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球的毒贩圈都在流传一个消息:绰号“矮子的”墨西哥大毒枭古兹曼正花重金寻找一个名叫“刘招华”的中国毒贩,希望与其合作。
全世界的毒品圈瞬间沸腾了,古兹曼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毒枭,他为何要主动与一个中国毒贩合作?
可令古兹曼失望的是,他最终获得的消息,刘招华已在中国落网。
那么,这个刘招华究竟是谁?又为何会被一个世界级的毒枭看中呢?
“别人用鸦片打开我国国门,我们也可以用冰毒打开外国的国门!”“我的毒品从不卖给中国人!”
这是2005年,毒贩刘招华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说的话。负责侦办其毒品案的福建省公安厅禁毒总队长傅是杰,曾这样评价刘招华,“如果他不走制毒贩毒的路线,只潜心研究化学,应该会是一个天才。”甚至,当年美剧《绝命毒师》热播时,了解此案的知情者看过后,对剧中的“老白”嗤之以鼻。因为无论制毒工艺(包括冰毒品质),还是生产规模,美国版的“绝命毒师”都比刘招华差了不知多少“档次”。直到现在,无论是化工化学领域的专家,还是地下制毒师,都没办法合成出刘招华生产的冰毒品质(纯度、结晶、品相)。用专业人士的话来说,“理论都没问题,就是工艺实在做不到”。更夸张的是,按现行法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冰毒50克以上的,最高就会被判处死刑,刘招华生产的毒品是多少呢?根据事后估算,他仅在一年间制造的冰毒就超过30吨……甚至,他的人生经历也远比“老白”更加传奇,当过兵,做过警察,还立过功,多次受过表彰,一直是单位领导希望重点培养的骨干。可以说,如果不从事制毒贩毒,前途一片光明,可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为黑暗的道路。1965年3月5日,刘招华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全家都靠父亲做豆腐维持生计。家里算上他总共5个孩子,他是老小。上面还有大姐刘月清、大哥刘招福、二哥刘招禄、二姐刘月春。不过,作为家庭最小的孩子,他并没有获得过多宠爱,在那个普遍吃不饱饭的苦难年代,所有人过得都不容易。在艰难的日子里,刘招华却找到了难得的乐趣,那便是化学。自从初中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那一刻起,他便深深迷上了化学,而他也从中展现了难得的化学天赋。14岁时,还在读初二的刘招华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场省级的中学化学竞赛,尽管竞赛中有很多是比他年龄大的学生,他仍然发挥出色,拿下了全省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的殊荣。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身上,由于生活实在困难,刘招华在高二的时候便辍学了,跟着大哥刘招福学修汽车,当了一名学徒工。但由于受不了大哥的暴脾气,仅仅干了几个月,刘招华便赌气辞职,打算另谋出路。恰好当地开始一年一度的征兵活动,刘招华立即赶去报名。不过,由于年龄较小没法报名,家里人便悄悄把他的出生日期谎报为 1965年 3月 5日。最终,通过审核的刘招华顺利成为武警福州边防支队一名战士,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在部队当兵期间,刘招华表现非常积极,聪明又能吃苦,是领导眼里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因此在入伍两年后,他得到前往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的机会,毕业后成为老家唯一提干的士兵。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得刘招华掌握了大量各种侦察、反侦察手法等知识,为他后来在逃跑过程中,能顺利躲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当兵时的刘招华
1988年,刘招华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任正排职干事。也是这时,他认识了一个对自己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台湾人陈道中。此人经历也颇为传奇,据说曾担任过台北地检署副署长,后辗转来到大陆,并在刘招华守卫的地区居住。俩人见面可谓一见如故,一个是欣赏对方的传奇故事,一个又看中对方抑制不住的野心。刘招华和陈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彻底敞开心扉,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次闲谈中,陈道中向刘招华聊起台湾正流行一种新型化学毒品——冰毒。他从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滥用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讲起,给刘招华上了一堂生动的冰毒启蒙课。要知道,当时冰毒在大陆还没有被发现,就连泛滥成灾的台湾,也是直到1990年,才列为严厉打击的毒品。刘招华本来就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没想到这玩意居然能制成全世界毒贩都趋之若鹜的新型毒品,顿时来了兴趣。陈道中见小伙子如此好学,推荐了几本化学相关的书籍和甲基苯丙胺的一些资料,甚至还搞来100克麻黄碱(冰毒原材料)给刘招华,让他试试能不能合成出甲基苯丙胺(冰毒)。事实上,当时陈道中也不是故意教唆刘招华制毒。而是在接触中,他对自信满满的刘招华有些怀疑,觉得这个只有欧美国家掌握的“技术”,是不可能在大陆被复制出来的。毕竟,最关键的几项化学合成技术,陈道中自己也不懂。谁知,短短几天时间,刘招华凭着自己在化学实验上的天赋,就悄悄合成了50克左右的甲基苯丙胺(冰毒)交给了对方。我国最早缴获冰毒的官方记录是在 1991年,这意味着刘招华很有可能是中国大陆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一人。刘招华在部队干得一直很出色,如果不是他因为觉得部队收入太低了想转业,去赚更多的钱,可能现在已经是相当级别的军官了。其实,本来他的津贴也够花了,无奈当时还谈了个女朋友,她叫吴云青(原名吴碧海),福安市赛岐镇人,既是刘招华的老乡,也是他的初恋情人。当时,吴云青还在福建师大读书,俩人相隔一百多公里,刘招华那点工资全用在路费和谈恋爱上了。俩人谈恋爱久了,总要谈婚论嫁,自然会扯到异地分居和钱上,现在见面都这么困难,结婚以后怎么办?况且,按当时的规定,提干的军人在部队必须要服役 15年,这让女方肯定有些受不了。时间久了,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的刘招华想出了一个“妙招”。刘招华精心策划了一个局,“贪污”公款 145.15元,然后故意暴露。这确实是刘招华的精明之处,这点钱不算多,罪行也算不上很严重,不会入刑,但足够自己受到惩罚。因为此事,刘招华被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行政记过处分一次、团内严重警告处分一次。刘招华借机提出转业,很快被批准,最终被安排在福安市人民法院,任司法警察。1990年,刘招华和吴云青登记结婚,从此过上幸福的二人世界。工作期间,他不仅荣立“三等功”,还成为法院的“先进工作者”。1991年,因工作需要,他被当地抽调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很多来自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的商人,还找到了一条发家之路。上世纪90年代,福建各地走私猖獗,尤其是汽车和电器走私更是泛滥成灾。很多走私商人盯上了刘招华的身份,拉他下水,合伙走私。1992年,刘招华与一位台湾商人合伙开办了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地址就在他老家赛岐镇苏阳村不远处的赛江边上。公司表面是收购加工国外的废弃塑料进行加工,背地里其实是走私汽车和洋酒,其实就是为其走私生意做掩护。公司选址也是刘招华精心挑选的,因为这里可以通过赛江(交溪)迅速到达海边,上下货或出逃都非常方便,有他的照应更是一路畅通。飞速的扩张导致规则的断裂,各种无视法律的人从规则裂口处爬出,很快成长为黑色异类。此后短短两年时间内,刘招华通过走私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了福安市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极度嚣张的他一下就买了三台丰田皇冠 3.0高档汽车,轮流开着应酬和上班。尽管刘招华已经处于半脱岗状态,可开着豪车去政府机关实在太高调,毕竟当时院长的座驾也只是桑塔纳。于是 1994年年底,刘招华辞掉了法院工作,全身心投入走私生意。没想到,刘招华“运气”不佳,辞职不久就撞上中央加大对沿海地区的走私力度,更糟糕的是,国家又出台法律严格控制国外废弃塑料的进口和加工。显然,他那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已经无法经营下去,曾经一起走私的合作伙伴也纷纷开溜,让他的生意江河日下。就在刘招华心情低落时,一位曾经合作走私的当地商人陈文印主动找上门,因为他知道刘招华有一条福建到台湾的走私通道,想借来卖货。刘招华起初不是很愿意合作,但听说陈文印想走私的居然是冰毒,而且在台湾、日本等地卖得很火,成功勾起了他的兴趣。因为早年家境贫困,导致刘招华对财富有着变态的追求,而且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能赚钱的事情他是来者不拒。有意思的是,由于家里人信佛,刘招华也颇为迷信,无论去哪都是首先找个寺庙烧香拜佛再次听说“冰毒”这个词后,特别是通过陈文印的描述,刘招华终于意识到自己其中的暴利实在可观,表示愿意合作。陈文印的毒品之前都是从东南亚走私过境,他只是个“中间商”,当知晓刘招华居然有成功合成冰毒的能力,他简直乐疯了,只要成功走私出境,完全是躺着数钱。但此时,由于冰毒已经被列为毒品,原材料麻黄碱被国家严格管控,很难批量采购,即便买了也容易被警方追查到。不甘心的刘招华再次施展他的化学天赋,通过查阅已知的化学资料,琢磨出一套新方法合成冰毒。不久之后,刘招华在经过多次实验后,终于找到一个不需要麻黄碱与醋酸酐就能合成冰毒的新方法——用苯丙酮一步合成甲基苯丙胺再结晶。为了研发新型病毒,他自掏腰包,先后砸进去近50万元的“科研费”,让陈文印都感动万分。只是这种更换原料的冰毒,品质不如用麻黄碱提炼的成品,晶体呈黄色,且颗粒混浊,一眼就看出质量很差。在吸毒人员眼里,衡量冰毒好坏,最直观方式就是看外观:浑浊发黄是劣质低端货,晶莹剔透是优质高档货,后者售价高,利润大。面对辛辛苦苦研发出的“次品”,陈文印不满意,刘招华更不满意。为此,刘招华又想出一招,他假借生产减肥药为名,去请教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退休的教授。
从教授那里,刘招华学到了许多在制造冰毒上能够起到巨大作用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制造冰毒不可或缺的结晶工艺,也是赵教授给了他至关重要的点拨:选择使用甲基丙酮替代麻黄素制作冰毒。刘招华离开时,硬塞了一笔钱给赵教授,直到案发前,对方也一直以为自己是帮人在研发“减肥药”。学成归来的刘招华,回到老家继续实验,最后终于成功结晶出像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冰毒,不仅纯度得到了提升,产量也大大提高。九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增长,却难以平复时光连接处的混乱失序,逐渐成为刘招华们生长的“黑土”。自此,刘招华正式开启了规模化制毒贩毒的犯罪之路……1996年 5月,刘招华自己塑料厂内生产出了 20多公斤高纯度冰毒。不久,陈文印发来消息:全部卖完,品质绝佳,赶紧补货。兴奋不已的刘招华又将其余11公斤冰毒交给陈文印销往台湾,还不忘一再叮嘱:“绝对不能在国内(大陆)贩卖”。刘招华的叮嘱也不是啥“发善心”,纯粹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国内贩毒,只有死路一条。可惜刘招华还是低估了人的贪婪,首批的1公斤毒品压根没有销往台湾……陈文印为了图省事,转手以1.8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温宝国的福建长乐毒贩。也就是说,这些毒品其实还是流入到了大陆市场,戕害了无数人。或许冥冥之中是有报应的,1996年这一年中,刘招华也相继迎来了自己的“报应”。先是实验室着火,随后大哥和二姐的孩子一个电死,一个出车祸。因为这个事,信佛的刘家人一半都出家了(大哥夫妻、二哥夫妻全部出家),就连刘招华的老婆也放着老师的职业不做出家了,他的二姐也离婚了。
可恨的是,陈文印被逮捕后,不管怎么审讯,他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拒不交代毒品来源,失去耐心的警方只能直接提起公诉。
1996年 11月 26日,福安市人民法院根据《刑法》347条规定,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陈文印等毒贩死刑,陈文印顿时吓瘫,大喊自己“冤枉”,表示要戴罪立功。谁也没想到,宣判当天,真正的大毒贩刘招华正从容地坐在现场旁听席上,从头到尾听完了审判。等警方赶往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准备抓捕刘招华时,却发现工厂早已人去楼空。不得不说,刘招华的心理素质确实过硬,他凭借与陈文印多年的交往,知晓这家伙讲义气,不会立即出卖他,因此在其落网后并没立即出逃。可看到陈文印在法院上演的一幕后,刘招华清楚自己再也藏不住了,他出了法院就立即丢下老婆和年幼的儿子,逃之夭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警方查封了刘招华的工厂后,由于没有发现原材料麻黄碱,而现场的化学反应设备是不是用来制毒的,也不确定,只得向上级汇报。事后,经福建公安厅刑侦总队理化分析部门鉴定,凭借一张购买苯丙酮的发票,以及对化学反应设备的分析,这才确定刘招华采用了一种不需要麻黄碱的全新工艺制作冰毒。1997年 3月,福建省公安厅对刘招华发出通缉令。
至此,刘招华从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主沦为逃犯,开启长达 9 年的逃亡生涯。事后,他的小舅子吴晓东因帮其窝藏毒品,被判了3年。幸福的小家庭,刘招华已经彻底放弃了,但他又放不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从福安潜逃出来,刘招华先在福州藏了两天,在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后,便跑到闽侯县的雪峰古寺,那里有他父亲、侄儿、外甥女等人骨灰,想和他这些亲人作最后的道别。在雪峰寺烧香拜佛五天后,刘招华本想去广东普宁,因为当时这里是除云南之外另一个毒品重灾区。可刘招华到了普宁后,随即就发现街头也有他的通缉令,而且这里还有不少生意上的人,他觉得此地太危险,便又跑到离内陆较远的海南三亚避风头。那时的三亚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刘招华悄悄在此地租了一套房子,隐姓埋名过着逃亡的日子。可能是单身的日子太难熬,口才绝佳的刘招华居然还把一名湖南女子陈婷骗到了手,像模像样过起了夫妻生活。在她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刘招华却将其送回湖南新宁老家,美其名曰“安心养胎”。把陈婷打发走之后,刘招华又偷偷潜回广东普宁,因为他那时通过以往的下线,认识了当地大毒枭陈炳锡。陈炳锡曾经是国内十分有名的大毒贩,他听闻过刘招华的“本事”,很乐意合作。
合作期间,刘招华因为通缉犯的身份屡屡“险象环生”,却又令人啧啧称奇。在此期间,他又把福建建阳一名叫李晓青的年轻女子骗到手,同时还不忘打电话“关心”下正在湖南老家安胎的二老婆陈婷。最神奇的是,1998年 7月 19日,刘招华居然又跑到李晓青老家福建建阳拍了一组婚纱照。因为照片效果很好,还被影楼当作户外灯箱广告宣传,时间长达一年多,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新郎是一名通缉犯。
1999年11月4日,广州警方通过一起正在侦办的毒品案,意外查获12吨冰毒,震惊到无法相信。要知道,“12吨”毒品可是当年全世界查获冰毒数量的2倍!这一查不要紧,警方发现幕后制毒的居然就是一直潜逃的刘招华。当时,刘招华住在广州的总统酒店818房间,嗅觉敏锐的他察觉到周围环境有点不对劲,再次闻风而逃。广州警方立刻对各交通要道和关口进行布控,并严密搜查每一部离开广州的可疑车辆。
可谁曾想,刘招华选择了一个极不起眼的交通工具,悄无声息地骑着自行车从警方眼皮子底下溜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当时不仅卖彩票,自己也常买彩票,期间居然还中了100万的大奖。
为此,山东卫视记者为此还专门去采访了这位“幸运者”。尽管节目播出后被数以百万计的人围观,刘招华的通缉犯身份依然没暴露。这期间,刘招华还和某大学教授相识,对方惊艳于他化学知识的实用性,邀请他给大学生授课,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好评。不过,因为有个算命先生告诉他,他五行缺木,需找一个有“木”的地方,才能事业兴旺,他在青岛仅呆了一年便选择离开。左思右想后,他便将下一个潜逃地选在了广西桂林,因为这个城市名字里包含了三个“木”。2000年,刘招华以“李森青”的名字在广西桂林全州县落脚,还开了一家“森森生物有限公司”。
随后,他伪造“红二代”身份,在当地林场租下了二万四千多亩的土地,宣称要在三年内完成总投资达3亿元的项目——种植红豆杉。虽然投资的红豆杉生意没啥起色,可由于出手阔绰,他结识了不少当地官员,还被冠以企业家、慈善家的称号,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只是,他表面做的是红豆杉、洋葱精的生意,却暗中雇人在山里挖好了山洞,准备以此作为秘密基地,继续生产冰毒。最夸张的是,2003年,他还因“见义勇为,只身勇斗三个小偷”的英勇事迹,被媒体整版头条刊载,而他的真实身份依然没有被拆穿。
但就在这个时候,公安部对他发布的A级通缉令,传到了桂林。
当电视上放出刘招华通缉令上的照片时,刘招华本人正和几个生意上的朋友聊天打牌。有人瞥了眼电视,开玩笑说:“哟,李老板,你看那个人有点像你啊!”刘招华镇定自若,扭头问其他人:“像我吗?”有人回道:“不像。”于是,刘招华继续打牌,直到牌局散了,他才又一次开始逃亡之路。
不过,由于刘招华在全州县太有名,通缉令播出后,警方很快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并确定了当地商人“李森青”就是刘招华。刘招华对自己几次逃脱追捕也变得极为嚣张,他甚至还用公用电话通知警方:“我是刘招华,我就在某某山洞呢,你来!”等警方赶到该山洞,只见洞壁上只留着一行文字:“刘招华到此一游!”经过侦查,警方终于发现了刘招华以三个老婆名义,购买了多处房地产。一处是位于上海嘉定区,占地 五十多亩的工厂;还有一处是以二老婆陈婷的名义,以开发湖南新宁莨山旅游景区买的地;还有三处是以三老婆李晓青的名义在福建武夷山市附件买的地。
幸好警方行动及时,这些地方都没来得及启动变成制毒工厂,否则以刘招华的能力,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据说,刘招华被抓后,还遗憾,如果不是受限于销售,产能还可以翻几番。当时,警方查到刘招华在宁夏银川开设的制毒工厂,其生产规模已经令人大为震惊。1998年,刘招华与陈炳锡合作,便以投资名义在宁夏银川秘密开设了一家制毒工厂,运营了多年。根据事后调查,刘招华的宁夏银川制毒工厂比现在某些制药厂排放的污染物都要少,转化率还十分高效。他自己的说法是,“高达 90%”,并且还是“工业化量产的条件下”。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从后来查获的冰毒生产规模来看,刘招华制毒的转化率绝对超过同类实验标准;且从成本上来说,刘招华制毒工艺也远远低于其他方法。有网友曾做过比较,假定刘招华制毒单位成本为 1,那么最早用麻黄碱制作冰毒的成本是它的 50倍,《绝命毒师》里“老白”的方法是它的 7倍。从中不难看出刘招华制毒确实“专业”,而且成本极低,也自然带来难以想象的暴利。同时,这也意味着刘招华的“毒性”有多强,警方又多么想尽快将他绳之以法。或许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的理念,“艺高人胆大”的刘招华竟然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福安。2005年春节前夕,福建警方发现刘招华的三老婆李晓青出现在福安并且租了一处房子。于是,警方针对刘招华专业的反侦察能力,专门制定了一套名为“啄木”的抓捕计划,最终在2005年3月5日晚,成功将其逮捕归案。从被捕,到法庭,再到监狱,刘招华面对镜头时,始终是面带微笑,而且竭力为自己辩护,处处标榜自己的“爱国”行为:“我将工厂设在宁夏,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我是有功人士!”“你们不要想做什么圈套,你们想知道什么事情,给我列一个清单。不要想用智慧战胜我。”“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我没有害人,是他自愿吸毒的。”
这些言论后来在网上甚至还为他博得了一些网友的好感,称为“爱国毒贩”。但事实上,很多人没意识到,无论刘招华说得多么义正辞严,毒品就是毒品,而且也不会分什么外国人、中国人。而且,他所谓的只“出口给外国人”,可他大部分毒品其实只是到境外转了一圈,随即又被国内毒贩转手卖给国内的吸毒者,依然祸害着国人。有些人只看到了他的“酷”,却没有看到被他毁掉的一个个家庭,还有无数吸毒者无法挽回的人生。他可能更没想过,每年有多少缉毒警察因为执行公务而牺牲,又有多少人为了杜绝国内毒品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2009年9月15日,刘招华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他选择了一条可耻又有“毒”的人生之路,最终也“毒”发身亡。
如果他当初能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将自己在化学领域的天赋用在正途,他的人生可能是不一样的精彩,也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福安市赛岐镇,刘招华曾经开设的塑料厂一直被遗弃在时光中,周围荒草丛生,渐成异类。工厂不远处,赛江滚滚东去,江流放缓时,总有泥沙泛起,但终归要沉入江底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