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民声 |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音频
正文
赵启正:在讨论重要问题时,要达到有效的或有收获的交流,需要交流者有共同的基础。
第一,交流中要注意关键词的概念是否清楚一致,如果概念模糊或不一致,越交流就越糊涂;
第二,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如果两人的知识背景和阅历有差异,反而容易出现左右逢源的最佳状态;
第三,要能够把自己的意思用比较简单的话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这些只要认真实践就能办到。但是往往需要丰富的阅历,一个人才能积累智慧,这需要时间。
我曾对复旦大学的学生说:
“当你30岁时有40岁的智慧,你可能会是成功的;如果你30岁时只有20岁的智慧,可能会失败。多数人在30岁时有30岁的智慧,那么,如何在30岁时有40岁的智慧呢?不外乎两个途径:
一、阅读公认的大家的好作品;
二、要多和长者、智者接触,会相得益彰。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吸收他们的经验(当然长者也从中吸收了年轻人的激情和新知识),这也就是“忘年交”的益处。
还有一条不可忘记,自己的头脑中除了‘跑’大学问家的学问,学习他们的智慧外,也要‘跑’自己的思想,思想常跑动,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智慧。”
”吴建民∶智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比如,你经历了这件事情,你再看人家做这件事情,就知道怎么做会成功、怎么做会失败,你经过比较,看法就可能会高人一筹。当然并不是自己想高一筹就能高一筹,这需要你对问题的认识比人家深,提出来的对策比人家高明,这种境界大家都向往,但并非每个人都做得到。
我曾和一个科学家聊天,他说,人的智慧是不平等的。每个人都一样聪明?不一定。总是少数人有所发明,因为他们的智慧在某一领域比一般人高一筹。高一筹也不是偶然的,是经过许多艰苦的劳动,不断地探索,最后才取得成就。智慧不是某些人自以为的聪明。
赵启正:聪明往往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迅速反应和得到答案,如很快地猜出一条灯谜或解出一道几何题,但智慧往往是对综合的、尚未发生的前景的一种预计。
智慧也表现为对一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或哲理的挖掘能力。交流中,两人的智慧是彼此传递的。广泛地交流,就可以广泛地吸收他人的智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儿可以解释为“近智者慧”。
不能只限于与观点太相近的人交流,这样就好像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形影相吊,听到的多是回声。如果与专业、阅历、年龄不同的人交流,就会比和自己相似的人交流有更多的收获。
吴建民∶这就是生物学讲的杂交优势,文化也需要杂交。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文学沙龙,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沙龙。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在法国贵夫人的沙龙里诞生的,这个现象非常值得研究。贵夫人请人去喝咖啡、享受美食,环境幽雅,气氛宽松,人人平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各种思想都可以交流,这就容易产生非常好的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伟大思想家都是沙龙里的活跃人士。一些当时比较开明的君主,像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就把伏尔泰请到他那里聊天,他希望听听各种各样的看法。
赵启正:据我所知,您在外交学院当院长时有个重要举措,就是请不同领域有成就的人来给学生们上课。表面看起来,好像和外交专业不太相干,细想起来,样样和外交有关,并且您还要求演讲者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我认为这种做法就是您这种思想的产品。
吴建民:谢谢。外交是跟全世界的精英打交道,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跟世界上,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精英接触接触,不光是听他们讲话,还要能通过提问题跟他们交流。
2012年6月20日,吴建民、施燕华夫妇参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右)的实验室。
2003年,我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到“外交学院论坛”发表了一篇讲话,介绍他正在做的一项大研究,是要到宇宙中去寻找反物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丁教授却讲得清晰明了。我后来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回答说:“真理总是简单的。”
赵启正:也许有人会认为,一个人会了外语,似乎就可以做外交了,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外交家除了需要正确的政治立场,还需要中外广泛的知识储备。如果能在学校里就做了基础的准备,再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就可能是个成功的外交家。
吴建民∶您刚才关于聪明和智慧的解释很有意思,外交上很多东西不是靠小聪明,而是靠智慧,就是对问题做综合的考虑。
赵启正:聪明不可无,但智慧不可少,多多益善。不光是外交工作,行行如此。
吴建民∶过去常讲,外交是斗智,你要战胜对方,就要有谋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外交的含义变广了。
赵启正:时代使国际关系变得复杂了,国与国的关系不是非敌即友、非此即彼那么简单,我国在外交中追求众多因素和谐的难度增加了。
吴建民∶外交常常是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势不两立的双方化解矛盾,这要靠大智慧!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的问题,那就是大智慧,将来要解决台湾问题,也要靠大智慧。化解潜在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就不是小聪明所能做到的。
赵启正:交流的过程不仅是表达的过程,而且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会使思维的逻辑性提高。更常见的日常交流是有丰富的感情内涵的,朋友间的交流、亲人间的交流都是如此。感情是人生所必需的,所以,交流也是人生所必需的。
吴建民∶我认识一位长者,原来非常聪明,反应很快。但是,我后来再见他的时候,发现他反应变慢了,有时话到了嘴边却出不来。原因是他退休后深居简出,跟人交流少了。
被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朋友和导师的埃尔默·鲍布斯特,直到90岁时,记忆力还非常好。尼克松就问他:“你为什么记忆力那么好?”他说:“I punish my memory。”(我惩罚我的记忆力)就是折磨它,不断训练它,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努力回想它,能够把事情复述出来,这样就锻炼了记忆力。
老年痴呆症,当然是有生理、基因上的原因,但不能忽略另一个原因:如果不锻炼脑子,它就会越来越迟钝。
赵启正:人不仅要不断锻炼身体,还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方法,不外乎读书、看报、与人交流,还要不时归纳一下自己最近的心得,甚至把它写出来,写的过程往往是思想进一步精确化的过程。
吴建民∶2008年11月,我去意大利出席“世界政治论坛”,遇到法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斯特凡·埃塞尔,他当时已经91岁了。
法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斯特凡·埃塞尔
1948年通过《人权宣言》时,他在场,他当时是联合国负责人权事务的副秘书长的助理。现在他还自己打发言稿。我跟他谈话时,他回答问题很到位。我问他健康长寿的秘密何在。他回答:“我不停止思考。”他虽然退了下来,但很多人找他,他也不拒绝,继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样也使他的思考不断深入。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停顿下来,不再积极交流,不去发现新东西,那你就会加速衰老。
赵启正:我长期受教于两位智者,一位是汪道涵先生,一位是王元化先生。
汪道涵
王元化
他们一直不断地阅读、思考,始终保持十分敏锐的头脑。两位都很长寿,并且直到逝世前还保持着清晰的思考能力。很显然,不断地和年轻人交流,是他们保持思维活跃的秘诀之一。
吴建民∶埃塞尔还有个特点,用英文、法文背诗,背莎士比亚的诗,一句一句非常清楚。他背起来的时候跟我讲:“这首诗真美!”这个老人是很让人钦佩的。我想中国人背点古诗还是很有好处的。
赵启正:我常听外国总统辩论,中国领导人答记者问,我也场场不漏,边听边同步地想:如果是我,这问题该怎么回答?
吴建民∶积累知识、增加阅历、有意识地实践,是提高交流能力的途径。
问
学生:老师们好,我是来自上海外贸学院财经新闻专业的学生,1992年出生。
我的问题是如何自我表达?一般来说,我们觉得夸奖别人比夸奖自己更重要一些。比如在工作的时候,我比较倾向于默默付出而不要说出来,觉得这样比较好,但是,如果不能谈自己的话,就很少有人会注意你。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表现自己?怎样表现更得体一些呢?有没有什么技巧?
赵启正:在学校,一个班级中,谁最容易被大家记住?那个人可能很活泼,也可能学习特别好,或者在小组讨论中发言特别精彩,总有一点特长。如果你在集体当中始终一声不吭、默默无闻,毕业以后,大家很快就把你忘记了,因此,表达很重要,要勇于表达。
有些同学不太愿意表达,也许是父母常告诉你“言多有失”,孔子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把话多当作缺点,会阻碍我们的表达。也有人觉得自己表达不好,怕被大家嘲笑,其实,不要太过顾忌别人的看法,可能正是由于大家的嘲笑或者批评,下次才会讲得更好。你只管讲,不要想别人怎么看你,你这样一想就乱了。
要善于表达和勇于表达,这是需要训练的。没有人一开始就讲得很好,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希望在今天座谈以后,大家在表达上都下一点功夫。
吴建民∶我补充几点。这位同学刚才问有没有技巧,其实,交流的能力不是靠几个技巧就有了,它是一种修炼,是一点一点靠实践积累起来的。
2012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会议结束后,被记者团团围住,并继续回答问题。
赵启正是政协发言人,600多名中外记者对着他一个人,他一点都不紧张。这种不紧张就是修炼出来的。
我自1965年9月开始到外交部工作,在国外工作了4年以后到外交部翻译室,给国家领导人做翻译。当时是给周恩来总理做口译。总理很懂英语,法语也能听懂一些,所以,一般给总理做翻译是很紧张的。
我开始去给总理做翻译的时候,老同志教导我要“目中无人”,就是做翻译的时候不要想东想西,要排除杂念,全神贯注。我们有的同志去给周总理做翻译,一上去,腿就抖起来了。总理说:“你怎么这么紧张呀?换个人吧。”他太紧张了,就不可能全神贯注。
如果成功,的确值得庆幸。但也不要害怕失败,你可以从失败中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也很有帮助。
要学会观察,比如赵启正讲得很好,吴建民讲得不好,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你可以从人家的失败里面汲取一定的营养,间接经验也很重要。
- END -
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02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