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下列诗歌。

1)亲朋无一字,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2)至今商女,______,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理解性默写。

《过秦论》在文章结尾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略谈“中国智慧”

李广良

①“中国智慧”说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和“文化意义”。就前者而言,它表达了“中国人”的“存在”感,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或在世界政治版图中“大国崛起”的强力意志;就“文化意义”而言,它塑造了一种“智慧国家”或“智慧民族”的意象,借此突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而不是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狼性的进取欲望”,或者“特定的历史条件”之类。

②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政治中国”,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亦即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知识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的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从“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有着自身的“精、气、神”的“文化共同体”,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观念系统、内在信仰和情感生活,走过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道路”。而“中国”的“本质”就在“中”字之中。正是在“中”的场域中,“中国”才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中道”,一方面与“上下”“四方”连接,从而通达世界上的一切现象。

③就“智慧”之内涵而言,智慧既与纯粹知识和真理相关,亦与生活实践相关。前者是“知”的问题,后者是“行”的问题。就“知”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对事物、世界以及人自身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成果;就“行”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圆融处理人、我关系和人、物关系。“智慧”总是与“知识”相连,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正在于人类在知识方面的伟大成就,但人类在哲学、宗教、艺术、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亦充分地显示自己的“智慧性”。

④“智慧”具有“大”“小”之别与“高”“下”之分。“小智慧”坚守着“智慧”的现成形式,不断地炫耀着自己有限的成就,而“大智慧”则采取了“愚”的形式,以掩盖自己固有的光明,这是“智慧”的辩证性、灵动性之所在。从“智慧”的本性上说:离开天然的生存体验者,不足以言“智慧”;对人生的“终极势态”无所洞察者,不足以言“大智慧”。

⑤“中国智慧”并不是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而是在“文化中国”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本源智慧”,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智慧”。不能把“中国智慧”看作局限于“中国”疆域之内的“地方性知识”,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智慧”虽然在思想、宗教、艺术、个人精神体验等方面有特殊的颖悟,但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发明方面就力有未逮,而知识和技术创造恰恰是“智慧”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国智慧”在现代世界政治方面也没有大的作为,我们所提供的“中国方案”非但没有获得世界的认同,反而引来普遍的猜疑。

⑥所以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从而让我们的“中国道路”变得更为广阔。

(原载《团结》2020 年第 5 期,有删节)

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存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中国登上世界舞台,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的存在感。

B.从“中国”的“中”字看出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代表着中国的全部智慧。

D.大智若愚的人才具备洞察“终极势态”的大智慧。

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与“狼性的进取欲望”等无关。

B.“中国智慧”之“中国”从范围上来说包括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

C.“认识你自己”体现“智慧”之“知”方面,处理人、物关系体现“行”的方面。

D.通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新“中国智慧”就会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获世界认同。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题浔阳楼    

白居易 〔唐代〕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0.这首诗的体裁属____诗。

1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文思高玄B.闲淡简远C.明白如话D.含蓄蕴藉

12.这首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内心情感。请指出一种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②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今得杀身自(_______)    2)自已死久矣(_______)

14.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羝乃得归(   )

A.下奶    B.挤出乳汁    C.生子    D.哺乳

2)独有女弟二人(   )

A.女人的弟弟    B.妹妹    C.弟妹    D.妹妹和弟弟

15.把第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6.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标点,请用“/”把这两处标示出来。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17.简析於靬王和李陵对表现苏武形象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讳辩    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 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③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察:查究。②律:指《论语》。③二名不偏讳: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是两个字时,只讳其中一个字。④嫌名:指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⑤稽:考核,查。

18.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19.题为“讳辩”,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辩”的。

20.评析第③段画线句的思想内容。

 

 

六、材料作文

21.当不幸的事发生时,理应得到人们同情的受害者往往会被谴责为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这种“谴责受害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1.老病有孤舟    时时犹唱    万象为宾客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孤”“犹”“施”。

 

2.国家实力快速提升带来的自豪

3.B

4.A

5.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智慧”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和“文化意义”。接着,第二段对“中国智慧”进行了分类解说;第三段从“智慧”的内涵的角度,阐述智慧与“知”和“行”相关;第四段阐述“智慧”具有“大”“小”之别与“高”“下”之分;第五段阐述“中国智慧”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联系前后文“‘中国智慧’说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或在世界政治版图中‘大国崛起’的强力意志”,“存在”是指“国家实力快速提升带来的自豪”(感)。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原文为“它表达了‘中国人’的‘存在’感,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存在感”和“世界舞台中央”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并且“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等于“世界舞台”,“中国人”不等于“中国”,偷换了概念。

C.“‘知行合一’说代表着中国的全部智慧”说法太绝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中国智慧的一部分。

D.原文中有“而‘大智慧’则采取了‘愚’的形式,以掩盖自己固有的光明”“对人生的‘终极势态’无所洞察者,不足以言‘大智慧’”,所以不能说“大智若愚的人才具备洞察‘终极势态’的大智慧”。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从原文第一段“突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而不是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狼性的进取欲望’,或者‘特定的历史条件’之类”可知,A项正确;

B.“从范围上来说包括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错误,分类解说的角度与原文不同。原文是说“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政治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知识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的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

C.“处理人、物关系体现‘行’的方面”说法不确切,原文是说“就‘行’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圆融处理人、我关系和人、物关系”;

D.“通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新“中国智慧”就会……”说法绝对化,原文是说“还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从而让我们的‘中国道路’变得更为广阔”。

 

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10.怀古诗

11.C

12.前四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借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作者在本诗中语句如“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直白质朴,明白如话。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在首二句“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三、四句提到诗人韦应物,“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应物的诗才感到很好奇,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作者在前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

 

13.    报效    料定,料想    

14.1C   2B

15.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16.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17.於靬王衬托作用,李陵起对比衬托作用。於靬王爱惜苏武,衬托苏武的才能和可敬的精神品质;李陵投降并劝降苏武,与苏武的宁死不降形成对比,反衬苏武的气节。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如今能得到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效”,报效。

2)句意: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分”,料定,料想。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乳”,名词作动词,生小羊,生子。

故选C

2)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女弟”,妹妹。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春秋”,年龄,年纪;“亡”,通“无”,没有;“谁为”,宾语前置,“为谁”的倒装。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8.A

19.引用《论语》中“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及注释的话,说明李贺举进士既不犯二名律,又不犯嫌名律;再接着举出周公、孔子、曾参、汉武帝、吕后、今上章及诏等例子,从经、律、国家之典几方面辩明李贺举进士与父亲名讳没有关系。使用归谬法论证及一连串的反诘句,引经据典,言之有据,雄辩有力地批驳了毁贺者理论的荒诞无稽,揭露了他们遏制、扼杀人才的本质。

20.第③段划线句是说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到顶了;但是毁贺者不致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亲人的名字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些人与宦者宫妾没什么区别,针锋相对指斥毁贺者,具有鲜明的批判立场,但仅在孝亲方面拿他们和周公、孔子等人比较,批判的力量稍弱了些,应该进一步指出他们扼杀人才的险恶用心;同时轻视宦者宫妾,也暴露了作者思想上的某些偏见。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联系语境“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前一句是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是假设的情况,与之照应,下文是说可能出现的情况。用“且”连接更恰当。

A.“且”:可以表示将要、将近。“且”填入恰当。

B.“则”:规范、榜样,规则,效法;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是、乃是:。“则”填入不恰当。

C.“者”:可以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者”填入不恰当。

D.“以”:用、拿;依、按照;因;表示目的;于;在(时间);跟“而”相同。“以”填入不恰当。

故选A

参考译文:

①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②《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③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