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手记 | 大使夫人:每一天都是战斗

《国际先驱导报》 走近外交 2024-03-01

被访者:陈珍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杨洪林大使的夫人。197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入外交部工作;1974年-1976年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进修;1977年-1986年先后在中国驻苏丹、科威特使馆任随员、三秘和二秘;1986年-1994年在外交部新闻司先后任信息调研处、新闻发布处、外国记者管理处处长;1995年-1997年任新闻司政工参赞;1998年-2001年任驻英国使馆政务参赞;2001年5月-2003年随杨洪林大使到驻巴林使馆工作;2004年10月随杨洪林大使到伊拉克使馆任参赞。


音频



前文


大使夫人讲述在伊拉克的特殊日子


正文


Foreword


采访对象:

政务参赞、大使夫人 陈珍美

记者:

《国际先驱导报》

驻巴格达记者 蒋晓峰、李骥志

发表日期:

2005年1月13日

她本可以选择不来伊拉克,但为了协助杨洪林大使,她还是毅然决然来到这最危险、最艰苦、核污染最严重、最不适合居住的巴格达工作。


在伊拉克工作和生活,陈珍美已经学会了耐心等待。身兼大使夫人和政务参赞的她,常常默默地为杨洪林大使外出办事的每一分钟祈祷,因为在伊拉克,没有人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在家的人员每次都是不安地等待大使和随行人员平安回来后,才会放心地分批去吃饭。

每次出行都是一场战斗

头盔和防弹背心成为出行必须佩戴之物

每次出行都是一场战斗,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每次活动都要研究路线和预案,都要穿防弹衣、戴头盔,都有全副武装的武警护卫。每当杨大使外出办事时,使馆人员没有一个人能放松心情。有时,大使外出遇到爆炸事件,紧张和焦虑会弥漫在使馆所有外交人员和武警官兵中。

不幸遇难的伊拉克外交部官员库塞(左)

陈参赞不会忘记2004年10月27日这个血腥的日子。此前一天刚刚和大使亲切握手并友好交谈的伊拉克外交部新任亚澳非司司长库赛·迈赫迪在巴格达被枪杀。陈参赞在事后找出了杨大使与迈赫迪司长的合影照片,看着相片中和蔼可亲的司长沉思良久。她说,杨大使在和迈赫迪交谈时还相约两天后就中伊发展关系好好谈一谈,如今只能睹物思人了。

陈参赞清楚地记得,2004年11月11日,杨大使在前往会见贸易部部长途经解放广场时,在离大使汽车200米的地方发生汽车炸弹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亡,车中的随行人员甚至能够看到爆炸发生后的滚滚浓烟和慌乱的人群。

外交官们仍在寻找合适馆舍

一名伊拉克士兵在曼苏尔饭店外执勤

底格里斯河畔中国使馆暂驻的曼苏尔饭店,曾经是风景宜人的所在,但是随着武装分子全面出击驻伊美军和伊临时政府,离绿区不远的曼苏尔饭店也数度遇险。

陈参赞每天看到的就是饭店高高的水泥防爆墙、密密麻麻的铁丝网、饭厅和走廊里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黑洞洞的枪口、沉甸甸的防弹背心和头盔、饭店各楼层用沙包堆成的防御工事和打到饭店院子里的迫击炮弹,听到的是饭店上空枪炮声、飞机低飞的轰鸣声和爆炸声组成的战区“交响曲”。

杨洪林大使考察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原址

“什么时候中国的外交官们才能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陈参赞说,“其实在伊拉克,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是不安全的。”找个比曼苏尔饭店更安全的地方非常困难。寻找馆舍过程本身也牵扯精力,充满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寻找馆舍的工作已经停顿,我外交人员仍然在百忙之中积极打听寻找合适的馆舍。

陈参赞曾经被一位阿拉伯外交官的一则黑色幽默深深触动。那是一次巴基斯坦驻伊拉克大使馆临时代办为印度大使离任举行的饯行活动,那位临时代办在那次午餐会上戏说,如果他遭到恐怖分子绑架,不知道政府会不会花数百万美元把自己赎出来。或许,这在伊拉克已经不是什么玩笑,而是很严肃的问题。

驻伊拉克的土耳其、埃及、日本、约旦、澳大利亚等国的使馆人员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威胁,波兰和澳大利亚使馆周围甚至发生保安与武装分子的枪战。没有人知道,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伊拉克核污染极严重

除了看得见的恐怖之外,巴格达还有隐形并对人体造成长期潜在危害的核污染。

贫铀弹

巴格达属于严重核污染区,美军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期间,向巴格达附近区域投掷了2600多吨贫铀弹;1991年海湾战争时投弹量为375吨,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地区。这些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水质、土壤、植物等综合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和深远的破坏。

巴格达美军中不断有士兵罹患血液细菌感染病、皮肤溃烂、头痛、疲劳、气短、恶心、头晕、莫名其妙的腹部疼痛、关节痛以及尿频、感冒发烧、心肺病、肝脾肿大,还有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神经紊乱,这就是核污染影响的体现。战后,伊拉克患癌症的人数明显增加。

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也暴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在巴格达的日子使陈参赞亲身感受战争、动乱、危险与苦难,切身体会到和平的珍贵。


- END -


文字 |《亲历与见证》   图片 | 网络 

作者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蒋晓峰、李骥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前文 /


1

前言:和平岁月里,那些充满硝烟的日子

2

第一章:临危受命 / 国内待命 / 踏上征途

3

第一章:故地重游

4

第二章:神秘的绿区 / 进入绿区 / 亚瓦尔总统

5

第三章:争分夺秒 紧急营救

6

第三章:各方努力 出现转机 / 四闯“死亡之路”

7

第四章:“死亡之路 / 保安公司何其多

8

第四章:不挂牌的外国机构

9

第四章:石油大国“闹油荒” / 通信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0

第五章:多党议会选举

11

第五章:成立过渡政府 / 永久宪法公投 

12

第六章:库尔德自治区 / 伊拉克的夏都——埃尔比勒

13

第六章:会见巴尔扎尼主席 / 美丽的苏莱曼尼亚

14

第六章:在塔拉巴尼家乡会见总统

15

第七章:四次有惊无险 / 使馆临时驻地曼苏尔饭店三次遭到炮击 / 运防弹车一波三折

16

第八章:外交官与武警组成的特殊集体 / 申办绿区通行证

17

第八章:每天都是战斗 / 在伊拉克过中国新年 

18

第八章: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

19

第九章:刻骨铭心的爱 / 志同道合的伴侣

20

结束语

21

附件:杨洪林大使赴任前接受《齐鲁周刊》采访(上)

22

附件:杨洪林大使赴任前接受《齐鲁周刊》采访(下)

23

附件:大选之前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

24

附件:接受《半月谈》采访——杨大使讲述营救中国公民内幕

25

附件: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一)大使夫人讲述在伊拉克的特殊日子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手记 | 大使夫人:每一天都是战斗

《国际先驱导报》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