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1·上海交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②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1.解释加点词。

(1)往归焉_____  (2)常善人  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左右欲

B.云青青兮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非能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D.聚而笑之 (韩愈《师说))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B.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4.翻译句子。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5.从伯夷、叔齐临死前所作歌辞看,他们怨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    (2)_____

6.从第②段划画线的句子看,伯夷、叔齐是否是“伪善”?请简述理由。

 

(2021·上海交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沧浪诗话·诗洲(节选)

(宋)严羽

①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②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注),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③然则近代之诗无取□?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

[注]: 意思是指羚羊夜宿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用该词语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7.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文中方框处。(   )

A.乎 矣B.焉  也C.耶  哉D.夫 耳

8.第③段中提到的“东坡”“山谷”分别指的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__。(请填写姓名)

9.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

10.选文批评了宋代诗人_________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话回答)

11.作者认为,作诗应当有“别材”和“别趣”。请以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为例,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21·上海·复旦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告者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景子曰:“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战?’夫岂不义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寡人就见者也(_____)  (2)不能(_____)

(3)吾何乎哉(_____)      (4)乡党莫如齿(_____)

1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闻王命遂不果

A.夫岂不义曾子言之

B.自反不缩

C.或相倍蓰无算者

D.不挟兄弟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1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孟子不朝见齐王的原因。

 

(2021·上海·复旦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李翱[1]书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áo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16.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之而行(_______)

(2)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_______)

17.用“/”将文中画线句进行断句(共一处)。

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19.《师说》中韩愈对待李蟠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韩愈的人才观。结合《师说》《与李翱书》概括作者关于人才问题的态度。

20.结合文中内容,联系以下材料谈谈柏拉图、孔子及韩愈各自对理想的态度。

《理想国》: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2021·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②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他盗也。

③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④良归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击齐。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乃以语沛公(________)

(2)发兵击齐(_________)

2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良乃要项伯

A.稳固B.持久C.执意D.本来

23.所以距关者,他盗也(   )

A.警惕B.完备C.准备D.戒备

24.将第③段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25.选文第①段从多角度塑造张良形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1·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唐]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愿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校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看,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6.韩愈,字 _________ 。

27.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28.分析第③段举例论证的作用。

29.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2021·上海金山·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已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0.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 )

 

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

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

3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举酒(____________)(2)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

(3)山川相(____________)(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_____)

32.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C.句读之不知(《师说》)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

33.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叹曰B.归而谋诸妇C.悄然而悲D.返而登舟

34.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5.“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36.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

 

(2021·上海虹口区·高一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宫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软!

(节选自韩愈《师说》)

辱书(注)云欲相师,仆道不,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词,感到自愧的意思。

3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师焉                            (2)君子不齿

(3)仆道不                            (4)南越中数州

3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耻相                        未见可

C.今其智反不能及                至无雪

D.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软

39.对乙文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1.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上面的节选文字,简要说明。

 

(2021·上海虹口区·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溪十八涧

(清)俞樾

①凡至杭州者,无不知游西湖。然城中来游者,出涌金门,日加午矣。至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至岳王坟、林处士祠略一瞻眺,暮色苍然,榜人促归掉矣。入城语人曰:“今日游湖甚乐。”其实,谓之湖舫雅集则可,谓之游湖则未也。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余自己已岁,闻理安寺僧言其胜,心向往之,而卒未克一游。

②癸酉暮春,陈竹川、沈兰舫两广文,招作虎跑、龙井之游。先至龙井,余即问九溪十八涧,舆丁不知;问山农,乃知之。而舆者又颇不愿往,盖自龙井至理安,可由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洞。溪润曲折,厉涉为难,非所便也。余强之而后可。

逾杨梅岭而至其地,清浅一线,曲折下注,虢虢作琴筑声。四山环抱,苍萃万状,愈转愈深,亦愈幽秀。余诗所谓“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数语尽之矣。余与陈、沈两君,皆下舆步行,履石渡水者数次,诗人所谓“深则水”也。

④余足力最弱,城中虽半里之地,不能舍车而徒,乃此日则亦行三里而逃矣。山水移情如是。

42.第①段作者说“谓之游湖则未也”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3.第②段写舆丁“不知”、“不愿往”,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间接表现九溪十八涧藏在深山人不知的清幽之美。

B.与作者形成鲜明对比,间接表现舆者的鄙陋粗俗。

C.为下文写山路曲折难行做一定的铺垫,前后照应。

D.侧面表现作者游览九曲十八涧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4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公父文伯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②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夜儆百工,而后即安。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夜而计过,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为大带,命妇成祭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③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选自《国语·鲁语下》,有删改)

(注)①公父文伯:姓公父,名歜,鲁国大夫,②大采朝日:春分时天子穿黑色礼服祭日神。③祖识地德:指熟识农作物收获的情况。④少采夕月:秋分时天子穿礼服祭月神。⑤纠虔:恭敬;天刑:天象,刑通“形”。⑥儆:警戒,告诫。⑦庀:治理。⑧讲贯:讲习,研习。⑨辟:惩罚。⑩穆伯:即公父文伯之父。

4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民而用之(_______)               (2)明而动,而休(_______)

4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皆其夫(       )    A.做衣服       B.装饰      C.打扮     D.依靠

(2)吾冀而朝夕我(       )A.遵循     B.修炼      C.修正    D.修饰

4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鲁其亡乎?使僮子为官而未之闻耶?吾语女。

48.第②段波浪线部分详述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日常劳作,请分析这样使用繁笔的原因。

49.请结合全文,分析公父文伯母亲的人物形象

 

(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节选)

5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青于蓝B.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蟹六跪二螯D.非能水也,绝江河

51.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选文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5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围绕学习问题展开论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B.可以采用“木为轮”的方法,使学习达到更高境界。

C.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假于物”来弥补自身不足。

53.以第④段为例,分析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作用。

 

(2021·上海闵行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师焉,或焉。(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

55.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习。

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

56.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

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

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

57.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

5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9.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

 

(2021·上海闵行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滟滪堆赋(并序)

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①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②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③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注)①滟滪堆,俗称燕窝石,位于塘峡口。②龃龉:不合,这里指阻遇。③喧豗:轰响。④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

60.下面对“序”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瞿塘峡覆舟皆因滟滪堆。B.百水在夔地汇聚到蜀江。

C.滟滪堆起阻缓江水之用。D.写此赋是因为作者好事。

61.第②段在表达上很有特色,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骄逞”等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蜀江不可阻挡之势。

B.“纳万顷于一杯”以夸张的手法写峡口变窄之情状。

C.“勃乎若万骑之西来”以比喻手法写江水流动之快。

D.本段将水与滟滪堆的碰撞比作一场生动的攻城之战。

62.简要概述这篇赋的行文思路。

63.说说“以安而生变”“以危而求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021·上海市青浦区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4.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其曲(________________)②而江河(_____________)

66.翻译下面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爱其子,择师教之

B.青,取于蓝/则群聚而笑

C.积土成山,风雨兴/犹且从师而问

D.故木受绳直/于其身也,耻师焉

68.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

 

(2021·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既用卫鞅,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③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④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6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令行于民期年(_________)     (2)秦人皆(_________)

70.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行B.公子虔徒告商君欲反

C.将兵围魏安邑,降D.商君欲他国

71.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72.第③段写“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的目的是______

73.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1·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前赤壁赋

(宋)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4.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而今安在哉

75.下面各句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B.第③段写曹操攻破荆州,又率军队浩浩荡荡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遮天蔽日,目的是赞美曹操乃一世英雄。

C.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赋作传统的主客问答手法,形式活泼,避免呆板说理,主客经过互相辩驳,最后归于悲而泣。

D.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了一种情、景、理互相融和,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蓄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76.根据第③段,“客人”之悲源于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77.南宋俞文豹评论说,“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犹之传神,面目易模写,容止气象难描模”,认为《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了画笔难以描绘的“气象”。请从该角度赏析这两个句子。

 

(2021·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8.解释下列加点字。

(1)歌而和之(_______)(2)举匏樽以相(_______)

79.以下加点词与“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冲风之末,力不能鸿毛D.黎丘之鬼效其子状,挟而道

80.与“客有吹洞箫者”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C.崖限当道者

D.有以弱弓射贼者

81.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2021·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棚均为山名。②四望:四望饥,山名。

83.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84.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85.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86.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请加以分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参考答案

 

1.    何不    帮助    

2.D

3.B

4.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5.    怨时局    怨个人命运    

6.不是。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不符合仁义,对此感到羞耻,所以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他们出发点是仁义,而没有从行为的善或行为是否合乎规则的角度加以考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盍往归焉”意思是: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盍”,副词,何不;

(2)“常与善人”意思是:(天道)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与”,帮助。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

A.“兵”,名词用作动词,杀;

B.“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D.“群”,名词用作副词(做状语),表示成群地聚集。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A.“希”通“稀”,少;

C.“徂”,通“殂”,死亡;

D.“蚤”,通“早”。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叩马”,勒住马,“叩”,通“扣”;“叩马而谏”,形容竭力进行劝谏;“爰及”,至于;“以”,凭借……的身份。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可知,伯夷、叔齐临死前唱的歌意思是: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可见他们怨恨的一是“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时局,二是“命之衰”——个人的命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并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意思是: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

这并不是伪善。伯夷叔齐认为“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这是以暴制暴,不是追求仁德的行为,所以他们对此感到羞耻,情愿饿死也不愿食周粟。可见他们行事的出发点是是否合乎“仁”,而不是行为是否合乎“善”。

参考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

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5元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