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庆时刻的惊险——使馆国庆招待会的故事

刘彦顺 走近外交 2023-12-06

作者:刘彦顺


曾就职于中国外交部,中国前驻波兰大使;先后在中国驻革但斯克总领事馆、驻波兰大使馆、外交部苏欧司和欧亚司工作,历任随员、三秘、二秘、一秘、政务参赞等职务,是波兰沧桑变幻的见证者,也是中波关系发展变化的亲历者。


音频



正文

经验告诉我,一年一度的使馆国庆招待会是我驻外使馆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检验使馆工作成果和我国驻在国双边关系冷热的晴雨表。作为馆长,谁不兢兢业业地努力办好国庆招待会!谁敢有半点懈怠!但是,在精心准备之后,难道就不会发生意外吗?

节日中的中国驻波兰大使馆

1993年,是我到任后的第二年,我国同波兰的关系正处于上升阶段。国庆节之前,中波两国副总理在华沙签订了新的经贸协定。这是自1989年波兰剧变以来两国之间签署的第一个规范双边关系的重要文件,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馆上上下下都意识到,是年的使馆国庆招待会,波方出席的规格会比往年更高,人数也会更多。大家满怀热情地投入准备工作,礼宾和安保,前台和后台,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一定要出色地办好这次国庆招待会。

作者夫妇欢迎各界朋友出席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

9月30日晚,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国庆招待会开始了。果然不岀所料,波兰政府和议会领导人、各政党和各界名流、各国驻波兰大使和武官,600余位尊贵的客人应邀出席。真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许多朋友一再热情地向我祝贺节日,祝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很多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赞不绝口。他们称赞中国尊重波兰人民的选择,不干涉波兰内部事务。称赞中国坚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努力发展中波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波兰各界都有朋友。他们说:“看看今天的招待会,波兰左、中、右各派代表人物,前任和现任政府领导人都来了。他们在中国使馆同桌共饮,谈笑风生,这可是中国使馆招待会特有的景象啊!”

招待会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进行,宾主都沉浸在喜悦和友好的情谊之中。

时间,在欢声笑语中飞快流逝,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招待会越过高潮,走向尾声。我送走了波方主宾,众多的客人也开始陆续退场。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我震惊的事件。

1994年10月1日,中国驻波兰使馆国庆招待会上刘彦顺与波兰副外长希曼斯基谈话。

只见使馆办公室主任急匆匆地走了过来。他用波语说了声“对不起”,打断了我同一位波兰朋友的谈话。他悄声地报告说:“华沙警察局通知,有人给警察局打匿名电话,说在中国大使馆宴会厅安放了定时炸弹。”他好像担心我听不清楚似的,重复地讲“定时炸弹、定时炸弹”。我示意已经明白,他继续说:“警察局准备派出反恐专家到使馆检查,排除炸弹,请使馆同意和配合警方的工作。”又说:“载有反恐警察的警车已开到使馆门外。情况紧急,怎么办?请大使指示。”

这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子沉重起来,但必须沉着应对,作为馆长不能有丝毫惊慌失措的表现。

我让办公室主任当即找来在场的波兰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卡利诺夫斯基先生,向他说明情况,并听取他的看法和意见。

卡利诺夫斯基是我就读波兰外交学院时的同学,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他斩钉截铁地说:“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使馆应马上关闭电灯,示意有紧急情况,要求客人立即离去。”接着他又补充说:“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只供参考,具体怎么办,请大使自己决定。”

办公室主任站在我身边,听着卡利诺夫的话,就轻声地重复说:“关闭电灯,关闭电灯。”我分辨不清他语音中流露出的意思是肯定还是疑问。

我感到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很显然,这必须当机立断,容不得半点迟疑。但我内心的第一判断是,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不大。我没有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发表看法的时间和场合,也根本没有时间。

我在扪心自问:“一年来使馆在对外交往中是否得罪了什么人?谁人会对我们下此毒手?”瞬息之间,我脑海中迅速地过滤使馆对外交往各种关系的记忆。一切都是正常的。

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和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不搞霸权,不搞歧视,不树敌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大到国家,小到使馆,我们不做损害他人的事,自然不会招来鬼敲门。

我还想到华沙的治安情况。华沙警方根据匿名电话的警告,封锁街道和疏散人员的反恐行动,曾多次见诸报端,结果都是恶作剧。此次是否旧戏重演?接到匿名电话的警方,自然不敢粗心大意。

这种事情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我虽然心存一丝侥幸,但在卡利诺夫斯基所说的“宁可”和“不可”之间,我只能选择“宁可”作为采取行动的出发点。

但能采取“熄灯示警”的做法吗?我担心突如其来的黑暗,或灯光明灭反复地闪烁,这不仅在客人中间,而且在自己人中间均会引起混乱和议论纷纷。不难想象,一旦惊慌的客人在黑暗中拥挤,人声嘈杂,不辨东西,势必不利于人员疏散。如果闹出什么笑话,以讹传讹,也会影响使馆的声誉和形象。

我排除了“熄灯示警”的办法,决定采取一种既可以避免混乱,又可以示意客人招待会已经结束,在形式上看来接近于正常的方式。这就是,向我馆同志口头传达紧急情况,立即结束招待会,要求:

一、在前台招待客人的外交官,立即有礼貌地终止同客人的交谈。

二、服务员立即停止续上酒水,清理台面,表示招待会结束。在采取上述行动时,要和颜悦色,若无其事,不要造成紧张气氛。

三、在客人离开宴会厅后再请警方进行搜查。

办公室主任开始行动,前后台同志辗转相告,客人们加快了离去的速度,气氛平静如常。最后还有几位客人谈兴不减,只好关闭宴会厅部分照明,催促他们离去。前前后后不到10分钟,我仿佛度过了10年。

警方人员被允许进入使馆,他们先在衣帽间和卫生间然后在招待会大厅进行搜查。大家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警员们小心翼翼的动作。结果,并不是一无所获,而是在一个花盆下面找出一把废弃的钥匙,令人啼笑皆非。

我一步也没有离开宴会厅,关注和把握事件的进程。当我得知结果后,紧张的心平静下来。我感到庆幸和欣慰,并为眼前出现的情景所感动。

我看到,在突发事件面前,使馆干部和工勤同志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行动迅速而不慌乱,表现出我国外交人员应具有的良好素质。我还看到,卡利诺夫斯基先生走在最后离去的客人中间,他最了解内情,却未先行脱身,而在整个过程中配合使馆工作,表现出波兰礼宾官员忠于职守和临危不惧的优秀品格。敬意和钦佩在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突发事件教育了我和使馆的同志,在国外环境下,身处国际斗争的前沿,忧患和防范意识只能加强,不能松懈。自此之后,使馆凡举办大型活动时,在思想上更加强调保证安全的重要性,在工作布置上增加了防范内容,并制定应急方案。同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提前安排人员昼夜在大楼四周值班巡逻,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工作量,有些辛苦,但大家理解,大家心安。

是谁制造了这场恶作剧,我常常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但始终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为什么制造这一恶作剧?从最终结果看,无论是试图戏弄警方,还是试图破坏使馆国庆招待会,肇事者制造耸人听闻事件的目的并未达到。我们采用了接近正常的方式加速招待会的结束,客人中知道内情的或有所觉察的人屈指可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已被限制到最低程度,肇事者期待出现的轰动效应也未出现。

这个匿名电话只是制造了一场小小的虚惊。正因为如此,我的判断和做法也不算错。但我知道,假如这一事件不是发生在主宾业已离去之后,而是发生在招待会刚刚开始或进入高潮之时,其后果又当如何,是不难想象的。假如闹出笑话或发生不幸,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提出各种非议和责难。

我写出这段故事,绝不是什么经验之谈。处理突发事件,本无固定的模式。我只是想告诉朋友们,“天有不测风云”,时时刻刻,尤其是在喜庆时刻,切勿放松忧患和防范意识。


— END —


  出处  《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 

作者 | 刘彦顺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推荐阅读 /


周总理的考试

交流,让彼此更温暖

古巴的几个“为什么”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