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博有缘》(连载8)彩排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各国在台上的陈述是其组织能力、构思水平、科技手段、发言人的人格魅力等的较量。其中最重要的是陈述发言。
在2001年的130次大会上,中国的陈述很出色,国展局主席诺盖斯称赞说:“你们是最后一个陈述,但你们冲到了顶峰。”
在那次大会上,俄罗斯的陈述也很出色,当时他们的“人气”很旺。2001年的两次陈述固然重要,但毕竟离表决还有一年时间,大多数成员国并没有决定自己的立场。
提高代表团规格
大家都知道,2002年7月2日的131次大会才是关键的一次,各成员国不会等到12月3日表决那天才决定自己的立场。竞争2010年世博会的四次陈述就像跑步一样,2002年到了冲刺阶段。
中央决定提高131次大会代表团的规格,由吴仪国务委员任团长,陈述人除了上海市长、贸促会会长外,还有唐家璇外长。前两次陈述依次是上海副市长、市长,这次是中央政府官员带队,说明中国申博的力度加大了,也向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上海申办世博会。
用英语陈述
我们研究了前两次会议各国陈述的优缺点,感到语言的重要性。韩国的陈述,除了主持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外,其他都是用朝鲜语讲,通过同声翻译传到大家的耳朵里,听翻译如隔靴搔痒,听众容易“走神”。我们注意到会场不那么安静了,有人看报纸,有人小声聊天。
在130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陈述发言全部用英语,尽管有的人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是口齿清楚,容易理解。会场自始至终很安静。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用大会的工作语言(英语或法语)陈述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讨论参加131 次大会的方案时,许多同志觉得最好是直接用外语讲。最后,吴仪国务委员拍板决定所有的陈述人发言都直接用英语。
要不要念稿子?我提出最好不念稿子,把英文稿背下来。因为念稿子时,讲话的人眼睛看着稿子,同台下的听众没有眼神的交流,难以调动听众的情绪。但是领导们不是学英语科班出身,念英语稿子还有困难,再要求脱稿背出来,他们感到没把握,为了保险起见,吴仪说:“这次还是念稿吧!”
起草发言稿
我们在上海郊区休息时,担负了一项任务:为市长起草发言稿。上海申博的代表周汉民不仅陪我们游览,还一起商量发言稿的内容。环境对思考很有影响。在空气清新、舒适宁静的客厅里,我和周汉民你一言我一句,把市长讲话的脉络理清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讲话稿译成外文总要打折扣。我建议让施燕华按照中文稿的内容,用英语起草发言稿。
这是一项额外任务。我们游览半天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翻译英语,需要电脑,我们没有带电脑,周汉民立即打电话给申博办,派人把电脑送过来。
电脑送来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打字。毕竟是度假村,卧室里没有书桌。施燕华想用客厅的茶几,坐在地上打字,但是茶几离插座太远,电线不够长。还是周汉民看到厨房里有插座,可以在饭桌上工作,比坐地上要舒服多了。
施燕华考虑到市长的英语水平,尽量用短句和较简单的单词,便于上口,容易听懂。趁她工作的时候,我们溜出去欣赏大自然了。
回国彩排
5月30日,我们结束了国内的休假返回巴黎。不到20天,接到国内来得电话,要我回去参加陈述发言的彩排。
我到北京第二天上午5点起床,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锻炼,不管在什么地方,锻炼使我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吃完早点,我就集中精力准备彩排。
彩排的地点在贸促会,我住在正义路的华风宾馆,到贸促会很近,加上那天是星期天,开车用不了几分钟就到了。但是我时差还没倒过来,在车上睡了一小会儿,到了贸促会,睁开眼,一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贸促会的工作人员引我进礼堂旁的会客厅。领导们也陆续到达。吴仪国务委员一进门就问:“吴大使来了吗?”我赶紧站起来“报到”,“司令”点将了,我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四位陈述人在会客厅对我们“预演”了一遍,等一切安排就绪后,我们走进了礼堂。
贸促会礼堂的布置就像正式陈述,台上是讲坛,领导们和我们一样坐在下面。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懂,还安排了同声传译,把领导们的英语发言译成中文。实战的气氛很浓。
吴仪落座前,转过身对大家说:“不要把我看成是领导,我是来学习的,大家尽管提意见。”
四位领导按照陈述顺序,拿着稿子,像小学生那样很认真地念了起来。毕竟说的不是母语,四人都有不同程度地紧张。我想,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可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几乎是一场“考试”。他们每个人都要日理万机,还要抽出时间来练英语演讲,如果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哪来这么大的动力!
我的角色是“串词”。在整个陈述过程中,把发言人、影片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演练完毕,花了36分58秒,国展局规定每个申办国只能有30分钟时间陈述,我们彩排超过了规定时间近7分钟,必须压缩。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通,对于发言中的个别内容稍做了些修改;指出各位领导发音不准确的地方,领导们认真地记下了大家的意见,有的还按照正确的发音重复念了好几遍。
最后,吴仪讲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俄罗斯最有可能是我们的对手。吴仪鼓励大家要有信心,“打败俄罗斯!”
巴黎彩排小插曲
“花都”巴黎
彩排后不到一星期,中国代表团的各路人马陆续到达“花都”巴黎。他们到达后,无暇享受巴黎迷人的风光,立即投入了工作。
为了保证陈述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展局在会前安排了各国现场彩排,按照大会陈述抽签的顺序进行。我们是第二个,在韩国后面。7月1日下午,我们按规定的时间提前到达。韩国的彩排拖了一些时间,等他们撤出,我们立即开始。
现场彩排,除了台下坐的人不同外,其他与实际开会时一模一样:上台前各人坐的位置、上台的路线、陈述的次序等都是模拟131次大会情景的。
每个人的讲话要点都在大屏幕上打出,影像和发言配合得很好。
第二位发言的是唐家璇外长。在他发言后,要放映一部反映上海变化的影片。我做了一分钟的介绍:“上海正发生深刻和巨大的变化,举世为之赞叹。今年3月,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在上海亲眼看到了这样的变化,大家也一定有所耳闻。‘百闻不如一见’,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日新月异的上海。”
我走下台,坐在座位上仰头看着屏幕。屏幕上出现了图像,但没有声音。会场上鸦雀无声,人们在屏息等待。一分钟过去了,我们只看到屏幕上人走来走去,东看西看,像是在演哑剧。
上海申博办主任汪均益急得脸都发白了,他飞快地向会场后面跑去。在最后一排座位的后面,放着一长排桌子,上面是电脑和其他机器,技术人员满头大汗,在检查各种插头、线路。大约过了5分钟,随着一声“嘟”,传来了欢快的音乐,有声音了!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放映影片时出现的故障不能不使大家担心,如果明天还出现问题,整个陈述就会“砸锅”,观众的情绪、陈述人的情绪都会大打折扣,几个月的准备,就会“前功尽弃”。“由小见大”,上海组织大规模活动的能力就会受到质疑。
放映的技术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从到巴黎后,始终在熟悉环境、研究线路等技术问题。彩排那天,他们午饭都没吃,早早地来到会场,把一切设备都调试好,做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我说完“请大家看看日新月异的上海”,他们只需按按键盘,影片就开始了。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第一个彩排的韩国技术员把他们调试多次的设置全打乱了,以至于上海的影片放不出来了。
市领导发火了:“你们工作太粗了,今天晚上要重新检查一遍,做各种预案,明天开会时,绝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为了这5分钟的电影,有关工作人员彻夜未眠。
为了夺取申博胜利,我们一共进行了4次正式排练,现场彩排那天上午,我们又排练了一次。“功夫不负苦心人”,最后一次彩排是最好的,陈述者的感觉也很好,这使大家信心倍增。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三个“第一”
02
0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04
申博的外围战
05
06
出谋划策
07
历史是花钱买不到的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