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2上海高三一模各区《红楼梦》不同题型汇编

2022上海高三一模《乡土中国》不同题型汇编

2021上海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16区全)

2021上海高三二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汇编(16区全)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仪与国性

①当前,我们国内存在两种礼仪:中华传统礼仪,西方礼仪。毋庸讳言,前者历经磨难,势单力薄;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推行全民的礼仪教育,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②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礼仪是民族成员的相处之道,是民族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展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礼仪并非新的就好,老的就坏。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都以炫耀本国的传统礼仪为豪。如英国女皇用18世纪的皇家马车迎接国宾,属于最高级别的外交礼仪;乐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吹奏14世纪发明的苏格兰风笛。再如,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取火种到人间的古希腊神话,现代奥运会沿袭传统仪式,在希腊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举行,11位女修女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再由女祭司高举火炬,然后放在赫拉神庙遗迹前的粘土坛内。这些古老的仪式,欧洲人并没有抛弃,或者改头换面,使之“与时俱进”;相反,它们被作为宝贵的历史记忆,光大于世,从而引起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礼仪尤其是如此。

③如今,中国境内的西方礼仪压倒中华传统礼仪,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用过激的态度抹黑传统文化,礼,被视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被反复扫荡,在社会上几乎不复存在。直到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失范,随地吐痰、不肯排队、大声嚷嚷、说话粗俗等等,人们方才意识到礼仪的不可或缺。

④1980年,韩国获得1988年在汉城(今日的首尔)举办24届夏季奥运会的资格,韩政府将此作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统一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此提高文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当时韩国刚完成经济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国民富有,但文化素质一时跟不上,喜欢炫富,不排队,大声喊叫,爱贪小便宜等,国际观感很差,被时人讥为“韩国病”。此时,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它随着奥运会的转播,成功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就此而言,汉城(今日的首尔)奥运会无论投入多少经费,都是非常值得、非常成功的。

⑤如今一个错误的现象是,有人用“礼仪小姐”、“形象大使”替代十三亿民众的礼仪教育。西方礼仪经过反复炒作,备受推崇,成为许多人心中“高雅”、“现代化”的典范,西方婚庆公司、西方礼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成为一大产业。从政府到民间的庆典,大多采用西方礼仪。前些年,甚至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切,推动了民众的文化认同转而向西,加大了民众对中华礼仪之邦的疏离感与离心力,真是触目惊心!

⑥有人认为,要有包容心,不必强分东西方文化,只要能培养中国人良好的礼仪习惯,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此说似是而非。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进口。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1913年,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应邀在中央教育会发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讲,精辟论述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养成的关系。他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国性是立国的根基,它来源于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浸润。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千百万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

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的无私担当与真心实干,而不是成天坐而论道。德国洪堡大学一座大楼墙上镌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感慨无似!

(节选自彭林《传统礼仪和当代文明》,有删改)

1.从文章中找一个能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经营”的词语是________。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B.第④段用韩国经过八年时间来推行“全民礼让”从而改善国民形象的成功案例,论证了礼仪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C.第⑤段用当下“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D.第⑦段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论证当代的中国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以无私担当和真心实干,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3.第⑥段论证思路很有特点,请对此进行分析。

4.有人说,本文的论题“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而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不是同一个概念。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外婆的渡船

张俊昌

①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②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和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③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逢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晌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浸透了衣衫。虽然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⑤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⑥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⑦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⑧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白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伸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⑨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⑩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浆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8期)

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效果特征?

7.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8.本文题目如果改为“我的外婆”或“回忆外婆”,你认为合理吗?请简述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治学

(东汉)徐干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⑤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第①段方框处的字在传世的典籍中均已脱落,根据推测,此处的虚词可能是( )

A.兮B.哉C.夫D.矣

10.请用“/”给第②段的划线句断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11.第②段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12.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都用一组形式整齐的句子来阐述观点,请分析整句的表达效果,并分别写出两段的观点。

(1)整句的表达效果:

(2)《治学》第④段的观点:

(3)《劝学》第③段的观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14.辛弃疾在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提到了孙权,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两处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

五、非选择类

15.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木直                           (2)圣人无

(3)功在不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选择题

16.选出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     

A.水为之,而寒于水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不拘于时D.师不必贤于弟子

17.选出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组(     

A.取于蓝                            师道不复,可知矣

B.非利足也,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积土成山,风雨兴            犹且从师而问

D.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

18.选出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吾从而

A.不相师B.非能C.则耻D.吾道也

19.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其论据(     

A.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

C.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20.按要求完成下列选择题。

有些同学总想在学习上走捷径,却不知孔子早就说过“______________”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七、小阅读-课内

21.《劝学》《师说》都运用对比论证,请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八、情景默写

22.按要求填空。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2) 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 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空想不如学习”的看法。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命题作文

23.请以《心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反复炒作

2.A

3.先摆出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接着进行驳斥,并亮出自己的观点“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并引严复的话进行论证,强调了民族文化对养成国民性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现实得出结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不仅升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4.第③段划线句中被认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的“礼”,指的是民间传统所积累的经验和尊从的习俗,进而上升为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即为礼治;《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残忍,并不只是现代意义上的礼节和仪式;因此,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的外延和内涵都不一致,因此不是同一个概念。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经营”指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该词出现在“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中,近十年的“经营”与后文“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的内容极其相似之处,即“经营”指精心规划、反复炒作。因此“经营”的含义可用“反复炒作”来解释。

2.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结构及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A项,“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错误,该段主要论点是,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通过这两个例子也是为了证明,我们必须要重视本民族的传统礼仪。

 

5.承接上文外婆摆渡时的责任话语,引出下文描写外婆和外公在风雨之夜冒险为难产的孕妇摆渡的情景,突出外婆“不能误人家赶路”的做人原则,体现她的善良和责任感。

6.画线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风雨之夜外婆和外公在心理上由保护孙辈转变成迫切救助他人的强烈意愿,这种心理转变反映了外婆外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7.用排比手法,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展示了“我”在外婆忙碌时、有困难时主动给与她的爱(或突出了“我”对外婆深深的爱意,愿意随时随地讨外婆欢心),体现了“我”的聪明懂事。

8.倾向于不合理。理由如下:(1)文章以外婆的渡船为线索。(2)文章在塑造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外婆的渡船上的典型事例,外婆的渡船上处处可见其为人。(3)外婆的渡船蕴含着外公外婆对“我”的爱,更蕴含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4)渡船有象征的意味。渡船是展示人与人之间真诚和淳朴的一个媒介,象征着责任与担当,真诚与淳朴。最后一段文字颇有对今非昔比的感叹,除了深切思念外婆外,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对过去淳朴人情不再的失落和期盼。

 

9.B

10.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11.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12.整句的表达效果: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使论述富有气势。《治学》第④段的观点:治学要付诸行动。《劝学》第③段的观点: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外物。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多用于诗歌中。

“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意思是: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故此处所填写的虚词应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呢”,据此可以确定答案应为“哉”。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譬如宝在于玄室”中,“宝”是本句的主语,“在”谓语,“于玄室”是“在”的后置状语,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有所求而不见”,意思是“想寻找却看不见”意义紧密,故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白日照焉”,“白日”主语,“照”谓语,“焉”句末语气词,故前后应断开;“则群物斯辩矣”,“则”,那么,就,连词,可以在句首,“群物”主语,“辩”谓语,“矣”句末语气词,本句相对独立,故前后断开。

本句译为: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

 

参考译文:

①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②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③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④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⑤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13.B

14.两首作品都表现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钦佩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当世难觅孙权,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夸赞孙权少年英雄,统帅千军万马,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与曹刘形成鼎立之势,渴望金戈铁马、光复神州的报国豪情。

【解析】

1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说法错误。“神州”指中原地区。“神州”与“望中”意义相同,都指中原地区。

 

 

15.(1)符合,合乎(2)固定的(3)停止,止息(4)《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木直中绳”意思是: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中”,符合,合乎。

(2)“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3)“功在不舍”意思是:(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1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水为之,而于水寒。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夫庸知其年于吾先后生乎?

C.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师不必于弟子贤。

故选C。

1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代词,靛青;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C.第一个“焉”,兼语词,于此;第二个“焉”,句末语气助词,无实意。

D.第一个“其”,代词,它;第二个“其”,表推测的语气,大概。

故选B。

1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的活用。

例句,“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A.“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B.“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C.“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求学;

D.“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故选A。

1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证明这一观点,可以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途径、学习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证明。

A.“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强调的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以作为论据。

B.强调的是修养不能停止,与“学不可以已”有一致性,可以作为论据。

C.强调的是“阅读”“知识”“教养”对性灵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

D.强调“终点”“途径”都是无止境的,与“学不可以已”有一致性,可以作为比喻论据。

故选C。

2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有“想在学习上走捷径”“孔子”的提示,故所选择的内容应是孔子所说,且与“学习不能走捷径”关系密切。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语,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不合适。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语,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不合适。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语,意思是不要一味求快,不要贪图小利。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合适。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语,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向上去通达仁义,小人向下去通达财利。”孔子倡导大家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要使自己的人生积极向上,而不要流于卑下。不合适。

故选C。

21.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矛盾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说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对比论证能使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如《劝学》中,作者通过蚓和蟹“用心一”和“用心躁”的对比,强化论证了持之以恒地积累的重要性;又如《师说》中,作者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的观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师说》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由上面例子可知运用对比论证能使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22.     一尊还酹江月     艰难苦恨繁霜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