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仪征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江苏省如皋、丹阳市2021届高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高三2021 届高考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16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6-2020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阅读汇编

2016-2020江苏高考语文真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江苏省仪征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一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人者(节选)

[美] 海明威

“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连见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艾尔从厨房里说。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闭嘴,”艾尔从厨房里说,“你他妈的话太多了。”

六点五十五分。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 。

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散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

“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

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

“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

艾尔打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散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

“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

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门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

“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萨姆说。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

“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

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

“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

“我可不喜欢这事儿。”萨姆说。

“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

“行。”

“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

“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

“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

“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

“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

外面的弧光灯黑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

“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

“你要看他吗?”

“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

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

他并没有朝尼克看。

“怎么啦?”他问道。

“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

“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

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

“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

“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

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

“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

“没有什么事要我帮忙的吗?”

“没什么好帮的。”

“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

“不,那不光光是恐吓。”

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

“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

“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

他望着墙壁。

“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

“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

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

“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女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

尼克打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亨利小饭馆。

“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

“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

“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

“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

“他打算怎么办?”

“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他们要杀他呀。”

“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艾尔和麦克斯打算在店中杀掉安德烈森,但没有成功。他们离开后,尼克找到安德烈森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但他的反应很平静。

B.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这样一些细节表现天气的寒冷。

C.“你对这事情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唯恐惹祸上身而避之不及,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D.小说只写了安德烈森被追杀,而对他为什么会被追杀、又是怎样逃过此前的追杀等情节只字不提,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冰山原则”的体现。

7.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

8.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轼,字若瞻,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第一。三十三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俗敝赋繁,轼令免耗羡,用法必持平。四十八年,出督陕西学政。五十二年,擢光禄寺少卿。

上以山、陕旱灾,发帑五十万,命轼与光禄寺卿卢询分往劝粜治赈。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官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上谓:“社仓始于朱子,仅可行于小县乡村。若奏为定例,官奉行,久之,与民无益。山、陕山多水少,间有泉源,亦不能畅引溉田。轼既以为请,即令久驻山西,鼓励试行。”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未几,年爨尧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帑,请特简亲信大臣会鞫,上命轼往勘,得实,论如律。六十一年,乞假葬父,归。

世宗即位,召诣京师,充圣祖实录总裁,赐第。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二年,兼吏部尚书。二月,轼遭母丧,赐内帑治丧,敕江西巡抚俟轼至家赐祭。轼奏谢,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十三年,议筑浙江海塘,轼请往董其役,上俞之,督抚及管理塘工诸大臣咸听节制。

乾隆元年,充世宗实录总裁。九月,病笃,上亲临视疾。轼力疾服朝服,令其子扶掖,迎拜户外。翌日,卒。遗疏略言:“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君于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上震悼辍朝,复亲临致奠,发帑治丧。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朱轼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B.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C.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D.至国家经费本/自有馀/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次考试。按期巡视所属各府、厅、州,考查师儒优劣,生员勤惰。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敕,在古代多指皇帝发出的诏令,有命令、告诫之意。如提拔官员时,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本文即如此。

D.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多是指对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如实记录,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潜江地区的风俗不好,赋税繁重,朱轼任知县时为民着想,免除了官员以损耗为借口而加征的钱税,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B.朱轼上疏在山西建社仓,引泉水灌溉农田,但皇帝认为山、陕山多水少不宜推行,仅可试行。后有官员上疏请求搁置,但皇帝没有同意。

C.朱轼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来探视,朱轼扶病出迎。在听到其去世的消息后,皇帝十分伤心,并停止处理政务,又亲临祭奠。

D.朱轼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曾经先后担任过编纂两朝皇帝实录的主管官员,由此可见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他的器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自承冒昧,乞寝其议,上不许。

(2)乞终制,上允解任,仍领水利营田,期八月诣京师。

13.朱轼在山西救灾时提出了哪些方略?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15.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激励爱国志士弃文从武、保家卫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词人在竹西亭解鞍下马,见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诗人杜牧由衷赞美的扬州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

17.根据《庄子》《人间词话》填空。

(1)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内篇 ·齐物论》)

写出从本文蜕化出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

(2)《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论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居住市廛的都市人,于群楼环绕中,看到的天空被挤成几块憋屈的碎片,眼界颇为局促。

而可可西里这样的所在,神示给人的,是一种城市人久违了的空旷之美。在这里,文明的物事只能谦虚得充当陪衬和点缀。

古代文人嗜好望云。我只挑一句陶潜的——悠悠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他们眼里的白云,一律飘荡在人境之庐,所怀之古,也无非是先世的圣人和贤者。我在可可西里望云,(   )。再沉淀一些,心中的意念萦绕于无生无死,无喜无悲; 时间在这里奇妙地失去了指针。

通透的视野,是可可西里无言的慷慨馈赠。这里的景致表面上单调乏味,事实上却在每时每刻变幻着。那些数不清的湖泊,绝对是苏联作家普列什文美誉的大地上的眼睛,美不胜收。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亘古的空旷,只有无限的微茫。

B.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无限的微茫,只有亘古的空旷。

C.心里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亘古的空旷,只有无限的微茫,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

D.心里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无限的微茫,只有亘古的空旷,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能看到一块块有限的天空”,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21.从下面这段文字中筛选信息,用5个短语概括雁荡山石斛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雁荡山石斛,中国五大名斛之首,因主产于浙江省乐清雁荡山境内大荆镇普芝岭一带而得名。乐清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种植生产石斛,仿野生种植前后超过600年。多生在河涧、沟溪、山谷旁峭壁上,喜阴凉、湿润、通风、多雾的小气候。每年9月至12月采收第3年的植株,采摘标准为去老留新,形状、大小、色泽一致。鲜茎采回后进行加工,需经毛火、理形、足火、摊放、复火等5道工序,所有加工必须用手工。雁荡山石斛富含多糖、氨基酸和石斛碱、石斛胺碱等十多种生物碱,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眼、咽、肺、胃、肠、肾等器官和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疗效。

 

八、名著阅读

22.根据《茶馆》回答问题。

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②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垃圾出口,垃圾回收……如何科学处理垃圾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难题。从上海开始到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战争已是迫在眉睫。

AI与垃圾分类:先刷垃圾分类积分卡,选择需要投放的回收箱按钮,箱门打开后,放入相应类别的垃圾,自动称重,获取积分。积分卡可以到固定超市购买生活用品。

④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代文明百年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发展,必须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杂乱堆积的垃圾,有人不愿意分类,认为太麻烦,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主题,给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的奶奶写一封信,劝她积极响应垃圾分类。

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A

4.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

5.(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因果倒置,由“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可知,选项错误。

B.“完整阐释”错误,由“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可知,臧克家解释的只是牛的一种精神。

C.“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材料一论述了牛勤劳、奉献、奋进等精神。《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6.B项,“表现天气的寒冷”错,结合文本“那支锯掉了枪筒的散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分析,应是表现杀手的小心谨慎。

7.“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可见其对逃亡生活的厌倦;“他什么打算也没有”,可见其对面临死亡的麻木;听到别人要杀死他,“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可见其对未来的绝望。

8.尼克是小说的线索,通过他将杀人者和被追杀者联系起来;尼克的紧张和安德烈森的平静形成对比,突出安德烈森作为被追杀者的不正常表现;小说以尼克的感慨作结,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

 

9.B

10.C

11.B

12.(1)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

(2)(朱轼)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掌管(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

13.①让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②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③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④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疫发生;⑤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

“本自有馀”,“本自”意思为“本来就是,一向是”,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异日倘有言利之臣”,“臣”是“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本文即如此”错误,本文不是“要求该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意思,只是一般命令。

故选C

11.

本题考查血神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后有官员上疏”错误,根据原文“轼自承冒昧”可知应为“朱轼自己上疏”。

故选B

12.

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自承”,自己承认;“寝”,搁置;“议”,提议。

2)“乞终制”省略主语“朱轼”,翻译时补齐;“终制”,服满三年之丧(守满丧期);“解任”,解除职务;“领”,掌管;“期”,约定。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选文言文信息,概括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根据原文“轼往山西,疏请令被劾司道以下出资赡饥民”可概括出:政府官员出钱帮助饥民;

根据原文“富民与商人出资于南省籴米,暂停淮安、凤阳等关米税”,意思是“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可概括出:让有钱的富民和商人出钱购买粮食帮助百姓;

根据原文“饥民流徙,令所在地方宫安置,能出资以赡者得题荐”,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可概括出:鼓励地方官安置、供养流民;

根据原文“饥民群聚,易生疠疫。设厂医治”,意思是“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可概括出:设立医疗机构,防止瘟疫发生;

根据原文“疏请令山西各县建社仓,引泉溉田”,意思是“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可概括出:令各县建立社仓,引泉水灌溉田地。

参考译文:

朱轼,字若瞻,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参加乡试考取第一。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任期结束后被授予湖北潜江知县。潜江风俗破陋。赋税繁重,朱轼命令免除官员以损耗为借口加征的钱税,使用法律一定秉持公平。四十八年,出京督查陕西学政。五十二年,被提拔为光禄寺少卿。

皇帝因为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拨出钱物五十万,命令朱轼和光禄寺卿卢询分头前往鼓励卖粮,教治赈济。朱轼前往山西,上奏章请求命令被弹劾的司道以下的官员出资供养遭遇饥荒的百姓,富人和商人出资到南方省份购买粮食,暂停淮安、风阳等关卡征收米税;遭遇饥荒的百姓流离他乡,命令他们所在之处的地方官给予安置,能够出资来供养他们的人可以得到题名举荐;遭遇饥荒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瘟疫,要设立场馆进行医治。还上奏章请求山西各县建立义仓,引来泉水灌溉农田。皇帝说:“社仓是从朱子开始建立的,只可以在小县的乡村推行。如果上奏作为固定的制度,官吏奉行,时间长了,对百姓没有益处。山西、陕西山多水少,偶尔有泉水,也不能顺利地接引过来灌溉衣田。朱轼既然拿这个作为请求,就命令他长期驻守山西,鼓励地方试行。”朱轼自己承认冒昧,请求搁置这个提议,皇帝没有答应。不久,年囊尧弹劾凤翔知府甘文煊亏欠朝廷钱物,请求专门选拔亲信大臣会同审问。皇上命令朱轼前去核查,得到实际情况,依照法律判处。六十一年,朱轼向朝廷请求假期安葬父亲,回到了家乡。

清世宗即位,把朱轼召到京城,担任圣祖实录总裁,赐给他宅第。雍正元年,命令他在南书房值守。二年,让他兼任吏部尚书。二月,朱轼遭遇母亲去世,皇帝赏赐内库的钱物给他处理丧事,命令江西巡抚等朱轼到家再赐以祭莫。朱轼上奏章谢恩,请求守满丧期,皇上允许他解除职务,仍然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约定八月份回到京城。十三年,朝廷商议修筑浙江海塘,朱轼请求前往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总督、巡抚以及管理海塘工程的大臣们都听他的指挥管辖。

乾隆元年,朱轼担任世宗实录总裁。九月,朱轼病情严重,皇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朱轼勉力带病穿上朝服,命今自己的儿子搀扶起身,到门外迎接跪拜。第二天,朱轼去世。他的遗疏大致说:“天下万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员,处理财务,特别应该慎重。君子和小人,前者公正正直,后者偏私邪恶,区别只在细小的地方,应当清楚地省察他们的思想行为来提拔或者贬斥他们。至于国家的经费,本来自然有节余。将来如果有谈论牟利的臣子,提出增加赋税,我伏下身子请求陛下作出决断,永远斥退这种不合实际的言论,这样做实在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了朝会,亲自登门进行祭奠。追赠朱轼太傅的官职,赏赐祭祀、安葬的礼仪,谥号文端。

 

14.C

15.①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 “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皆有‘可爱’之意”说法错误。本词中“可怜”为“可惜”之意。

16.快投笔    莫题柱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题、柱、碎、蓉、泣、荠。

17.庄周梦蝶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成语的能力。

第一题中,结合所给语段中“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等内容,可知该成语为“庄周梦蝶”。

第二题中,重点字有:蝶、度、蓦、阑珊。

 

18.A

19.D

20.原文好。

(1)原文用被动句式写出了一幢幢高楼直入天际、挤压天空的动态感,而改句比较直白。(2)原文“憋屈”一词运用移情(拟人)手法,写出了群楼环绕中人的心理感受,与下文衔接更自然,改句没有情感的融入。(3)原文“碎片”的表述突显了完整形象的割裂之态,比改句更具画面感。(两点即可)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句“所怀之古,也无非是先世的圣人和贤者”可知,此处应该先说“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连贯性更强,所以,应在把“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排在最前面,这样就删除CD项;再根据后句“再沉淀一些,心中的意念萦绕于无生无死,无喜无悲;时间在这里奇妙地失去了指针”可知此句是说此时心中的感觉是微茫的,这就与“只有无限的微茫”句衔接紧密,所以“只有亘古的空旷”应排在“只有无限的微茫”之前,这样就排除B项。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度若飞”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事紧急,跃马飞奔速度之快。

B.“人似月”“凝霜雪”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自己的妻子的面色比喻成皎月,把手腕肤色比喻成霜雪。

C.“钟鼓馔玉”代指“豪华的生活”,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紫艳”借代菊花,“渚莲愁”运用拟人手法。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回答“原文好”,然后把原句跟改句相比,找到不同之处,分析原句表达的好处。

(1)从句式角度分析

原句采用被动句,改句采用主动句,“天空被挤成……的碎片”,是说群楼直入天际、挤压天空的动态感,而改句就显得比较直白。

(2)从修辞手法分角度析

原句“憋屈的碎片”中的“憋屈”一词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群楼环绕中人的心理感受。改句“一块块有限的天空”只是一般陈述,没有情感的融入。

(3)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

原句“碎片”一词突显了完整的天空形象呈现的割裂状态,更直观,具有画面感。而改句说成“有限的天空”没有这种割裂之态,自然也就失去了画面感。

21.①种植历史悠久;②生长条件苛刻(生长环境优越);③采摘标准严格(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工艺精细;⑤药用功能丰富。(意思对即可)

22.“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茶馆》剧中的茶馆酒楼偶尔会有张贴“莫谈国事”的纸条,这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政治社会清明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如果是时局动荡,茶馆这样的字样尤其明显。老舍先生的《茶馆》以老北京一家的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以及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一些大大小小的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在这样一个小社会,可供生意人聚会,文人交往,又可为其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提供服务。故事背景本就是一个时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而茶馆本就是三教九流各路人马的交汇之地,一盏茶的时间,多少信息就顺便传播出去了。裕泰大茶馆的主人王利发本就惨淡经营这茶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莫谈国事”的字样逐渐变大变粗。茶馆大堂的柱子上贴着告示,上书“莫谈国事”。若茶客不当回事,聊天时依然对眼下的时局发表己见,跑堂伙计听到了便过来好言相劝,莫谈国事。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