动衬静,落花声、漏声、雨声写出夜的静谧,诗人朝直长夜不眠。

C.颈联表示自己虽看淡宠辱,但实际上仍随波逐流,为仕途晋升而机关算尽。

D.诗歌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紧扣诗题,思路清晰,章法严谨。

28.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27.C

28.第一问:还没有找到能够使自己栖身的归隐之所,只能在所搜求的水墨名画中找到一种归隐的慰藉。第二问:强烈的归隐之志;对唐王朝时局的深深失望。

【解析】

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颈联表示自己虽看淡宠辱,但实际上仍随波逐流,为仕途晋升而机关算尽”理解错误。颈联“自扣玄门齐宠辱,从他荣路用机关”中“玄门”指道教或佛教。如《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慧远《三报论》:“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荣路”指仕途,如陆游《遣兴》诗:“虚名大似月蟾兔,荣路久如风马牛。”诗人仕途失意,不免于释家与道家之中寻求突围,看淡荣辱,任由他人机关算尽谋求仕途通达,我心自是宠辱不惊。故这两句应该是作者主动从道家寻找慰藉,已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

故选C。

2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题干有两问,第一问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第二问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但不管有几问,首先要理解所在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具体分析,诗人在知天命之年忝居尚书都官郎中,整日循规蹈矩,夜宿值班,不过例行公事而已。晚唐政治的颓势对于锲而不舍求取功名的诗人无疑是沉重的一击,个人政治理想的无望终究让这份工作变得索然无味。但这份无奈和难以排解的忧虑又让诗人在朝值之夜彻夜难眠。落花夜静宫中漏,微雨春寒廊下班。”诗人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春夜所见、所听、所感,看繁花辞树,听深宫漏断,感微雨春寒。诗人既抓住了画面的动态感,又以声音上的动来衬静,春夜漫漫,长夜难眠。诗人终觉这数十年“学而优则仕”一心追求功名的选择似乎都错了。于是诗人吟咏着“自扣玄门齐宠辱,从他荣路用机关。” “玄门”指道教或佛教。如《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慧远《三报论》:“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荣路”指仕途,如陆游《遣兴》诗:“虚名大似月蟾兔,荣路久如风马牛。”诗人仕途失意,不免于释家与道家之中寻求突围,看淡荣辱,任由他人机关算尽谋求仕途通达,我心自是宠辱不惊。孤峰未得深归去,名画偏求水墨山。”未得孤峰隐去,就此寄情山水。诗人在宦海疲乏之际只能借画中水墨丹青来聊以排解。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政治的失望,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紧扣诗题,思路清晰,章法严谨。


十五、(2020•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赠王太尉

释宇昭

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释宇昭:北宋时僧人。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嫖姚”指称王太尉,是借霍去病出击匈奴、屡建奇功来赞美王太尉。

B.战马在游荡,大雕在盘旋,战后悠闲景象反衬战况激烈,说明胜利来之不易。

C.月光笼罩营垒,火烧后远草历历分明,月朗草明与马放雕闲有动静互衬之妙。

D.全诗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抒情角度看,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0.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概括。


【答案】

29.D

30.我不经常在边塞生活,懒得听边塞夜晚的胡笳声;身为僧人的我更喜欢安闲宁静的生活;我希望边塞永远和平安详,没有战争。

【解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错在“托物言志”,首尾两联是情语,中间两联是景语,从抒情角度看,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

故选D。

30.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只是我这出家之人,不习惯边塞生活,夜晚笳声凄切,不忍多听。

结合首联概述了大捷之后,中间两联笔势一转,进而描写战后的战场景观,使整首诗染上了一丝冷寂的色彩。这种意绪,在尾联进一步加深。诗人毕竟是一位借人,他不是军人,所以“不惯为边客”,而那惹来满地霜迹的宵笳的声音,也是诗人所不惯听闻的。从颈联开始的诗歌情感上的转换,与诗人的僧人身份有关:当最初的狂喜过去之后,诗人的情绪又归于静寂一路。他仿佛一位出世的僧人,偶然将情感伸触到世间,在经历了欣喜之情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祥和。


十六、(2020•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谏官。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作者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人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

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D.尾联委婉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

32.此诗尾联是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


【答案】

31.B

32.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忧愤。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误,“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

故选B。

3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翻译: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这道题先确定观点,再分析句子含义,最后是诗人情感。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十七、(2020•陕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

李商隐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注释:无憀,即无聊。争拟:怎拟,即不拟。

3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这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高度概括,破题点旨,将离别伤心情怀聚集到劳劳亭。

B.李白这首诗因地起意,构思新巧,落想奇特,移情于景,风格俊逸,语言明快自然。

C.李商隐这首诗前两句先写双方的心绪,再写对居者的劝慰,“损”和下句“惜”呼应。

D.李商隐这首诗形象鲜明,语言新颖,蕴涵丰富,意蕴深婉,体现了朦胧的美学追求。

34.这两首诗都写了“离亭(劳劳亭)”“春风”“柳条(长条)”“离别”,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

33.D

34.两诗的出发点相同: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结论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有长条可折以达相赠情意,不惜催促杨柳生长供人攀折。

【解析】

3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意蕴深婉,体现了朦胧的美学追求”分析不当。李商隐这首诗并不晦涩,其含意明朗,语言朴实简明。

故选D。

34.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题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异同。两首诗都以离亭为题,都借助“折柳赠别”,都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可谓有异曲同工、相映成趣之妙。不同之处在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李白诗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移情于物,托物言情,别具新意。李商隐诗“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把离愁别恨融人独到的议论中。作者先用暗喻(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明明白白地说非折不可。既然如此,为了让离别之人在临别之际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春风又怎么会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情攀折呢?


十八、(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注)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树绕伊川,写伊水被重重绿树所环绕,诗人正是在如此美景中于河岸乱石间信步而前。

B.颔联寓情于明丽之景,无一情字却处处见情,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异曲同工。

C.“复空还”意味悠长,诗人出游观景,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

D.本诗不事雕饰,用语平实,诗人在伊川独游途中心情虽起伏变化,但情感流露自然。

36.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35.B

36.内容上:写山路蜿蜒,状远景如近观,僧人归去,野渡愈静,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结构上:缘景及人由景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做铺垫。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3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明丽之景”错。“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抓住“寒云”“晚日”分析,颔联所写之景不全是明丽之景。

故选B。

3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路转”,山路弯曲蜿蜒;“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野渡闲”,野渡闲静了,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

“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野渡‘闲’”,一个“闲”字,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由景“路”“香林”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诗人出游观景,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做铺垫。


十九、(2020•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38.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37.C

38.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壮志难酬”说法错误,诗歌塑造的是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但无“壮志难酬”之意。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先注意审题,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图景;对于第二问要注意体会与之相应的情感和意图,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着手分析。

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首先明确第二联的意象有:云、薄暮、雪、风。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合以上分析,颔联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对于用意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内容上联系全诗(“野哭多新鬼”等)、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抒哀情,这样的景越发衬托出作者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写对战事时局的忧虑做了铺垫。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二十、(2020•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北宋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北宋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释]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东城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3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撤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绿苔”“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 二者相映成趣。

40.东坡诗颈联“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富有韵味,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39.B

40.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解析】

【分析】

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错误,从标题《闻子瞻重游南山》来看,苏辙诗中的景象应当是他想象和猜测的;“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是“去年”之事,所以“实写”错误。

故选B。

4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意思是弹罢古琴清风吹拂座位,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古琴弹罢”是听觉;“风吹座”是触觉;“月照杯”是视觉,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